本文約2400字,預計閱讀需要5分鐘
近期,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2024年11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分別同比下滑14.1%和13.5%,引來了各路媒體的關注。旅游業雖不納入社零統計,但旅游業作為“看天吃飯”的行業,和國民的消費能力、消費意愿息息相關。社零數據的趨勢,可以作為旅游經營者決策的參考。
關于11月的社零數據,有幾個疑問需要解答。第一,京滬此前幾個月數據相對平穩,為何11月突然“閃崩”?第二,全國2024年11月社零數據增長3.5%,為何京滬等一線城市拖了全國后腿?第三,京滬11月社零數據閃崩,究竟是居民不敢消費了,還是另有原因?
本期,知酷文旅就以上話題展開探討,為文旅業者提供宏觀經濟信息的數據解讀。
首先,說說官媒的解讀。首先是“暖冬論”,今年確實是暖冬,但實際上暖冬并不影響社零數據。暖冬主要影響的是“燒類商品”,也就是石油和天然氣,這類商品在社零大盤子中占比很低,約3%左右,即使有較大的降幅,也不影響整體數據。
其次,是官媒的“雙十一提前”論,認為各電商平臺從10月就開始啟動雙十一營銷,分流了11月的消費。這個論點也站不住腳,雙十一提前早幾年開始了,為什么前幾年沒有發生類似的情況呢?而且即使雙十一營銷提前到10月,真的會對11月的消費產生重大分流嗎?提前到10月更多是為了拉長預熱期,重頭戲還是11月。
一些自媒體基于數據給出了更悲觀的解讀,認為“消費崩了”,認為北京、上海許多企業裁員降薪,“打工人”少了,認為餐飲、穿衣都有降幅,說明京滬中產已經到了需要節衣縮食的程度了,認為高端餐飲、商務宴請的下降拖累了社零數據,說明京滬的企業已經開始“躺平了”,不跑業務了。
知酷文旅認為,看數據應該全面的看、綜合的看,結合多方面數據判斷經濟運營的真實狀態。
有一項數據是能夠間接反映打工人的數量變化,那就是地鐵客運量。地鐵的主要乘坐人群就是打工人,月度乘坐頻率短時間內也沒有大的變化。2024年11月,北京地鐵客流量2.97億人次,環比增長3.1%,同比增長1.4%。11月,上海地鐵客運量3.22億人次,同比下降0.009%,基本持平。
地鐵客流量統計有票務和閘機數據,是“數人頭”的數據,準確性無容置疑,在統計期內北京、上海均未開通新線路(北京3條新線路于2024年12月開通,不影響11月數據),對比基數相同。所以,從地鐵客流量來看,北京、上海的打工人數量變化不大。
有一項“數人頭”的數據可以間接反映商務活動的人數,就是民航和鐵路發送的旅客數量。2024年11月,全國鐵路的旅客發送量3.04億人次,同比增長8.8%;11月,全國民航旅客發送量5643萬人,同比增長15.2%。11月既不是旅游旺季,又不是開學、探親、返鄉旺季,鐵路、民航的客流量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商務客戶,客流量在增長,說商務活動下降是無稽之談。具體到北京和上海,其主要機場2024年客流吞吐量都是同比增加的,以北京首都機場為例,2024年11月單月客流量同比增長了16%,北京大興機場2024年全年客流量同比增長25.41%。
那么,為什么京滬的打工人數量沒有明顯減少,商務活動依然活躍的情況下,11月社零數據出現閃崩呢?
其實,詳細看京滬11月社零數據,對數據影響比較大的是“用類商品”。北京11月用類商品占社零總額70.8%,該類商品同比下滑了17%,上海用類商品占社零總額52.3%,該商品同比下滑了20.3%。用類商品消費大幅下滑,才是拖累京滬社零數據的關鍵。
用類商品包括種類很多,主要以耐用型消費品為主,例如家具家電、家居日用品、化妝品、電腦手機等。這類消費品由于價格高、耐用型、可囤貨,不少消費者喜歡攢到“雙十一”在電商平臺上討個便宜。
然而,2024年北京和上海出現了一個新情況,北京于2024年8月29日宣布將實施消費補貼政策,上海于2024年9月6日也宣布進行消費補貼。上述各類主要耐用消費品是享受消費補貼的主力產品,實行15%-20%的直接補貼,相關政策于2024年9月、10月陸續落地。
相比電商平臺那些燒腦的“雙十一”滿減政策,政府15-20%的消費補貼簡單直接,所見即所得。像家電、電腦、相機這類耐用消費品,價格相對透明和穩定,消費者在購買前也做足了功課,原本打算雙十一購買,如今政府補貼直接擊穿所有的歷史最低價。這導致大量消費者不再苦等雙十一,而是趁著補貼政策期間迅速下手。
消費者對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是有限的,不可能因為優惠力度大,家里就多買兩三臺空調、洗衣機、電腦。所以,北京、上海的耐用消費品購買力在9月、10月都釋放完了。2024年10月,上海用類消費類零售大幅增長13.9%,北京同比增長2.5%,北京看似增長不多,但扭轉了前幾個月用類消費持續下滑的態勢,算是一個小小的消費回彈。
這導致在11月雙十一電商平臺促銷季,京滬反而沒有了大舉采購的需求。相比京滬,全國其他省份出臺類似的消費補貼政策普遍在2024年11月、12月,比京滬較晚,消費高峰和雙十一疊加在一起,并未被提前透支。所以11月全國的社零消費,尤其是家電類消費大幅增長22%,和京滬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家電、家具等耐用消費品的帶動下,全國11月社零同比增長3.5%。
這就是京滬11月社零數據閃崩的原因,也是為何京滬拖了全國后腿的原因。
應該說,京滬的社零消費確實處于下降周期,這個周期本應是平緩的下滑,主要的原因是需求飽和了。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更加理性了,不再進行跟風式消費、炫耀式消費、超前消費,而是按需消費、量入為出。同時,還有一個影響京滬消費的因素是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房地產是拉動家電、家具、裝修、日用品的引擎。房地產市場低迷必然影響社零消費數據。
這個平緩的下滑過程,被政府的強力補貼所干擾,出現了消費需求集中釋放的情況,導致數據上出現大幅波動。
該事件最值得思考的是,從京滬的情況來看,政府的價格補貼其實并沒有擴大總消費量,只是提前透支了消費。想要長期提振消費,政府需要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收入分配、擴大就業、國民福利提升等。這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深化改革。
作者|知酷君
設計 | Joe
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