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BBC
摘要:
130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兩者相加占比90%以上。從2024年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需要資金的規模超過268萬億元。資金從何而來?
撰文 | 維小尼
編輯 | Tang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359篇原創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到底多少?相比以前增加了還是減少了?能源、工業和農業等領域排放各占幾何?碳達峰的口徑和范圍到底如何定義?應對氣候變化面臨多大資金缺口?……
面對這些根本性問題,需要一份權威而全面的評估報告,給國內國際公眾一個明確而清晰的回答。
如今,終于等來了這份報告。
2025年1月3日,中國首個氣候變化雙年透明度報告(BTR)公布。
這份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的文件,在11月8日已在生態環境部常務會議上通過,報告經由國務院授權后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正式提交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最近正式對外公布。
報告內容非常豐富,共300多頁,詳細介紹了中國為實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巴黎協定》目標采取的行動和取得的進展,首次披露了2020和2021年溫室氣體清單,明確了碳達峰的定義和范圍,還有判斷我國是否達峰,以及實現碳中和需要多少資金的內容。
該報告共有6個部分,分別是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國家自主貢獻進展、氣候變化影響和適應、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需求及獲得的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應對氣候變化基本信息、澳門特別行政區應對氣候變化基本信息。
根據最新溫室氣體清單看,我國2021 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即LULUCF)約為129.99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比2020 年增長了4.3%。不包括LULUCF的話,2021 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143.1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
報告稱,目前中國人均能源消費和人均生活用電量距離OECD 國家整體水平還有一定距離,未來一段時期能源需求還將剛性增長,碳排放還將在一段時期內有所增加;應對氣候變化面臨巨大資金缺口,需要國際社會支持;獲得的技術轉讓受到限制;希望獲得更多能力建設支持。
下面我們展開來看看有哪些重要內容。
01--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130億噸
此前,中國政府已提交四次國家信息通報和三次兩年更新報告,已全面通報了中國為實現《公約》目標采取的行動、進展和成效。
這次是在《公約》框架下,《巴黎協定》進一步建立了強化透明度框架,要求各締約方在現有《公約》工作基礎上,每兩年提交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積極響應國際要求,于 2020 年啟動相關項目申請程序,并于2022 年啟動《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準備工作。2024年年終最后提交。
在第一部分“國家溫室氣體清單”中,報告詳細匯總了2020—2021 年中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包括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和產品使用,農業活動,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LULUCF),廢棄物處理等五個領域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吸收。
其中,2021 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包括LULUCF)約為129.99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比2020 年增長了4.3%。在不包括LULUCF的情況下,2021 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143.1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比2020 年增長了4.0%,主要是由于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和產品使用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上升導致。
這意味著,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領域,是溫室氣體吸收匯,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碳匯,這個數量大概為13.15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
在這130億噸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所占比重為79.1%,也就是大概102.8億噸左右,甲烷占比為13.1%,剩下的是其他四種氣體。
分行業看,在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的情況下,也即143.1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2021 年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和產品使用、農業活動和廢棄物處理排放占比分別為76.9%、14.9%、6.5%和1.7%。
也就是說,能源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為110.07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了絕大多數;工業生產過程和產品使用溫室氣體排放為21.4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兩者相加占比90%以上,所以,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源頭、工業是重點。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
讓人意外的是,能源活動為何會占比這么高?這是因為能源工業、制造業和建筑業、交通運輸和其他部門的燃料燃燒,全部算在能源活動之中。
所以,實現碳中和,能源替代非常重要。2021 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52.6 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占比接近70%。用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還任重道遠。
中科院院士丁仲禮認為,最大的替代就是電力和熱力供應端,要以煤為主改造發展為以風、光、水、核、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為主;工業活動方面,即建材、鋼鐵、化工、有色等原材料生產過程中的用能以綠電、綠氫等替代煤、油、氣;交通用能、建筑用能以綠電、綠氫、地熱等替代煤、油、氣。
02--明確我國碳達峰口徑:尚未達峰
報告還對碳達峰的目標及其內涵進行了定義。
關于二氧化碳達峰的目標類型及描述,報告這樣寫道:中國在2021 年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簡稱為碳達峰),是指努力爭取在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進入相對穩定的平臺期或達到峰值后開始下降。
關于碳達峰的目標年及基年:目標不涉及基準年,目標年為2030 年前,為單年目標。
關于碳達峰的口徑及范圍:碳達峰的口徑為燃料燃燒以及工業生產過程和產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即國家溫室氣體清單中能源活動領域中燃料燃燒和工業生產過程和產品使用領域的全部二氧化碳排放。覆蓋領域為能源、工業生產過程和產品使用。氣體種類為二氧化碳。
報告還明確指出了中國實現雙碳目標任務的艱巨性。
報告認為,從能源結構上看,中國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較高,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相當,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從產業結構上看,中國產業結構偏重,高耗能高碳排放行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一定比例,工業產業結構轉型已進入深水區,升級的難度大大增加。以上因素造成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碳排放強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國人均能源消費和人均生活用電量距離OECD 國家整體水平還有一定距離,2022 年中國人均能源消費及人均生活用電量比OECD 平均水平約低25%左右。所以,未來一段時期能源需求還將剛性增長,碳排放還將在一段時期內有所增加。但中國政府將通過一系列政策行動措施,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從數據來看,中國的能源消費量也在不斷增長。2021 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52.6 億噸標準煤;2022 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54.1 億噸標準煤;2023年能源消費總量為 57.2億噸標煤;2024年預計將達到59.7億噸標準煤。
03--實現碳中和,需要資金268萬億
在第四部分“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需求及獲得的支持”中,報告非常直白地指出,中國作為擁有14 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挑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對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的需求均十分迫切。
對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資金需求規模,報告也做了評估。根據2023 年12 月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四次國家信息通報》,中國2021—2030 年減緩行動的年均資金需求規模約2.0 萬億元;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進一步強化減緩行動,2021—2060 年減緩行動的年均資金需求規模約6.5 萬億元;2021—2060 年適應氣候變化資金年均需求1.6 萬億元。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
綜合考慮減緩和適應行動,中國從報告年份(2024 年)到2030 年的總資金需求規模約為25.2 萬億元,年均約3.6 萬億元;從2031—2060 年的總資金需求規模約為243 萬億元,年均約8.1 萬億元。
也就是說,從2024年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需要資金的規模超過268萬億元。需求領域包括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等。
報告還對國家自主貢獻進展、香港特別行政區應對氣候變化基本信息、澳門特別行政區應對氣候變化基本信息等進行了詳細論述,這里就不一一展開,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后臺留言獲取全文。
參考資料:
[1]中和碳研究院:中國首個氣候變化雙年透明度報告(BTR)正式公布
[2]雙碳投資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
[3]深圳市綠色金融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發布,明確我國碳達峰口徑!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