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烏克蘭首次使用西方提供的導彈,襲擊了俄羅斯邊境地區。俄總統普京同日批準新的核武政策,宣布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這是俄烏戰爭爆發后的第1000天。俄羅斯以及西方官員都稱,現在可能正在步入戰爭最危險的最終階段。
然而,就在這樣的核戰似將爆發的危急時刻,安邦智庫(ANBOUND)創始人陳功在研究報告《核均衡對俄烏沖突的意義》中提出了“核均衡理論”,為這一緊張局勢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觀察視角。他認為,核均衡是限制核戰爭爆發的核心安全機制。
什么是核均衡理論?
核均衡理論,是建立在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MAD)基礎上的一種均衡態勢。所謂相互保證毀滅是指,核武器的擁有者如果發起核戰爭,要么其擁有的核武器不足以消滅敵人,但自己卻可能被世界所消滅;要么他們擁有的核武器雖然足夠消滅敵人,但自己也足夠被敵人所消滅。
陳功指出,二戰結束以來,由于世界以核彈頭為代表的核武器數量規模不斷增加,核武器運輸載具的不斷技術進步,這一切不但沒有產生核威懾,反而出現了核均衡。這種機制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安全機制,一種確保世界即便不是真正的“安全”,但也是“可控”的世界機制。
核均衡與俄烏沖突
在俄烏沖突中,普京多次威脅使用核武器,但陳功認為這些更像“核宣傳”,意在維護內部權威而非實質行動。核均衡的存在限制了俄羅斯在戰場上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同樣,西方國家對核威脅的反應也十分謹慎,通過維護核均衡的力量展示來避免沖突升級。
報告指出,雖然世界形勢目前空前緊張,但核戰爭發生的可能性極小,除非俄羅斯或西方某國一定要追求特定結果,才會發生自殺性核攻擊。正是核均衡的存在,使得即便沖突不斷升級,核戰爭仍未爆發。
核均衡的全球意義
陳功進一步指出,在地緣政治動蕩主導下的世界里,一切國際條約、組織以及承諾,都不是完全靠得住的,但核均衡則是客觀的、可靠的,不會被輕易打破的。正是因為“核均衡”,維持了當今有核世界的基本穩定,而不是依靠技術、條約、組織以及政治承諾來維持。
“核均衡”掌握在核大國之手,才是真正的戰略威懾。有人可能會幫助有野心的國家掌握核武器,但絕對不會有國家愿意幫助某一個國家擁有大量的核武器,從而讓自己失去核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這就是“核均衡”能夠實際制約、限制隨意發動核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報告的最后,強調在當今的地緣環境下,維持和平十分不易,各國如何在外交及軍事政策上合理運用“核均衡”這一安全機制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而核均衡的思想,為我們了解人類如何力爭限制核武器的泛濫有著深遠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