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是自古以來講究飲食的中國人信奉的理念。不過,餐飲業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衛生近期出了不少狀況。
近日,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了最新一期餐飲食品安全大檢查結果,42家餐飲單位因存在食品安全問題被查處。其中,因食物中混有異物招牌為“袁記云餃”的北京府學餐飲管理發展有限公司被立案調查。該門店與此前消費者“吃出蚯蚓”的袁記云餃門店營業執照名稱一致。
無獨有偶,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期通報了6批次抽檢不合格產品,其中包括太二酸菜魚一門店使用的餐具,此前也有多家太二酸菜魚及九毛九門店因食品安全問題被通報。
談吃無小事。 餐飲業作為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民生緊密相關,與農業、制造業、消費行業緊密相連,具有產業鏈長且復雜的特點。 ESG浪潮下,作為關切民生的重要行業,食品行業的ESG發展路徑備受關注。
ESG:餐飲業運營發展的“必選題”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ESG理念逐漸在各行各業中生根發芽,餐飲業也不例外。
餐飲業與交通運輸業、養殖業、農業等都緊密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碳排放量不容小覷。近年來,國家重視餐飲業的低碳轉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綠色餐飲經營與管理》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文件,要求餐飲業向著集約化、規范化、綠色包裝等轉型。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截圖
ESG恰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相契合,能夠為餐飲行業響應“雙碳”目標,向綠色發展提供支持。 越來越多的企業秉持ESG理念走上轉型之路。堅持綠色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不斷推進ESG信息披露。
其實,早在前幾年,餐飲行業頭部企業就紛紛將ESG理念融入企業發展戰略與日常經營。
各大頭部企業紛紛發力可持續供應鏈。如麥當勞、百勝中國、九毛九、海底撈等,深入農業和養殖業,與上游合作伙伴與農戶建立更穩定持久的合作關系,保證采購產品的品質和供應鏈透明度,并以此為契機助力鄉村振興。
一些先鋒企業引領了餐飲連鎖的低碳化嘗試。麥當勞、星巴克等率先嘗試建設零碳門店;百勝中國、呷哺呷哺、海底撈、奈雪的茶等品牌也在積極推廣節能設備,探索中央廚房、配送體系等供應鏈環節的減碳路徑。
餐飲企業采取多種措施減少食物浪費,例如通過精準采購、合理庫存管理等方式,減少食材的損耗。此外,廚余垃圾的分類回收也成為行業標準操作,一些企業還開始了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探索,如肯德基已經開始將烹飪用油回收成為生物柴油的規模性試驗。
目前,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對餐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餐飲企業而言,ESG不再僅僅是一種評估其運營質量和可持續性的工具,也成為未來運營發展的一道“必選題”。
餐飲業的ESG進程任重道遠
然而,盡管ESG風潮在餐飲業盛行,但真正能夠有效推進ESG實踐的餐飲企業仍是少數,餐飲行業整體在ESG領域的作為仍有許多空間。
自2022年4月中國證監會正式將ESG納入投資者關系管理中,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和創業企業將ESG化作具體行動,融入到產品生產、品牌營銷、售后服務等鏈條中。中國上市企業的ESG報告披露比例也在近年出現了突破性增長。
圖源|中國證劵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截圖
但餐飲行業卻是一個例外。
餐飲行業目前A股上市企業為4家,披露2023年度ESG報告的是全聚德和廣州酒家,而其余的同慶樓、西安飲食和中科云網未披露報告。相比之下,港股的餐飲上市公司多一些,并且由于港股的要求而均披露有ESG報告。
中國咖啡行業及企業出海印尼專家龍杰指出,當前由于國內餐飲企業普遍較難在A股上市,大多只能選擇在香港上市。所以證券市場對餐飲業ESG的推動作用有限,中國餐飲企業普遍對ESG缺乏足夠重視。
此外,符合中國國情和行業規律的餐飲業ESG行標、低碳行標還比較少。目前國內餐飲業推出了油煙污染、減少食物浪費的標準,但是低碳門店、綠色供應鏈更為標準的可持續領域,還未有行業標準出臺。
顯然,中國餐飲行業的ESG進程依舊任重道遠。
有專家分析認為,餐飲行業提高ESG的管理水平,能夠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提高抗擊系統性風險能力。當前,國內企業踐行ESG已經內化為企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和要求,具有內生動力。
ESG賽道雖火,但目前僅有部分企業且多為上市公司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而從餐飲行業整體來看,ESG的信息披露亟待進一步提升。
信息披露制度旨在滿足信息使用者需求,協助其作出知情決策。但中國ESG信息披露內容設計的精細化程度尚不高。尤其對于餐飲業來說,產業鏈長使得不少企業生產流程覆蓋三產,涉及大量溫室氣體和污廢排放,如何進行環境管理也是食品行業的核心議題。
從多家上市公司ESG報告披露來看,不論是數據還是相應措施均不夠完善,大都強調了在包裝、物流等方面的節能成果以及在綠色生產經營環節的節能減排措施,但未公布詳細的碳排放量數據。
此外,當前我國ESG信息披露立法的體系化程度較低,這也是制約制度運行效果的現實問題。
餐飲業在ESG領域的未來挑戰
2024年12月13日,由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主辦的“2024第二屆中國餐飲業社會責任大會”在四川德陽舉辦,旨在強化餐飲業社會責任意識,分享踐行ESG的經驗,以新發展理念助力餐飲產業高質量發展。
圖源|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微信公眾平臺
會上,《2024年中國餐飲業ESG實踐報告》正式發布,報告詳細闡述了當前中國餐飲業在ESG方面的實踐成果和面臨的挑戰。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會長邢穎表示,國家相關部門將ESG工作納入社會責任工作統籌管理,政策文件的高頻次出臺,提示著廣大餐飲業產業鏈條上的企業,要提高對ESG的重視,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踐行ESG理念。
ESG實踐入選2024餐飲業社會責任優秀案例中,可以看到餐飲行業在社會活動、助力公益、綠色環保、服務民生、穩定就業、文化弘揚、國際交流、鄉村振興、未來責任、關注婦女兒童發展十個方面的責任與擔當。
與此同時,仔細梳理餐飲業相關ESG實踐不難發現,國內大型餐飲集團在ESG上的布局和執行比較系統化,但很多未成集團模式的企業或是腰部餐飲企業和小型餐飲企業對ESG領域的投入并不足,從而導致企業存在一定的管理風險。
餐飲行業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鏈上涉及了大量資源消耗環節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包括食材生產、運輸能耗以及餐飲廢棄物的處理,特別是在冷鏈物流和烹飪設備的優化方面也可能存在碳排放管理問題,同時消費端的食物浪費問題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不環保行為。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的調研結果顯示,中國食物浪費總量為1.6億噸,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嚴重,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餐,浪費率為11.7%。而餐飲行業最高發的食品安全問題隨著社交媒體的日漸發達,其負面影響會直接造成消費者對企業形象的不信任。
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餐飲業存在“輕管理、重經營”的經營理念,餐飲業管理人員對于食材采購過程中的運輸安全、食材健康問題多從成本與效率的角度出發,食品安全意識不強。這在互聯網時代很容易產生“蝴蝶效應”,因為相關的負面輿情而連累品牌形象從而影響營收。
此外,外賣平臺的誕生也使得不少餐飲企業在食品浪費和營銷方面觸及的環保問題被加倍放大。市場監管總局網絡交易監督管理司相關負責人就《防范外賣餐飲浪費規范營銷行為指引》答記者問時指出,一些外賣商家設置營銷套路,導致消費者過量點餐;一些外賣商家在菜品詳情頁未標明用量、餐食份量等信息,消費者難以正確估算食物份量,導致食物浪費等。
近年來,針對餐飲行業和外賣平臺的防止糧食浪費的相關指導建議也在增多。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2024年11底印發的《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到了“餐飲行業反浪費行動”,當中包括深化“光盤行動”。引導餐飲服務經營者加強按需適量點餐提醒,明確標示并合理配置菜品和主食規格數量,積極推廣小份餐品,主動提示剩余食物打包;指導推行反食品浪費“簡案快辦”,從速依法糾正查處違法行為,公開曝光浪費食品等典型案例等一系列措施。
12月6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防范外賣餐飲浪費規范營銷行為指引》,進一步規范外賣商家營銷行為,落實網絡餐飲平臺主體責任,防范外賣餐飲浪費,營造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事實上,餐飲行業涉及的ESG實踐范圍寬廣,可操作性強,盡管當下許多餐飲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尚有許多有待進步的空間,但路徑多元的ESG領域仍不失為餐飲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的方式之一。
參考資料:
財經無忌:缺評價標準和體系,沒有統一共識,食品行業做ESG為何這么難?
南方都市報:勞工權益保障成餐飲行業ESG顯性風險,減塑減碳仍是重點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IIGF觀點 | ESG視角下我國餐飲行業高質量發展淺析。
中國食品報:從“選答”到“必答”ESG體系建設,食企身影越來越多。
中國商報網: 《2024年中國餐飲業ESG實踐報告》發布。
撰文 | 姜舒
編輯 | 袁子奇
排版 | 馮莎莎
題圖來源 | 視覺中國
星標我們,及時獲取一手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