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營銷盤點 編輯 | 李奧
走過最深的路,是外賣商家的套路。
中午11點,在外賣平臺一通篩選,剔除了照片看起來不那么敞亮的店鋪,剔除了預制菜品牌,同時考慮到性價比,精挑細選,選了一家評分很高的叫做“_____·絕無預制菜”的店鋪。
約摸45分鐘后,外賣好歹是準時送到了,可你越吃越感覺,這魚香肉絲,這土豆絲,還有這炒豆角,怎么都不咋對味,但想著菜都送到嘴里了,還能怎樣,繼續吃唄。
等到下一次點外賣的時候,又看見兜兜轉轉還是那幾家,沒轍了,換了一家叫做 “_____·拒絕預制菜”的店鋪繼續點 。
這次好歹吃著味道還不錯,下次繼續點。可一旦了解了備餐的真實情況后,最終還是對有模有樣的外賣幻滅了。
像這樣的店鋪,頭像看起來就像是裝潢很不錯的堂食餐廳,可一旦在商家欄往下劃拉,就會發現商家上傳的門面和大堂照片,壓根就看不出有堂食。
以防看不清,這里找了個類似的店鋪頭像,窗明幾凈的環境、人滿為患的大堂,但很明顯是AI跑出來的圖。
還有對外宣稱自己提供的餐食不是預制菜,可實際上全部都是預制菜——店里只有幾個微波爐。除了可以理解為店鋪可能是采取“中央廚房+外賣自提”的模式加工半成品以配送給消費者外,想不到還有什么可能,總不可能是用微波爐做菜吧?
圖源:小紅書用戶
同樣也是聲稱絕無預制菜,結果被拍到滿倉庫都是預制菜。難道把料理包加工熱一熱,或者炒一炒,就不可以算現炒了?
圖源:小紅書用戶
對此,網友們表示:嚴重懷疑,店主的名字叫“絕無”。
圖源:小紅書用戶
又或者說,店名是“_____·絕無”。
圖源:小紅書用戶
不得不說,現在“現炒”快餐真的很火,不論是湘菜小炒、江西小炒,還是社區廚房,又或者木桶飯、蓋碼飯,很多都會打出“現炒”這個概念來吸引客人。
畢竟誰能拒絕花十幾二十元的價格,吃到猛火快炒的新鮮餐食呢?
這幾年,類似霸碗蓋碼飯、勇大廚現炒木桶飯、大米先生、南城香等主打“現炒”概念的連鎖快餐品牌也迎來了快速擴張。
現炒的火爆,與消費者對“預制菜”的復雜情緒是分不開的。在中式餐飲文化中,“現炒”不僅僅是烹飪方式,還承載著“看得見的放心”“用心烹調”“新鮮”等心理期待,本質上是對“新鮮、透明、好吃”的追求,對比之下,經過加工冷藏后的預制菜,因其源頭距離消費端更遠,消費者對其不太信任也實屬正常。
今年3·15晚會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涉及到了幾家生產預制菜的企業,這些企業存在使用“糟頭肉”制作梅菜扣肉預制菜的情況,此前還曾有過因修改生產日期、亂標生產日期等被處罰的記錄。
外賣平臺上標注“絕無預制菜”的店鋪,恰恰是讀懂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通過在店鋪名稱或者頭像、菜單名上刻意強調突出“現切、現配、現炒”等信息,來吸引喜歡現炒餐食的消費者。
當用戶搜索 “現炒”“新鮮” 等關鍵詞時,包含此類標簽的店鋪就會優先展示,這種平臺的運營邏輯也促使商家將“絕無預制菜”作為流量入口。
如果說,明廚亮灶的堂食場景能夠讓消費者直接看到廚師烹調過程,那么外賣的“絕無預制菜”就多少有點看人品了。
不是說寫著“絕無預制菜”的是在此地無銀三百兩,但有一些商家的確是,心機太深了。
就像很多網民所爆料的那樣,雖然標榜“絕無預制菜”的店鋪也有可能是現炒的,但是大多數都是以專供外賣的店鋪為主。在這樣的情況下,商家以“無預制菜”的宣言去暗示消費者菜品品質夠好,并不構成虛假宣傳,但關于后廚的情況,商家想要刻意隱瞞的話,消費者也無從知曉。
如果消費者本著對“絕無預制菜”的信任,卻買到了衛生條件糟糕的小作坊烹飪的現炒快餐,這種情況,恐怕比吃到正規廠家生產的預制菜要糟糕得多。
現炒快餐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適應了市場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預制菜就要從此日漸式微了,相反,預制菜的發展勢頭還很好。艾媒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850億元,同比增長34.2%。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也顯示,除了2021和2022年預制菜相關企業呈現出顯著下降趨勢以外,自2023年起預制菜相關注冊企業數量開始回升,至2024年已呈現顯著回升。
不少專業數據、媒體機構預判,預制菜行業仍然處于藍海階段,有其長期發展潛力。
不管消費者期待與否,也不論網絡上的爭議聲如何,預制菜盛行,已經是勢不可擋的餐飲工業化趨勢。
這意味著,無論是點外賣,還是到線下餐館就餐,點到預制菜的概率會越來越高。
尤其是在外賣場景下,點到預制菜的概率更高,近段時間 # 登上微博熱搜,不少餐飲店都在實行堂食和外賣的“雙標”策略。
小李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因為信任某知名品牌,時不時就點它家的外賣,后來發現,在外賣所顯示的地址上,并沒有這家品牌的門店。
也許普通消費者無法影響這種趨勢,但至少應當擁有知情權,而不是看商家打著“絕無預制菜”的名頭欺騙消費者:在堆滿紙箱、疏于清理的倉庫隔間里,熟練地往撕開的料理包里面撒上“鍋氣”香精,還在外賣平臺上宣揚自家做飯有多么用心。
要破除這種現象,需要多方協同,商家應當認識到長遠發展的重要性,通過提升產品品質來吸引消費者;平臺應優化算法和相關服務規定,減少商家投機可能性,監管部門則需要加強對于虛假宣傳的打擊力。唯有如此,才能讓外賣市場回歸 “品質優先、信息透明” 的良性競爭軌道。
鐵粉推薦
看到就是緣分,掃碼加入廣告行業高端群
與甲方巴巴、乙方大佬、知名KOL撩起來~
聲明:版權問題、投稿、爆料、商務合作
請聯系微信/電話:1857559533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