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5年第五期(總第878期)
【按】寫一篇有關送別詩的文章,搜集了中小學階段常見的十幾首送別詩,做了一點兒簡單的分析鑒賞。如果把這些詩弄明白了,中考一旦考送別詩,應對起來應該還是比較輕松的了。
中國被譽為詩的國度,因為我們有著悠久的詩歌歷史和豐富的詩歌文化。
古代詩歌從體裁上劃分主要有詩、詞、曲等類型,而詩又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型。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形式靈活,而近體詩(律詩和絕句)則正相反,在對仗押韻等方面更為講究。
換個角度,古代詩歌從題材上劃分,又可以主要分為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即事感懷詩、懷古詠史詩、邊塞征戰詩等類型,而根據內容的不同,古代詩歌還可以分為敘事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宮怨詩、愛情詩、諷諭詩、哲理詩、悼亡詩等多種類型。
其中,送別詩是古代詩歌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在各種詩集中,所占比例相當之高。僅以唐詩為例,據估算,《全唐詩》中,送別詩約占13%~14%;《唐詩別裁集》中,送別詩約占總數的16%;《唐詩三百首》中,送別詩約占總數的12%。
如果以個別詩人來估算送別詩所占的比例,有些就更為驚人。如有“詩家天子”美譽的王昌齡,他一生留下將近200首詩作,其中送別詩有52首,占了四分之一。詩仙李白的送別詩數量也相當可觀,約有160首左右,約占其詩歌總數的六分之一。詩圣杜甫的送別詩也有130余首流傳至今,占其詩歌總數的近十分之一。這些詩人的送別詩數量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送別詩在古代詩歌中的普及程度。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說一說送別詩。
李白的兩首送別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生動地表現了汪倫前來送別的情景,畫面生動、鮮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直接抒發了李白對汪倫深厚友情的感激與贊美。桃花潭的水哪怕再深,也趕不上汪倫對我的友情之深。這里李白偷換了一個概念,很自然地從“水深”轉到了“情深”。
金陵酒肆留別
【唐】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春風吹拂柳絮,飄滿整個酒店,柳花的香氣也彌漫在空氣中。酒店中的侍女滿面春風地壓酒,并熱情地招呼客人品嘗。金陵的年輕朋友紛紛趕來為李白送行,他們開懷暢飲、述說離情。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以水為喻,設問比較離情別意與東流水誰短誰長,言有盡而意無窮。在這兩句詩中,李白再一次偷換了概念,把“水長”偷換為“情長”。
送別詩中的舟和馬
古代送別,要么走水路,要么走陸路,前者必然會用到船,而后者則常常會用到馬,于是“舟”和“馬”就成了送別詩中常常出現的事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老朋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時節,乘船前往揚州。李白的目光一直望著帆影,直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帆影消逝后,他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這一刻,仿佛他的那顆心也隨著這一江春水和孟浩然一同離開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讀到“君去春江正渺茫”,你有沒有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樣的詩句?對友人離去后的擔憂和思念,都通過“天涯一望斷人腸”這樣的直接抒情表達出來了。
謝亭送別
【唐】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在“勞歌一曲”中解開行舟,紅葉青山、河水急流,日暮酒醒后的孤獨,滿天風雨的凄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朋友離去后的無限惆悵和不舍。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節選)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边@是描寫雪景的千古名句,正是在這樣大雪紛紛,“雪滿天山路”的背景之下,詩人在輪臺東門送別好友。隨著“山回路轉”,再也看不到好友,但馬蹄的印跡還清晰地印在雪地上,不過,那只是“空留”而已。這一刻,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完全具象化了。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勾勒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但在這幅畫面里,最動人的還是“蕭蕭班馬鳴”?!笆捠挕笔切稳蓠R鳴聲的聲音,它既有凄涼之感,又帶有一種空曠和悠遠的意味。而“班馬”則是指離群的馬,象征著遠行和離別,班馬因為離別而發出哀鳴,這聲音更平添了一層離別的哀愁。
送別詩中的柳和草
在大量的古代送別詩中,還常常出現“柳”和“草”這樣兩個意象。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這首詩一開篇就不同凡響。送別毫無疑問是傷心的,但李白卻說“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仿佛這一刻,所有離別的苦都積聚在勞勞亭這里了。“春風知別苦”,將春風寫得有知有情,仿佛它能夠理解并感受到離別的痛苦?!安磺擦鴹l青”則更是將春風與柳條相結合,進一步強化了離別的哀傷氛圍。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的清晨細雨輕拂塵埃,客舍旁的柳樹在雨中更顯青翠欲滴,美景映襯著離別的哀愁。詩人勸酒,希望借此機會多留友人一刻,因為一旦西出陽關,便是茫茫大漠,再難有故人相伴。
淮上與友人別
【唐】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這首詩以淮上與友人別為背景,通過描寫揚子江頭的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等景象,表達了對友人離去后的離愁別緒。
送別詩
【隋】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詩經·小雅·采薇》中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睘槭裁创罅康乃蛣e詩中會出現“柳”這個意象呢?原來古人有折柳送別的傳統習俗,“柳”與“留”諧音,由此傳遞了依依惜別之感,表達了對離人的深情厚誼。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極為巧妙地將“古原草”和“送別”兩個關鍵詞結合在一起。以古原草為喻,生動描繪其生生不息之態?!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既顯草木頑強生命力,又寓人生堅韌不拔,巧妙寓含人生哲理與送別深情?!拜螺聺M別情”中的“萋萋”所寫不只是草的茂盛,更是像古原草一樣茂盛的別情。
山中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為什么送別詩中常常會出現“草”這樣的意象呢?這既與草本身的植物特性(如生命力頑強、隨處可見、連綿不斷等)有關,也與古代文人的情感表達和審美追求密切相關。通過運用“草”這一意象,詩人能夠更生動地描繪離別場景、抒發內心情感,并引發讀者的共鳴和聯想。
為什么古代送別詩那么發達
以上說了這么多古代的送別詩,那你能想到有現代有哪些著名送別詩嗎?大概率很難一下子想起來,數量很少很少。
放寬標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可以算做一首。李叔同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也可以算作一首。除此之外,恐怕大多數人一時很難再想到現代還有哪些送別詩。
不過,回到古代,還有相當多的經典送別詩,我們在前面沒有提及呢。
南浦別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何以會有這么巨大的差別呢?
我想這可能有多重因素的影響。交通與通訊,社會結構與家庭觀念,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懷等方方面面的變化,都是現代送別詩式微的原因。其中,交通與通訊的日漸發達,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古代交通不便,書信傳遞緩慢,一次離別可能意味著數年甚至一生的分離,古人通過詩詞寄托深情厚誼,表達對重逢的渴望,情感表達更加含蓄而深沉;而今人則有更為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即時通訊工具,哪怕是遠去千里萬里,也可以在數日內回還,所以離別對現代人的情感沖擊可能就遠沒有古人那么大,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也往往讓人們在心靈上更加疏遠。
當然了,雖然交通通訊的發達使得人們對于“生離”這件事,不會再有那么強的觸動了,但是,“死別”則是古今無不同,正像杜甫詩中所說的得那樣:“死別已吞聲。”因為那意味著永久的分離。
我的視頻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最近開始講《古文觀止》的公益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眾號、視頻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