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朝盛世,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懷揣著一腔報國之志北上長安,只為那金榜題名、青云直上的一瞬榮光。
而襄陽才子孟浩然,更是這條仕途路上的典型代表。他一生52年,大半輩子都在追逐官場夢想,卻始終未能如愿。
好友王維曾送他一首詩,勸他放下執(zhí)念,可他卻未能領悟,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才幡然醒悟!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首詩?
醉心科考的倔強青年
708年,年僅18歲的孟浩然聽聞他所敬仰的張柬之被流放去世的消息,心中難以平靜。
張柬之是"神龍革命"的主要參與者,曾協(xié)助武則天之子李顯(唐中宗)奪回帝位。這位正直剛毅的老臣,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
消息傳來的那天,孟浩然站在襄陽的府試考場外,看著來來往往的學子,突然覺得這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不考了!"他大聲喊道,招呼著周圍的襄陽學子一起離開考場。他相信,在不公正的制度下,即使考取功名也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就這樣,年輕的孟浩然帶著滿腔的憤怒與失望,轉身離開了喧囂的城市,來到了鹿門山。
這里山清水秀,遠離塵世紛擾。他搭建了一間簡陋的草屋,開始了長達五年的隱居生活。
每天讀書寫字,游山玩水,看似平靜,內(nèi)心卻始終翻涌著對仕途的渴望。
在這五年里,孟浩然潛心研讀詩書,磨練文筆,也在思考著自己未來的道路。
他不時會爬上山頂,眺望遠方,想象著長安城的繁華盛景。"總有一天,我會踏入那座城,實現(xiàn)我的抱負。"他常常這樣對自己說。
踏上求官路
713年,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了鹿門山——李隆基即位,成為唐玄宗。
新皇登基,朝廷氣象一新,這讓已經(jīng)23歲的孟浩然看到了希望。
"是時候出山了",他收拾起簡單的行囊,告別了隱居五年的鹿門山,踏上了前往長安的路途。
孟浩然滿懷期待地來到長安,卻發(fā)現(xiàn)求官之路比想象中艱難得多。
他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也缺乏朝中的關系網(wǎng)絡,只能靠自己的才學和詩名一步步打拼。這一打拼,就是十五年漫長的干謁求官生涯。
那些年里,孟浩然走過了多少權貴的門庭,遞上了多少求薦的書信,又面對了多少次的拒絕與冷遇。
每次碰壁后,他都會獨自一人在長安的街頭漫步,看著那些官員騎著高頭大馬從身邊經(jīng)過,心中既羨慕又不甘。
728年,此時已38歲的孟浩然迎來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他遇到了同樣懷揣詩才與抱負的李白。
兩人一見如故,徹夜長談,互相鼓勵。李白比孟浩然小十歲,卻同樣面臨著仕途的困境。
他們在詩酒中相互勉勵,李白甚至受孟浩然的影響,決定通過入贅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源。
同年,孟浩然參加了科舉考試,卻名落孫山。這對年近四十的他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
但他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在太學題了一首詩:"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這首詩意境優(yōu)美,很快在長安文壇引起轟動,孟浩然的名氣因此大漲。
錯失良機
正當孟浩然的詩名在長安城中傳開時,他結識了一位重要的朋友——王維。
王維雖然比孟浩然小了十多歲,但已經(jīng)是朝中重臣,深受唐玄宗賞識。
兩人成為了忘年交,王維非常欣賞孟浩然的才華,決定引薦他見唐玄宗。
這對孟浩然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見面當天,他精心打扮,反復默念準備好的詩句。
可當他站在唐玄宗面前時,緊張得額頭冒汗,手腳發(fā)抖。
唐玄宗問他有何才學,孟浩然急忙獻上一首新作。
不料,這首詩中的一句"不才明主棄",意思是:我這個人沒什么才能,因此被圣明天子拋棄了。被唐玄宗視為不吉利之言,當場變了臉色。
王維看情況不妙,趕緊上前打圓場,但為時已晚。孟浩然從宮中出來后,心如死灰。他知道,自己失去了最好的機會。
王維見好友如此失落,于是寫了一首《送孟六歸襄陽》的詩相贈。
全詩為: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
意思是勸他放下執(zhí)念,回到襄陽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孟浩然并沒有真正理解王維的良苦用心,他認為自己只是暫時失敗,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四年后,42歲的孟浩然再次來到長安,向當時的宰相張九齡求助。
張九齡也是文人出身,對孟浩然的才華十分賞識,但礙于朝中局勢復雜,未能給予實質性的幫助。失望的孟浩然只好再次返回襄陽。
回到襄陽后,孟浩然迎來了另一個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當時的襄州刺史韓朝宗慕名邀請他前來做客,有意舉薦他。
可孟浩然卻因為前一晚與友人暢飲,醉酒未醒,錯過了約定的時間。
韓朝宗等了一上午未見人來,十分不悅,從此對孟浩然失去了興趣。這一次,孟浩然因自己的疏忽,再次錯失了一個良機。
張九齡的邀請與最終的選擇
轉眼間孟浩然已經(jīng)49歲。這一年,他的老朋友張九齡因政治斗爭失敗,被貶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不忘舊情,邀請孟浩然入幕做事。對孟浩然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雖然不是在中央為官,但至少能夠施展才華。
孟浩然欣然接受了邀請,開始了他人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為官"經(jīng)歷。
而僅僅兩個月后,他就提出了辭職。這段短暫的經(jīng)歷讓他明白,官場生活并非他想象中那樣美好。
每天的應酬、勾心斗角、爾虞我詐,讓他感到窒息。他突然想起了多年前王維送給他的那首詩。
此時的孟浩然,終于開始理解王維當年的勸告。官場如戰(zhàn)場,爭名奪利不僅需要才華,更需要手段和機遇。
而這些,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具備的。孟浩然開始反思自己大半生追求入仕的執(zhí)念,是否真的值得。
從此,孟浩然不再奔走于求官路上,而是回到襄陽,過起了悠閑自在的生活。
他開始真正享受山水之樂,與友人吟詩作對,寄情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這幾年,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山水詩,如《春曉》、《宿建德江》等,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閑適生活的珍視。
最后的領悟
742年,52歲的孟浩然與好友王昌齡相約飲酒。王昌齡是當時的文壇新秀,才華橫溢,被人稱為"詩家夫子"。
兩人相談甚歡,不覺杯酒頻添。孟浩然向來豪爽,喝酒從不設限。然而,這次痛飲卻引發(fā)了他的舊疾。
回到家中,孟浩然感到胸悶氣短,從此臥床不起。
臨終前的孟浩然,終于完全領悟了王維當年送他的那首詩中蘊含的哲理。
王維勸他放下執(zhí)念,享受自由生活,而他卻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他想起了自己寫過的一句詩:"眼中有塵三界窄,心底無事一床寬。"
是啊,當心中執(zhí)著于某件事時,整個世界都會變得狹窄;而當放下執(zhí)念,心中無事時,哪怕只有一床之地,也會感到寬廣自在。
孟浩然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終于放下了那個困擾他大半生的入仕夢想,獲得了內(nèi)心的真正解脫。
《——【·結語·】——》
孟浩然從年輕時的意氣風發(fā),到中年的屢戰(zhàn)屢敗,再到晚年的幡然醒悟,走完了一個完整的人生輪回。
王維那首送別詩中蘊含的智慧,他用了一生的時間才真正領悟。
或許這就是生活的真諦:有些道理,不是不懂,而是需要經(jīng)歷過后才能真正明白。就像孟浩然最終明白的那樣,放下執(zhí)念,心自然就寬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