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TOP創新區研究院,FTA建筑設計事務所
責編 | 韓瑋燁
題圖 | 來自網絡,為法國孵化器Station F
// 睿評 //
一個城市是否有潛力,不是看它有多少GDP,也不是看它的房價如何,而是要看它是否有孕育初創企業的能力。這篇文章把中國孵化器的誕生、現狀以及打造要點,說得很透徹。
新年伊始,不少朋友都在計劃參觀某某創新區或園區時問我們: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有哪些?
我們的答案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
孵化器。
事實上,無論走進哪個園區,最具人氣、最充滿活力、最開放包容的空間,往往就是孵化器。
如果你去硅谷,那Plug and Play和AGI house肯定是打卡地;
如果來到毗鄰MIT的肯德爾廣場,CIC和LabCentral幾乎就是創新地標;
在新加坡的One-North,BLOCK71和LaunchPad@One-North;
巴黎有Station F,多倫多有MaRS,再到慕尼黑、斯德哥爾摩、墨爾本、首爾、香港……
各大創新區的孵化器早已成為助力初創企業騰飛和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它們不僅是創新園區的標配,更是這些地方經濟活力的象征。
上面為硅谷的AGI house,它是一個專注于 AGI 的“主題型孵化器”,融合了實驗室、協作空間、學術平臺等多種元素。它已經進化到了別墅空間,主要是讓團隊成員可以像“家庭”一樣協作,促進跨學科的交流和互動。
我們一直以來有一個偏激的觀點:
一個城市是否有潛力,不是看它有多少GDP,也不是看它的房價如何,而是要看它是否有孕育初創企業的能力。
所以,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實驗室等等空間,不僅承載著持續創新的活力,更讓園區在未來發展中更有想象力。
中國孵化器的故事,始于1984年。
彼時,知識分子下海創業的浪潮正洶涌澎湃。然而,由于體制、檔案等諸多限制,創業者需要尋找一個“掛靠單位”,這成為了不少科研工作者的瓶頸。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國家科委(現科技部)推動成立了孵化器,初衷是為敢于走出體制創業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安全港”。
1987年,中國首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正式成立,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起步了。
上圖為成立不久后的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6間廠房,659平方米……外加武漢市科委撥的8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這便是中國首家孵化器的全部家當。
從那時之后,孵化器如星星之火,燃起了創新創業的燎原之勢。
據科技部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國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已超過1.5萬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1606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2376家。
這些孵化器不僅以數量領跑全球,更以體系化的創新服務著稱——從初創企業的“苗圃”,到成長中的“孵化器”,再到產業化階段的“加速器”和“科技園區”,形成了環環相扣的服務鏈條。
孵化體系帶來的不僅是初創企業的誕生,
更是產業的升級。
在這些孵化器的培育下,涌現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畢業企業”,成為推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堅力量。
數據顯示,近年科創板硬科技企業中,有40%的企業發端于孵化器,它們成為中國創新經濟的活躍因子。更值得稱道的是,孵化器仍然是一個增長領域,它們的外延在不斷拓展,他們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首先,毫無疑問,
孵化器是創新的催化劑——
孵化器是一個為初創企業提供“陽光、水分和養料”的地方:
從資金支持到技術資源,從導師指導到市場對接,孵化器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成長生態。一般來說,入駐孵化器的企業,其成長速度比獨立創業的企業快30%以上。
而且,通過資源整合,孵化器還能顯著降低創業成本。
特別是在研發密集型行業,如醫療科技領域,許多高端實驗室設備(如質譜儀、流式細胞儀等)動輒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美元,且利用率低。而在 LabCentral,這些設備是共享的,創業團隊只需按使用量支付費用,無需購買昂貴的儀器,為創業團隊大大節省了成本。
根據公開數據和相關研究,LabCentral 的共享模式可以為初創企業節省 50% 或以上 的實驗室設備和運營費用。
LabCentral 的一個座位要4600美元/月,但可以讓初創企業們使用數百萬美元的實驗室設備。
孵化器的存在,不僅助力了企業成長,也是園區品牌的“代言人”:一個成功的孵化器能夠賦予園區鮮明的標簽,吸引初創企業和高潛力項目扎堆。
例如,深圳南山科技園有不少知名的孵化器,比如騰訊創客空間、清華創新基地等平臺,這些孵化器里創業大賽、技術論壇、投資對接會輪番上演,園區始終洋溢著創業的熱度。今天,提到南山科技園,人們想到的不僅是地理位置,更是“創新的代名詞”,而這一形象與孵化器的作用密不可分。
更重要的是,孵化器吸引了資本。
資本,是驅動初創企業成長的燃料。而孵化器通過集聚優質初創企業,起到了一個篩選器的作用, 幫助風投們快速識別潛力項目并進行投資。
例如,硅谷的P&P早已成為風投必訪的地標,因為不少明星企業都從這里起步。對資本而言,孵化器不僅降低了篩選優質項目的成本,還通過專業服務提升了項目的成功率。這種雙贏關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本力量涌入。
其實,在所有的關系中,資本所構建的關系是最緊密的,也是最難被復制的。
有了資本與初創企業的雙向奔赴,一個創新生態也在醞釀之中了。
在實踐中,孵化器的運營不是一帆風順的:政府層面偏重硬件設施而忽視內容建設;孵化器自身則過度依賴補貼,運營能力不足,難以為創業項目提供真正的成長服務。這些問題導致不少孵化器淪為“辦公空間的替代”,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潛能。
但如果你去看那些真正優秀的孵化器,會發現,他們從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服務于更大園區的長期戰略,與核心產業深度綁定,進而區域發展的引擎。
具體來講,這些孵化器的核心策略有兩個:
1、明確差異化定位:做產業導向的垂直孵化器
孵化器的成功,離不開精準的產業定位和專業化運營。盲目追逐熱點只會分散精力,削弱園區的整體競爭力。要想發揮作用,孵化器需要緊扣園區核心產業,聚焦細分領域,與區域優勢資源聯動,實現從孵化企業到賦能園區的雙贏——制造業園區的孵化器要聚焦于智能制造技術,而生命科學園區則需專注于基因編輯和醫療器械創新。這種專業化使孵化器能夠深耕細分領域,為初創企業提供精準支持。
例如,在洛杉磯的La Kretz Innovation Campus是清潔能源領域的標桿孵化器,主要得益于其周圍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南加州大學(USC)等頂尖高校。這些大學在清潔能源技術和可持續發展領域有領先的研究成果;此外洛杉磯市政府希望通過 La Kretz 打造清潔能源領域的標桿,使其成為城市的綠色科技名片。
La Kretz是全球少數幾個致力于發展尖端清潔技術業務的孵化器之一
價值超過1100萬美元的工具設備
再如上文我們提到的位于Kendall Square的LabCentral,依托于Kendall Square作為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的絕對王者,專注于生物科技初創企業。它不僅提供世界級實驗室,還通過行業講座、融資活動和技術共享,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物科技生態,成為波士頓生物科技產業的中堅力量。
2、主動構建完整生態系統:從創意到閉環
孵化器不僅是初創企業的空間載體,更是園區資源整合和生態構建的橋梁——
它天生就更能連接高校、大企業、資本和政府的資源,孵化器內的科技企業間知識分享的渠道也更為通暢,形成跨學科研究的動能。在此基礎上,不僅幫助初創企業發展,更能吸引上下游企業的集聚,為園區打造一個可持續的創新產業鏈閉環。
舉個例子,我們FTA從空間角度正在合作的上ATLATL創新平臺(飛鏢加速器),就有天然的資源整合能力。
ATLATL飛鏢加速器由朱鵬程博士創立,是一家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的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平臺,專注于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領域。
從高校的科研成果到企業的商業化需求,再到政府支持的政策紅利,ATLATL在多方之間搭建了橋梁:
一方面,ATLATL擁有全球最大的Class A級共享生物實驗室,為創新團隊和企業提供分子生物學平臺、細胞免疫研發平臺、顯微成像平臺等共享服務,這顯著降低了初創企業的研發成本,鼓勵企業之間的知識分享和協作。
另外一方面,ATLATL的創新試驗場、科學家俱樂部等設施,成為更廣泛園區乃至片區的一個“創新節點”,提升了整體園區的互動性。
更有趣的是,比如從孵化器走出來的一些企業,因其技術領先和市場前景廣闊,吸引更多本地和國際資本的投資。數據顯示:自開放以來,ATLATL已累計服務超過100家創新企業/項目,幫助企業融資超過85億元人民幣。
而這些資金反哺初創企業的研發與商業化:于是更多企業集聚在這一片區,包括基礎研究機構和原料供應商,例如基因編輯、抗體藥物開發等領域的上游企業,當企業的產品接近市場化時,臨床試驗、藥物生產和銷售公司便開始聚集在園區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每個成功的企業會帶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客戶,從而進一步擴展ATLATL以及整個片區的生態圈。
再舉一例,在去年11月黃仁勛的分享中,他提到
深圳以硬件制造和技術創新見長,是中國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去年,TOP創新區研究院參觀了深圳科創學院,它名為學院,其實也是一個孵化加速器。
在深圳科創學院的體系內,創業者在智能硬件等多個產業創辦了140多家硬科技企業,包括1家上市公司、6家估值超10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
這里有孵化空間、實驗設備、體系資源等支持,
更重要的是,它依托政府、高校、企業、創投等多方力量,構建包括一流高校院所、新興科技企業、優質創投資源、成熟供應鏈等要素的“半小時創新圈”,激發硬科技領域的科創潛能。
全鏈條的整合,讓園區不僅具備吸引力,更具備持續創新能力。
孵化器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們成長于創新生態之中。
對城市、園區和產業而言,孵化器是一場長遠的投資。它不僅服務于當下的創業需求,更為未來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打下基礎;它不只是幫助一個個初創企業成功,更是讓創新成為區域的文化DNA。
(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互動問題:
你的園區有孵化器嗎?
歡迎與我們分享您的故事!
| 推薦閱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