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腦病是一種因腦部血管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腦組織缺氧、壞死的神經系統疾病,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如腦血栓、腦栓塞等腦血管疾病,或者是心臟驟停、窒息等引起的全身缺氧。
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癥狀包括頭痛、頭暈、惡心、嘔吐、意識障礙、肢體癱瘓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甚至危及生命。
傳統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對緩解缺血缺氧性腦病癥狀有一定效果,但難以修復受損腦組織。
干細胞外泌體
修復腦損傷的新希望
干細胞外泌體憑借免疫原性低、易于制備和儲存、能夠穿越血腦屏障等優勢,能避免細胞療法的致瘤風險和低存活率問題,逐漸成為眾多科學家研究的熱點。
目前,將外泌體輸送到大腦的移植途徑包括鞘內移植、靜脈輸注和鼻內給藥等。靜脈內移植雖然侵入性較小,但面臨外泌體被身體其他部位稀釋的問題,導致到達大腦的外泌體數量極少,移植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鼻內給藥能夠更直接地將外泌體輸送到大腦,且已有研究證明其對各種神經系統疾病模型有效,包括缺血性卒中、創傷性腦損傷、圍產期腦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前沿文獻:鼻內外泌體給藥,1小時遷移至大腦,
成功減輕炎癥和神經損傷,恢復腦部認知功能
日本學者的動物模型實驗表明,源自間充質干細胞的鼻內移植外泌體可在1小時內遷移到大腦中,并在移植后24h內持續增加,成功減輕小膠質細胞炎癥和神經損傷,恢復認知功能。
1.鼻內外泌體在大腦的生物分布
研究者將大鼠分為外泌體組和PBS對照組。熒光成像顯示,外泌體給藥后1小時在嗅神經中豐富分布,并逐漸擴展至嗅道、紋狀體和中腦。
外泌體通過兩種途徑實現鼻內輸送:1.細胞內途徑涉及內吞作用進入神經元,后進一步被轉運至大腦;2.細胞外途徑則通過鼻血管進入體循環或直接進入腦脊液。外泌體能穿過血腦屏障,通過受體介導的跨細胞轉運或內吞作用到達炎癥區域。
2.鼻內外泌體給藥改善了短期和長期記憶問題
實驗結果顯示,接受鼻內外泌體的大鼠在記憶測試上表現更佳,從第5天開始顯現差異,持續至第28天,表明外泌體給藥改善短期和長期記憶。
3.鼻內外泌體給藥改善神經損傷
PBS組中,CA1區域細胞死亡和退化明顯,而給予外泌體后有所改善。這表明,外泌體給藥有助于保護海馬區中的神經細胞,從而保護記憶功能。
4.鼻內外泌體給藥抑制小膠質細胞炎癥
研究者發現PBS組中微膠質細胞增加并變形,而外泌體組有效抑制此情況,且外泌體與微膠質細胞共存,表明其抗炎作用。研究還證實鼻腔給藥源自人體脂肪干細胞的外泌體有助于減輕微膠質細胞的炎癥反應。
總結
干細胞外泌體鼻內給藥改善認知功能已得到初步動物模型證明,對臨床應用意義重大。鼻內給藥因便捷有效而受關注,不同給藥途徑效果差異仍有待研究。未來,更科學有效的施用方式或使干細胞外泌體為人們帶來更多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