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短視頻平臺突然開始流行一首被作曲演唱的唐詩《獨步江畔尋花》,這首詩是中國小學生必背的古典名詩之一,作者是唐代的詩圣杜甫。
詩歌描寫的是作者春日賞花時的見聞,表達了詩人對繁花似錦的春天的欣賞之情。小時候背誦這首詩,只是干巴巴地朗讀,沒有配樂。
近些年不斷有人為這首詩作曲,但是流傳得都不太廣,基本上都是當作兒歌,讓小學生們自彈自唱。然而,這首被作曲演唱的《獨步江畔尋花》卻不知為何忽然火起來了。
出于對這件事情的好奇,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發現它最早是從一些音樂院校開始流行的,然后傳到了短視頻平臺。由于其曲調歡快中帶著“魔性”,所以很多人翻唱。
為什么說它的曲調“魔性”呢?原來這首詩歌開頭的調子發音“古怪”,似乎在模仿一個講方言的中年男人的口吻。而這個中年男人,就是我們偉大的詩人杜甫。
《獨步江畔尋花七絕句》賞析
網上有不少的聲樂老師,把《獨步江畔尋花》這首兒歌教給孩子們唱。不過教學開始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一首表達詩人愉快心境的歌曲,所以小朋友們唱的時候,一定要歡快一點。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杜甫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心情卻頗有些復雜。其實,我們小時候讀到的這首《獨步江畔尋花》只是杜甫創作的《獨步江畔尋花七絕句》當中的第六首。
大概是為了方便教學,所以小學課本上并沒有錄入它的全部詩歌,只選擇了第六首,這七首詩的正文與解讀如下:
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春天百花盛開的時節,詩人時常因為看到江上花開的美景被撩撥得亂了心緒。此情此景之下,他無心做事,只想找到自己的好友傾訴。
于是他整日奔走于自己的草堂和南鄰的屋舍之間,去找朋友對飲。因為經常半個月不在家中,所以家里的床都空閑下來了。
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前一首寫詩人見花而喜,急著奔走相告,約朋友飲酒賞花。這一首卻是寫詩人見花,其實心里有一些“畏懼”,并不像表面那么高興。
他一路歪歪斜斜地走在江畔,有可能是已經飲過了酒,帶著微醺從南鄰家中出來。酒醉之后,人的真實想法就透露出來了。原來他“畏懼”這個花開的季節,因為“花開自有花落時”。
他怕“花繁春將去,春去歲初增”,換句話說就是,春天預示著新年的到來,也意味著一個人年歲的增加,他怕自己衰老了。
但是第二聯中,他又開始慶幸,這個時候還有詩和酒兩樣東西能夠讓他排遣春愁,不用去時時想著白頭的煩惱。
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通過上一首詩,詩人解開了“畏春”的心結。此時他走到一條靜謐的小道上,那里有一叢竹林,林中藏著兩三戶人家。
戶外紅白的花朵交相輝映,顯得十分熱鬧。詩人感受到熱烈盛開的繁花的鼓舞,他覺得為了報答這一片春光,他應該再去尋個酒樓,喝上幾杯。
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詩接上文,詩人又想喝酒了,于是他走到了“少城”,就是當時舊成都的西城區。此處高樓林立,花團錦簇,顯然是當地的一個風月場所。
他望著高樓長嘆了一聲,自問此時此刻到底是誰才能一擲千金,進樓與佳人飲酒、跳舞,享受盛宴呢。反正不是他,因為他當時窮困潦倒,兜里沒錢。
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東望少城之”后,因為窮困,詩人只能繼續沿著江畔行走。此時他走到黃師塔前,東望江水,感受時光的流逝與春光的慵懶。
接著,他無意中發現了一處可以不花錢就能看的“桃花”,于是心頭大喜,沖上去圍著這些花朵轉來轉去,心想:這些花兒開得真好看啊,有深紅的,也有淺紅的,到底哪一種顏色更漂亮呢?
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下面就來到了七首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了,杜甫沿江畔賞花,來到了一個叫“黃四娘”的人家門前。這個黃四娘,到底是什么人呢?
《讀杜心解》中認為她是當地的一個“伎者”,不過《杜詩鏡銓》則認為她只是一個尋常的愛花人家。不管如何,黃四娘應該是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人,至少杜甫是認識她的。
黃四娘家門外小徑上的花開得特別多,多到有一千朵,一萬朵,把花枝都壓得低垂下來了。附近的蝴蝶聞到了花朵的香味兒,飛過來嬉戲;黃鶯也偷偷地在花枝上嬌聲嬌氣地啼鳴。
原來對美好事物的欣賞,人和動物都是一樣的。這是七首詩中最高潮的部分,寫到這里,詩人對繁花與春光的欣賞也已經到達了頂點。
其七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最后一首里,杜甫解釋了自己為什么如此“貪戀”春光。他說,不是我愛花愛到要死的地步,我只是在擔心,花落之后,催老也跟著來了。
杜甫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是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他當時五十歲,已至半百之年,古人很多人只有活到這個歲數。
所以他一想到自己馬上就滿五十,心情就沉重起來了。于是他和花朵們打起了商量,他說枝繁花茂,花朵壓著枝條容易墜地,小花朵們還是慢慢地開更好。
結語
《獨步江畔尋花七絕句·其一》中的“被花惱”,并非字面意義上的“被花惹惱”,張相在其《詩詞曲語詞匯釋》中明確指出:“惱,猶撩也。”
由此可見,杜甫是被那絢爛的春光撩撥得心神蕩漾,近乎癲狂之境。當我們完整閱讀了這七首詩后,不難發現,杜甫在目睹“黃四娘家花滿蹊”的盛景時,內心情感是復雜而微妙的。
杜甫既陶醉于這春日美景的迷人魅力,又憂慮于繁花凋零后歲月催老的無奈。因此,若是單純地將《獨步江畔尋花七絕句·其六》定義為一首歡快的詩歌,似乎略顯片面。
然而,正如中國古人所言:“詩無達詁。”法國作家羅蘭·巴特亦曾提出:“作者已死!”這意味著無論是文章還是詩歌,一旦創作完成,其真正的內涵與意義,往往取決于讀者的解讀與感悟。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對《獨步江畔尋花七絕句》的熟悉程度,或許僅限于其中的第六首。從這首詩歌的內容來看,它確實在表達作者游春賞花后的愉悅心情。
因此,當它被改編成兒童歌曲時,音樂老師強調那種歡快的演唱方式,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我們也應意識到,詩歌的韻味與深度,往往隱藏在那些未被廣泛傳誦的篇章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細細品味與發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