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圍繞集采藥品可能存在的質量風險問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特別是在上海市“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和醫學專家紛紛反映,某些集采藥品可能存在質量問題,這一話題迅速引發了公眾的熱議。
為了切實回應社會關切,國家醫保局迅速采取行動,決定深入調查集采藥品的質量風險,并廣泛聽取臨床一線的聲音,以期獲取集采藥品臨床使用實效的第一手證據,進一步維護藥品集采秩序和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集采藥品,作為國家醫療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旨在通過集中采購降低藥品價格,減輕患者負擔。然而,隨著集采政策的深入推進,一些質量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公眾對于集采藥品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價格的大幅下降是否會影響藥品的療效;二是集采藥品的質量是否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為了解答這些疑問,國家醫保局聯合衛生健康、工業信息化、藥品監管部門,共同開展了一次深入的調查。
調查組赴上海等地,當面聽取了相關政協委員、醫學專家以及臨床醫生的意見和建議,重點收集了有臨床數據支撐、有統計學差異的質量和藥效問題線索。
通過深入交流和細致調研,調查組對集采藥品的質量風險問題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從機制上看,集采政策擠壓的是虛高的藥品價格水分,而非企業的合理利潤。
在集采模式下,中選產品按合同規定的采購量直銷醫院,既往包含在藥品價格中的銷售費用、市場推廣費用等“水分”被擠掉,因此中選產品可以在不損害企業正常利潤的情況下降價。
這不僅讓患者受益,也讓藥品生產企業從無序競爭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藥品質量和促進藥品研發上。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集采藥品的采購量大、價格低,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在原材料采購、生產工藝等方面打折扣,從而影響藥品的質量。
為了確保中選產品的質量,國家組織藥品集采設定了嚴格的質量門檻。要求參加集采的仿制藥必須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從而避免在競爭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同時,國家藥監和醫保部門還建立了質量監管協同機制,對中選企業實施全覆蓋的監督檢查。
每年,國家藥監局都會部署開展專項監管工作,實現對國家集采中選產品的企業監督檢查、在產品抽檢、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三個全覆蓋”。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集采藥品的質量安全。
然而,盡管有嚴格的監管措施,但集采藥品的質量風險問題仍然時有發生。一些中選產品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出現了療效不佳、不良反應增多等問題。
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也對集采政策的公信力造成了損害。因此,對于存在的質量風險問題,相關部門必須采取果斷措施,堅決予以糾正。
為了進一步保障集采藥品的質量安全,國家醫保局等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探討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一方面,要加強中選產品的全鏈條質量監管,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工藝、包裝運輸等各個環節入手,全面提升藥品質量。
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質量追溯體系,確保每一批中選產品都可以追溯到源頭,一旦出現問題能夠迅速采取措施予以解決。
此外,還要加強臨床使用監測和評估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臨床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集采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還需要充分發揮臨床醫生和患者的作用。臨床醫生是集采藥品的直接使用者,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對于改進集采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廣泛聽取臨床醫生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和優化集采政策。同時,也要加強患者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他們的用藥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集采政策并非一成不變。隨著醫藥產業的不斷發展和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集采政策也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
例如,在集采范圍方面,可以逐步擴大集采品種和數量,將更多優質藥品納入集采范圍;在采購方式方面,可以探索更加靈活多樣的采購方式,以滿足不同醫療機構和患者的需求;在質量監管方面,可以加強與國際先進標準的接軌和合作,提升我國藥品質量監管水平。
此外,對于集采藥品的質量風險問題,還需要從更深層次上進行分析和解決。
一方面,要加強醫藥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推動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力度,提升我國醫藥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加強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醫保制度建設,建立更加科學、合理、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醫保支付機制,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