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常言道:“獨木不成林。”一個君王要成就霸業,身邊必然要有一批智力超群,可靠的謀士、大將。
大名鼎鼎的秦始皇自然也是如此,他能夠吞并六國統一天下,他身邊的這些人物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比如王翦,他與白起、李牧、廉頗并稱“戰國四大名將”,曾率領秦軍征服六國,為秦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王翦這個人是秦始皇的得力干將,有著超乎常人的軍事才能,可以說百戰百勝。
但是他卻一直有一個“惡習”讓秦始皇非常頭痛,但是他又不能不答應,所以每次都會忍痛答應。
名門之后的天選謀略家
王翦乃是周靈王太子晉之后,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是貨真價實的武家出身,由于受到家族環境的影響,他從小便對軍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是,他的家族后來勢力變弱,也逐漸沒有享受各項特權的能力,與庶民無異,待到王翦出生的時候,家族早已沒有了之前風光,但是他的父親并沒有放棄對他的培養,不管是文還是武都進行了精心地培養。
王翦的家與秦軍軍營相近,遂加入秦軍。王翦這個人不怕吃苦,勤學苦練,為人機靈,深受戰士將領的喜歡。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能力被發現,隨后成為了秦始皇身邊的侍從。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翦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鍛煉提高自己,他也逐漸成為了軍隊中的一個新星,備受重視,參與了數場戰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深受秦王的重視。
我們知道秦王嬴政一直有著遠大的理想抱負,但是朝政一直被呂不韋把持,縱有再多的才華始終難以施展,因此也有很多人根本不看好嬴政。
但王翦不一樣,他不但沒有因此而離開秦王嬴政,反而一直心懷赤誠之心追隨著嬴政,相信有朝一日肯定可以施展自己。
要說王翦真正得到嬴政的賞識那就是發生在公元前238年的平叛之戰。
秦國的內部局勢并不穩定,秦王嬴政剛剛親政,其弟成蟜卻在邯鄲起兵叛亂。這場叛亂無疑是對嬴政權威的挑釁。
當時的秦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秦王嬴政也是剛剛親政不久,他的弟弟成蟜突然在邯鄲地區發起了叛變。
這讓嬴政十分生氣,隨后召集大臣商量對策,有一點是非常確定的,這次戰亂肯定是要平復的,關鍵是派誰去比較合適。
畢竟嬴政的弟弟也并不是一個無能之人,再說他還手握重兵。
這時候大臣們紛紛舉薦王翦,認為他沉穩冷靜,并且也有一定的作戰經驗,選擇他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王翦在得知之后自然是非常愿意,他在領到任務之后,開始迎戰成蟜的叛軍。
王翦并不是莽夫一個,贏得戰爭也不是靠的蠻力,對于這次的戰爭他采用了奇襲戰術。
好好利用對方輕敵的心理,設立埋伏,將叛軍一步一步引入到提前設立好的圈套中,最終一網打盡,完美地解決了叛亂的問題。
王翦也通過這次的戰爭打響了名氣,也再一次加固了嬴政對他的信任。
嬴政本就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之人,隨著叛亂的成功,秦國的內部也逐漸穩定下來,下一步就是要實現大一統的計劃上,那王翦就成為了領兵打仗的最佳人選。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我們先前說到嬴政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吞并六國,統一天下。戰國時期,七雄爭霸,其中包括秦、楚、齊、燕、趙、衛、韓七個國家。
每個國家都不容小覷,想要完成統一大業那就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否則就有可能滿盤皆輸,所以嬴政在選人實行計劃時都十分謹慎。
王翦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了秦始皇他手下的得力干將,他有自己的一套作戰方案,王翦的時代也開始到來了。
嬴政想要統一六國面臨的第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趙國,趙國的實力不容小覷,與秦國不相上下,這樣說來趙國無疑就是嬴政統一天下的絆腳石。
要做的就是要將其迅速滅掉,否則一切大業都是空談。所以,在與趙國對戰時,嬴政也是為此做足了準備,一直在等待一個契機。
或許老天都在幫助嬴政,趙國遇到了多年不遇的旱災,趙國一時間陷入困境,民不聊生。秦王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隨后派兵出擊與趙國對戰。
別說王翦還真的是作戰奇才,他在領命之后并沒有在第一時間開戰,反而是用了十八天的時間對軍隊進行了整合,剔除了老弱病殘的軍隊,整隊了一支士氣很高的隊伍,隨后與趙國的閼與作戰。
很快成功,與此同時攻破了趙國的9座城池,不得不說王翦這個人是真的猛。
但滅掉趙國并不容易,趙國的實力十分強大,同樣有些大將在,比如廉頗和李牧。與王翦對峙的正是大將李牧,進入了僵持階段。
眼看與趙國的對戰已經持續多年,繼續這樣下去肯定不是一個辦法,隨后王翦想到了一個計策。
他使用陰招挑撥李牧與趙王之間的關系,李牧被趙王處死,李牧死后王翦軍隊勢如破竹強行擊敗了趙軍,不久之后秦國就徹底滅掉了趙國。
王翦經過多年的征戰由之前的勇猛也蛻變成了后來的沉穩冷靜,作戰最重要的不是單單依靠一個將領,最重要是一個無堅不摧的軍隊。
王翦在成為統帥之后也是全身心地投入戰斗中,為每次的戰斗制定詳細周密的作戰計劃,并且會沖鋒陷陣。
趙國的戰敗讓其他五國開始膽戰心驚,隨后就有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燕國自然而然成為了嬴政的第二個目標,王翦帶兵出擊,攻占燕國、楚國,魏國。
說到攻打楚國就不得說一下其中的一個小插曲,王翦這個人在訓練軍隊上那真的是舍得,耗費了大量的銀兩,這一點嬴政也是心疼,但是也沒有辦法。
恰好在這次攻打楚國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嬴政問李信用多少兵可以攻打楚國,年輕氣盛的李信回答只需要二十萬。
當嬴政問到王翦時,他思考了一會兒直言需要六十萬,隨后嬴政便讓李信率二十萬軍隊出兵。
接下來王翦做了一個讓嬴政不解的決定,他決定告老還鄉,在他看來嬴政的行為是對自己的懷疑與不重視,如果繼續留下來自然是沒有什么好下場,離開又何嘗不是一種對策。
沒過多久戰況就有了結果,李信的二十萬大軍很快被燕國打得屁股尿流,灰頭灰臉地回來了。
秦王嬴政沒辦法只能向王翦道歉,并請他出山。王翦可不會那么輕易地選擇出山,他提了很多要求,。
首先要求嬴政給他封賞,包括領地,金銀。這讓嬴政十分生氣,王翦卻依舊堅持,認為自己年事已高,自己想要為子孫后代討點賞賜也并不過分。
嬴政雖然說頭痛還是同意王翦的要求,誰曾想他在作戰的過程中依舊在向嬴政討要賞賜,這個行為就連他的下屬都看不下去了。直到后來他們聽到王翦的話才了解王翦這么做的原因。
王翦不負眾望帶領軍隊輕松攻占了燕國。之后,王翦幫助嬴政統一天下后,決定正式褪去官職,上交軍權回鄉,開啟了養老的生活。
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很多人會對王翦的行為表示不理解,他追隨秦王嬴政多年,為他的大一統立下了汗馬功勞,還總是向嬴政討要賞賜,真的太不知足了。
不錯,王翦從小就在嬴政的身邊,兩人之間有足夠的默契,保護他的安全,平定內亂,鏟除呂氏,攻破六國。
這不論哪一件事說出來都是很厲害的,但你有沒有聽說過這個詞:功高蓋主。
歷史上功高蓋主最后不得善終的例子還少嗎?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用兵如神,被稱之為兵仙的韓信,最后是什么下場?他難道不厲害嗎?
正是因為功高蓋主遭到了劉邦的猜忌最后落下個處死的下場;還有一路追隨朱元璋的大將謀士最后還不是身首異處,家破人亡?
還有精忠報國、忠肝義膽的岳飛岳家軍,他們都不得善終。
那為何王翦就善終了呢?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王翦一直追隨著秦王,他很了解嬴政的脾氣,也看到了身邊很多人因為受到了他的猜忌而沒有好下場。
在烽火不斷的戰國時期,不但需要能力超凡的君王,同時也需要足智多謀的才人,但是君王生性多疑,君臣之間的猜忌從未停止。
秦國的大臣白起、商鞅這些為秦國作過巨大貢獻的人,最后卻因為小小的錯誤被處以極刑,其實造成他們這樣的結局還是源于君王的猜忌。
王翦一直將他們作為自己的前車之鑒,未免撲他們的后塵,他才會想到這個對策。
為了能夠讓君王安心,他可是真正的去思考了這個問題。不惜用自污的方式,不斷地向嬴政討要賞賜和房子、土地。
這種行為平常人一定會覺得這個人居高自傲,不知足。轉過頭來想想王翦可是手握幾十萬大軍的人,而且他還沒有建樹,這樣大張旗鼓地向嬴政索要賞賜,很難讓人不輕視此人,其實這正是王翦的智慧所在。
他之所以不顧他人的眼光這樣做,就是為了打消嬴政的猜忌,秦始皇攻打燕國可謂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為了能夠成功攻破燕國也是答應給了王翦六十萬大軍,可以說秦國的軍隊精銳都在了他的手里,這時候如果秦始皇不安心,聽信他人的讒言,自己就會人頭落地。
畢竟這一戰術他曾經在與趙國對壘的時候用過,看著李牧由一代將領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的過程,而這個原因就是因為趙王的懷疑。
他深知其中的厲害,更何況自己面對的是秦始皇,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只能加倍小心。
所以,王翦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訴秦始皇,自己僅僅對錢財土地感興趣,根本不會去反叛,當然他這樣做也并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伴君如伴虎,君心難測。可為了自己和家族的性命也只能這樣做。
也正是王翦這讓秦始皇頭痛的惡習行為,讓他度過了一個安穩的晚年,就連他的子嗣也因此受到了庇護,不得不說王翦這個人是真的大智慧。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來源:
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王翦結局最好?看他與嬴政博弈,戰神堪稱圣 湖北日報客戶端2023-04-20 20:26:5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