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在朝鮮戰爭初期的表現卻稱得上是“匪夷所思”,他既不派兵參戰,又不公開譴責聯合國軍,反倒是一直在對金日成“明示加暗示”,巴不得戰爭打起來,這讓很多史學家大為不解。
正所謂“崽賣爺田不心疼”,1992年,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繼承了大量蘇聯資產,但伴隨著國內持續惡化的經濟形勢,俄聯邦總統葉利欽只能砸鍋賣鐵向國際社會售賣前蘇聯遺產,其中就包括朝鮮戰爭的秘密檔案。
美國急于知道在朝鮮戰場上,“小米加步槍”的志愿軍憑什么能跟自己打成五五開,于是立馬花高價購買這批前蘇聯的秘密檔案,卻意外揭開了一場蘇聯塵封已久的“陰謀”。
那么在朝鮮戰爭初期,蘇聯究竟在打什么“小算盤”?
朝鮮戰爭是怎么打起來的
1945年8月8日,蘇聯加入《波茨坦公告》。次日零時起,蘇聯正式對日宣戰。蘇軍越過蘇朝邊境線進入朝鮮,和日本侵略者交火。
同一天,美軍于日本長崎市上空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胖子”,直接逼迫日本天皇裕仁投降。在隨后的8月28日,美軍在日本橫須賀登陸,麥克阿瑟率領46萬美國士兵占領日本,并向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增兵。
隨后,美國和蘇聯分別接受了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日軍投降,并各自設立了“臨時軍事占領區”。
兩國商定將北緯38度線定為分界線,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半島、兩個陣營、三個國家、四股力量”的復雜局面,朝鮮正式進入“事實分裂”狀態。
南部的李承晚由美國支持,率先于1948年8月15日建立了韓國政府;而北部的金日成在蘇聯的支持下也不甘示弱,于同年9月9日建立了朝鮮社會主義政府。
至此,兩邊都建立了政權,都宣稱“自己才是朝鮮唯一合法政府”,南北雙方的政治斗爭迅速加劇。
1950年6月25日,在斯大林作出了“會給朝方大量武裝援助”的保證后,金日成率領人民軍猛攻南朝鮮,朝鮮戰爭爆發。開戰后,人民軍一度攻占漢城(今首爾),把南朝鮮李承晚部趕到了蒲項以南、釜山以北僅2萬多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
然而金日成的大部隊和重火力都部署在前線,后方兵力極度空虛。
美軍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于9月14日在朝鮮后方的仁川實施登陸,金日成被美韓聯軍“反包圍”,東北亞局勢急轉直下。
火燒眉毛的金日成趕緊給斯大林發電報求援,斯大林滿口承諾“會提供大批物資援助”,卻絕口不提派兵之事。
不得已之下,金日成接連向毛澤東發出三封絕筆信,希望中國出兵救救朝鮮這個“社會主義小兄弟”。
同年10月25日,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正式打響。
一份秘密檔案揭開了蘇聯的“陰謀”
二戰結束后,美蘇兩國的角力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
美國意圖在全球范圍內遏制共產主義的蔓延,而蘇聯則試圖擴大社會主義陣營,由此,美蘇兩國開始從二戰同盟國走向了徹底的敵對關系。
朝鮮半島就成了美蘇爭霸的一顆重要棋子,雙方都意圖爭奪半島控制權,并借此擴大自身影響力。但蘇聯在朝鮮戰爭開打之初的“猶豫不決”讓很多人都感到困惑,這件事直到1992年才有了答案。
根據1992年美國購買并公開的前蘇聯檔案,在當時的朝鮮問題上,蘇聯的“小算盤”主要有三個:
一是不斷拱火金日成,讓朝鮮人民軍南下進攻李承晚。如果金日成順利統一半島,那么社會主義陣營就可以再次擴大,朝鮮半島也將納入蘇聯的勢力范圍。
二是如果金日成進攻不順,那到時候蘇聯出手相助就顯得更順理成章,也可以更好拿捏金日成。到了那時候,朝鮮的事都得聽蘇聯的。
三是讓戰爭越大越大,最好是把中國和美國都拉下水,自己則穩坐釣魚臺“坐山觀虎斗”。在蘇聯看來,當時的中朝兩國都不是美國的對手,一旦戰爭陷入焦灼或不利態勢,中朝兩國勢必會向自己求援,到時候蘇聯就可以提出更多的政治條件,借此圖謀在中國的“政治特權”。
然而,毛澤東和斯大林兩人之間的復雜關系,為蘇聯的“陰謀”增添了更多變數。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成為了世界社會主義陣營中一個新的重要力量。
斯大林當時急于通過與新中國建立聯盟,利用中國的力量來抗衡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并試圖通過政治與經濟援助強化對中國的控制,但毛主席的立場卻并不像斯大林預想的那樣簡單。
在中國成立初期,毛主席雖然承認蘇聯的影響力,并在一段時間內尋求與蘇聯合作,但他對蘇聯自視“兄長”的做法非常不滿,甚至可以說是厭惡至極。
毛主席希望中國能夠保持獨立,拒絕屈從于任何外來勢力的控制。尤其是當時蘇聯在東北地區還存在“中長鐵路”和“旅大地區”這兩大政治特權,這令毛主席非常惱火。
中長鐵路是一條貫穿中國東北的重要交通干線,而旅大地區作為位于遼東半島的戰略要地,曾是沙俄在遠東的重要基地,蘇聯通過《雅爾塔協定》獲得了對這些區域的優先控制權。
毛主席深知,只有徹底廢除這些特權,才能真正捍衛新中國的獨立。
經過艱難的談判,毛主席終于迫使斯大林做出讓步,歸還了旅大港和中長鐵路的部分主權(二者主權分別于1952年和1955年全部歸還),但這件事讓斯大林耿耿于懷。
此時,恰逢金日成急于實現統一朝鮮半島的愿望。
斯大林認為,如果朝鮮南下后沒有成功,朝鮮可能會陷入困境,甚至引發美軍的干預,迫使中國不得不請求蘇聯援助,從而為蘇聯重新獲得對中國的控制提供機會。
于是懷揣著這樣的“小九九”,蘇聯開始了對金日成的表面支持,金日成也“不負眾望”,果真和美韓聯軍打了起來。到了這里,斯大林這一招“一石三鳥”的局就算布好了。
然而令斯大林沒有想到的是,毛澤東深知朝鮮半島對新中國地緣影響的利害關系,不僅毅然中斷了國內剛剛起步的經濟建設工作,先后調集19個軍共134余萬人開赴朝鮮戰場,更是憑借不怕死的意志和高超的輕步兵戰術,硬生生頂住了聯合國軍的攻勢。
毛澤東犀利地說:“時間要打多久,我想我們不要做決定。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后是由艾森豪威爾,或者是將來美國的什么總統,由他們去決定。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志愿軍)完全勝利。”
到了這時候,戰略主動權已經被我國牢牢抓在了手里。
為了在社會主義陣營面前挽回面子和聲譽,蘇聯只得老老實實地向中朝兩國提供大量的軍事捐助,并開始在國際社會和聯大替中朝兩國站臺撐腰。
為了支援朝鮮戰爭,自抗美援朝開打之日起到1952年初,蘇聯先后落實援華工業項目42個,并在次年將援助項目增加到了133個。
到了1954年,最終的援華項目定格在了156個,可以說直接把新中國送進了“初步工業化”的大門。
結語
1951年,志愿軍攻入漢城的消息傳回國內,歷經清代、北洋、民國、新中國四個時代的傳奇將領薩鎮冰聽聞消息淚流滿面,當即作詩一首:“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次年薩鎮冰逝世,享年94歲。
薩鎮冰是幸運的,他曾親眼看著舊中國被列強侵略蹂躪,在臨終前又親眼看見新中國將侵略者硬生生趕了出去。
可以說,抗美援朝是“一仗定國威”,打破了蘇聯的特權幻想,打碎了美國的囂張狂妄,打出了新中國的自信,更打出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面對蘇聯的陰謀,毛主席高瞻遠矚,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本質,讓我們向老一輩革命家致敬!
參考資料:
中國軍網《展開時間線,帶你了解抗美援朝歷史!》
中國青年報《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什么》
中國新聞網《解密:朝鮮戰爭初期蘇聯為何不急于讓中國出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