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width interset
“近年來,地產行業一地雞毛,許多開發商面臨著資金鏈斷裂、項目爛尾的困境,隨著最近萬科深陷風波,同為‘優等生’的龍湖集團,也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目光。”
2025年1月16日,“久未露面”的萬科突然傳來驚雷。據經濟觀察網報道,深圳相關工作專班已經全面介入萬科,萬科公司或將面臨接管改組。
同日,市場傳聞萬科總裁、首席執行官祝九勝被“帶走”,更是驚掉了一眾投資者的下巴,即便祝九勝不久后在自己的朋友圈“露面”,依舊難解市場的疑慮。
作為曾經的標桿地產企業之一,萬科是最早喊出“活下去”的房企。即便擁有輝煌的過往業績和極強的市場嗅覺,萬科尚且難逃本輪周期影響,而當其真正站在“懸崖邊”后,自然引發市場對另一位“優等生”——龍湖集團的擔憂。
01
“優等生”的苦惱
作為當前少數在境內外信用債市場尚未遭遇風險的民營房企之一,龍湖集團近期再次展現其財務穩健性,決定提前償還債務。據財聯社報道,龍湖集團已將“22龍湖01”與“20龍湖02”兩筆公司債的兌付資金預先劃轉至償債專用賬戶。具體而言,“22龍湖01”發行總額為20億元,票面利率3.49%,此次行權回售金額達17.881億元;而“20龍湖02”發行規模為23億元,票面利率4.2%,行權回售金額為21.89億元。兩筆債券行權回售部分總計39.78億元,龍湖集團已悉數完成兌付。
此外,在多數民營房企收縮陣線的背景下,龍湖集團依然保持著積極的拿地態勢。據中指研究院近期發布《2024年1-11月中國房地產企業權益拿地金額與面積TOP100》榜單顯示,在排名前30名的企業中,僅濱江集團和龍湖集團兩家為民企,拿地金額分別為277億和65億元,排在第6和第29位,混合所有制企業綠城中國的拿地金額為452億元,排名第2。其余27家企業均為央企或地方國企。
圖源:中指數據
龍湖集團之所以能夠穩健穿越經濟周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管理層深植的危機意識。據了解,龍湖集團公司創始人吳亞軍曾在2021年年初,召集高管開會,做出假設問道:“如果銀行對龍湖關門、銷售減半、龍湖是否還能正常發放員工工資、正常還債?”對此,龍湖高管們的答案是,不能。
基于此情境,龍湖集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調整,其中,打造“第二曲線”更是成為重中之重。具體來看,2024年,龍湖新開業13座商場,截至該年末,已開業運營商業累計超過90座。此外,龍湖集團還擁有長租公寓“冠寓”、產城辦公“藍海引擎”、活力街區“歡肆”、服務式公寓“霞菲公館”、婦兒醫院“佑佑寶貝”、頤年公寓“椿山萬樹”等六大業務板塊。從財報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龍湖集團的經營性收入達到131億元,同比增長7.6%,對整體收入的貢獻占比達到28%,對核心利潤的貢獻超八成。
圖源:中誠信報告
除了打造“第二曲線”外,龍湖集團近幾年也著力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去年年中,龍湖集團執行董事張旭忠表示,龍湖集團將始終把財務穩健放在首位,按時還債優先于增量投資。據了解,除“22龍湖01”、“20龍湖02”外,龍湖還于去年12月9日完成“21龍湖拓展MTN001”債券本金的兌付與付息,涉及總金額約10.3億元人民幣;于12月18日成功償還了一筆10.5億港幣的銀團貸款。從財報數據來看,2022年末,龍湖集團有息負債余額約為2080億元,相比2021年末壓降139億元。2023年末,該公司有息負債余額約為1926億元,較期初減少154億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龍湖集團有息負債余額約為1874億元,較年初減少52億元。
圖源:choice數據
然而,盡管龍湖集團已積極調整策略并應對挑戰,但房地產市場的長期下行仍對其構成嚴峻考驗。特別是進入2025年后,龍湖集團的債券價格出現了大幅下滑。數據顯示,1月8日,該公司2027年4月到期美元債每1美元跌1.9美分至81.5美分,創2024年9月9日以來最大跌幅。另外2029年9月到期的3.95%債券每1美元跌2.2美分至72.8美分;2028年1月到期的4.5%債券每1美元跌1.6美分至80美分。
在沒有發生債務違約的情況下,債券價格的下跌或反映出市場對于其遠期償債能力的擔憂。根據中報,目前公司持有現金500.6億元,其中包含預售監管資金191.6億元,較年初604.2億元減少超過100億元,降幅達17.15%。與此同時,2025年龍湖集團仍臨較大的集中兌付壓力。中報顯示,未來一年內,公司到期債務為294.1億元,較年初268.4億元增加25.7億元,占總債務比例為15.7%,而公司剔除預售監管資金及受限資金后,現金短債比為1.01倍,年初為1.36倍。此外,負債高企的另一面,利息費用也長期保持高位。中報顯示,龍湖集團的銀行及其他借款的利息開支為38.31億元。除了有息負債外,截至6月末,應付賬項及其他應付款項以及應計費用的金額為620.7億元。
此外,龍湖集團的銷售情況也不容樂觀。據該公司公布的營運數據顯示,2024年,該公司累計實現總合同銷售金額為1011.2億元,合同銷售面積712.4萬平方米,而2023年該公司累計實現總合同銷售金額為1734.9億元,合同銷售面積1079.6萬平方米,分別下滑723.7億元、367.2萬平方米。財務壓力增大疊加銷售金額下滑也導致龍湖集團的業績表現欠佳,上半年收入468.55億元,同比下滑24.48%,歸母凈利潤58.66億元,同比下滑27.21%。
圖源:公司公告
2024年,房地產市場在一系列政策加持下,雖然部分一線城市四季度成交量有所回升,但實現止跌企穩并非一蹴而就。根據中泰證券的預測,考慮到當前行業供需兩端仍面臨一定壓力,需求端的購買力和信心較弱、供給端的有效土地供應較少,拿地規模依舊下滑,預計2025年行業數據仍然弱勢,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金額、開發投資完成額等關鍵指標預計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高盛則預計新房價格要到2025年底才會企穩,并且直到2027年才會有輕微上漲。
02
降本增效還是偷工減料?
號稱“善待你一生”的龍湖集團,卻遭到業主們的集體投訴。
根據中國交通廣播曝光的消息,11月中旬,北京龍湖云璟小區新房交付,交房近一個月,業主陸陸續續進行裝修,裝修的過程中業主們反映小區受地鐵噪聲影響很嚴重。
根據公開信息,龍湖云璟由北京龍湖房地產有限公司開發建設,而后者正是龍湖集團旗下的公司。該項目坐落于朱辛莊地鐵站西側,北清路與昌平東路交界處,共有5棟樓,大約可居住400多戶居民,其中4號樓和5號樓的高層受噪聲影響最嚴重。
根據業主王女士的描述,“地鐵早班車5點左右發車,末班車夜間12點左右結束,早高峰和晚高峰每隔5分鐘就有一班地鐵通過,地鐵一經過感到地都在震動”。
同時,開發商原本承諾的重新找第三方檢測也沒有進行。甚至有業主直言,“等待十幾天沒有結果,到現在龍湖還在推諉責任,企業形象在哪兒?企業的擔當在哪兒”,無奈之下,有業主花費近2萬元換窗。
龍湖云璟的質量問題并非個例,除此之外,長沙龍湖江與城、合肥龍湖文德璟宸天著等地也存在著諸如房屋漏水、裂縫、裝修質量差等問題。
以長沙龍湖江與城為例,長沙問政湖南官網上,有業主曾在2024年投訴稱,其在長沙龍湖江與城購買的房源,臥室、客廳、餐廳、陽臺均出現天花板開裂至水泥層。
該投訴評論區一位網友表示,“龍湖現在真的是完全擺爛了,號稱洋房的西區高價買進結果比剛需盤還差,實外下大雨室內下大雨見怪不怪,現在二期也已經沒動工處于停滯狀態”。
此外,另一名業主也在該平臺上傳過一篇名為《長沙龍湖江與城精裝修違約無底線減配》的文章,并直接表示“合同寫明的是‘蒙娜麗莎’品牌瓷磚,而現場是瓷磚本身和外包裝上無任何品牌、品級、環保、國家規范等標示的‘三無產品’”。
業主頻繁投訴的背后,是房地產企業普遍“收緊褲腰帶”的窘迫現狀。為了活下去,各大房地產企業紛紛選擇降本增效,龍湖集團自然也不例外,而這往往意味著需要舍棄一些東西。
光從財報數據上看,自龍湖集團2021年底應付賬款及票據達到1013.61億后,公司相關的合同負債便一路下滑,2022年、2023年、2024年上半年,龍湖集團的相關數據分別為644.29億、424.82億、395.89億;公司的存貨金額也從2021年年中的4269.94億,一路降低到2024年年中的2517.89億。
透視其背后的原因,可以發現其背后隱約有著工抵房的影子。2022年上半年,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大量出現龍湖旗下項目的工抵房,其中以重慶地區、東北地區為主。
相關媒體以購房者身份致電龍湖重慶區域、山東區域、東北區域等多個項目的售樓部后發現,相關的工作人員均表示,項目的確有工抵房。
據悉,工抵房的出現是由于房地產開發過程中,開發商需要支付大量的工程款和材料款,當開發商資金緊張時,可能會選擇用房產來抵償這些債務,而不是直接支付現金,這種方式既能緩解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又能為施工單位或供應商提供一定的資產保障。
在面對房地產行業的寒冬時,工抵房難免會成為不少房地產企業的選擇。但這也意味著一個問題,在房地產熱火朝天的年代,工抵房的雙方自然皆大歡喜,然而當房價一路走低之時,工抵房大多只能以打折方式出售,這也意味著供應商收回的現金比工程合同要低;但對于相關房企來說,此舉不僅能夠消化企業的應付賬款,還有可能推高公司的銷售額。
客觀來看,在本輪地產寒冬中,龍湖集團能夠保持目前的經營水平已頗為不易,但能否穿越行業周期底部仍需觀察。
本文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操作需謹慎。
如對稿件存在疑問或需要溝通,請聯系 微信:jzjh2025
文章不錯,點個在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