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春節假期將至
漫長的假期不僅是孩子們的“休息日”
也成了不少孩子們的游戲“黃金期”
趁著假期,痛快“打怪升級”
然而不法分子也趁著假期
湊起網絡游戲的“熱鬧”
將目光盯上了這群
“沉迷網絡游戲的孩子們”
下面來看幾種常見的
網絡游戲詐騙 “騙局”!
騙局01.
虛假網絡游戲交易
高中生小王假期玩游戲時,見有人欲售游戲賬號,便添加對方QQ詢問購買事宜。對方發來一個支付寶收款碼,小王掃碼轉賬400元。接著,對方又以“未成年人需額外付費”“押金、擔保金”等理由,多次要求小王轉賬,聲稱等交易流程結束后會全部退還。小王進行了一系列操作后,對方發來一張顯示轉賬1588元給小王的截圖,稱24小時后退款到賬。但24小時過去,小王未收到錢,且游戲賬號也被修改密碼。至此,小王發現自己被騙。
套路解析
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網絡游戲騙局。詐騙分子首先會在游戲社區或網絡平臺發布“買賣游戲賬號、道具、皮膚、裝備”或是“低價銷售游戲幣”等虛假廣告信息,誘導受害學生在虛假的游戲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再以“注冊費”“押金”為名義誘騙受害人轉款。在受害人轉賬后,詐騙分子會編造“系統監測到非本人賬戶”“觸發風控賬戶鎖定”“未成年人需交押金”等一套說辭,利用未成年人大多瞞著父母私下登錄游戲、害怕受到責備等心理,不斷要求受害學生繼續轉賬支付,最后將受害學生拉黑。
騙局02.
解鎖”防沉迷系統
寒假期間,9歲的小周因“未成年防沉迷系統”限制,只能在特定時間玩一小時手機游戲,感到不盡興。某日,他在游戲微博超話遇到自稱“能解除該系統”的人,便私信詢問。對方要求加微信詳談,并提出支付30元即可解除限制。小周轉賬后,問題未解,騙子又謊稱“需用家長手機認證”,誘導小周登錄父母微信并多次轉賬共計2萬余元。直至對方以“賬號特殊”為由繼續索要更多錢款時,小周才察覺被騙,告知家長。
套路解析:
詐騙分子利用小學生容易沉迷網絡游戲,并且許多學生的游戲時間受到“防沉迷系統”的限制,加之未成年人本身“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的特點,便偽裝成“客服人員”或“專業人員”,在網絡平臺上發布“可以解除防沉迷系統”的虛假信息,引誘小學生上當,接著謊稱解鎖防沉迷系統“需要使用父母的銀行卡”或“需要使用家長手機認證激活”,要求受害人提供賬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導致家長身份賬號信息泄露,從而騙取資金。
騙局03.
“免費領取”裝備、皮膚
近日,11歲小學生張某在父母手機上玩游戲時,看到“免費贈送游戲皮膚”消息并信以為真,加了“客服”QQ咨詢。在領取的過程中,對方謊稱因張某未成年導致公司財務凍結,需配合解凍,否則起訴其父母。張某害怕,遂按騙子要求通過QQ視頻展示付款碼并輸入支付密碼,結果被騙走約1萬元。
套路解析:
同學們在使用手機打游戲、瀏覽網頁的過程中,因年紀小、辨別能力弱,容易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 詐騙分子通常會在各類短視頻社交平臺中,散布類似“加群免費領游戲道具”的消息,待未成年人加入群聊后,不法分子會稱使用社交軟件掃描特定二維碼即可領取。
受害人掃描后會提示“領取失敗,賬號被凍結”,不法分子就會告知受害人,“需通過掃描付款碼進行解凍”“解凍成功后錢款會自動退回”,并且運用各種話術恐嚇、誘騙受害人反復進行付款,騙取大額錢款后便立刻失去聯系。
警方提示
1.寒假假期,家長盡量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培養孩子正確的游戲觀,教育孩子適度娛樂,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也可以寓教于樂,用充實的生活代替玩手機,給孩子講些防騙識騙小故事,加強對孩子的防騙識騙教育。
2.家長要看管好個人手機和支付賬戶,設置好開機與付款密碼,防止孩子使用自己的手機進行付款轉賬。
3.家長要提醒孩子不要輕易添加陌生人為好友,與陌生網友涉及金錢往來時,要提高警惕,做到不聽、不信、不轉賬。繳納“注冊押金”“解凍費手續費”等都是詐騙分子的套路,目的在于誘騙受害者們向虛假平臺賬戶充值,實則無法提現。
4.如不慎被騙,請同學們及時告知家長并撥打110報警!
信息來源:河南省反詐騙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