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參展藝術家與學術主持董大為合影
2025年1月18日下午,由董大為導師擔任學術主持,庫藝術團隊組織、策劃的群展“映射的藝術:九位藝術家的繪畫”在北京798藝術區瀚藝術空間正式開幕。展覽展出了陳舒簫、綦雪、秦艷芳、邵文、王奕尹、王亞君、魏籽、張譯允和趙名君九位藝術家的25件最新作品,這些作品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背景下重新定義了繪畫的“圖像、媒介、物質與觀念”,并試圖以獨特的視覺語言重新構建藝術的可能性。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氣氛熱烈,藝術家,藝術愛好者、批評家、策展人以及收藏家齊聚一堂,對展出作品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駐足欣賞并交流心得。有嘉賓表示:“這些作品讓我感受到了藝術家們對繪畫本質的深刻思考,每一幅畫都像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充滿了對人生和世界的獨特映射。” 九位藝術家的作品風格迥異,從藝術家秦艷芳以線粒體為靈感探討生命能量,到魏籽用“幽靈”隱喻時間,再到王奕尹對“光”的細膩表達,以及陳舒簫對潛意識復雜性的探索,每一件作品都以自己的風格展現了藝術家對繪畫本質的深度思考和獨特表達。在快速作畫中尋找純粹性的綦雪、以紙為媒介探索自我意識的邵文,以及探討女性身份與成長的王亞君,都在繪畫中通過自己的方式回應了當代社會與個體經驗的深刻議題。這些作品不僅是單純的視覺表達,更是藝術家們對當代繪畫語境的思考和實踐。
媒體導覽環節
藝術家馬樹青現場觀展
批評家、策展人方振寧現場觀展
藝術策劃人李裕君與瀚藝術空間負責人張太勇、庫藝術創辦人江濤現場交流
年代美術館執行館長康文峰在展覽現場
藝術家、寫作者、策展人雷徠在展覽現場
藝術品經紀人孫女士在展覽現場
董大為導師在現場分享了他與藝術家們在長達3個月的交流探討過程,見證了她們從不安到自信的創作轉變,就像他在前言中所寫的那樣“繪畫就像人生,從虛無中尋找邏輯與意義”,而此次展覽的九位藝術家,“通過繪畫實踐探索了人生的深層命題,每一件作品都是她們孤勇探索的結果”。他表示,本次展覽不只是一次創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藝術實踐和思想碰撞的寶貴過程,希望未來更多人能通過這樣的機會感受繪畫帶來的生命力與啟發。
開幕現場嘉賓交流
在展覽呈現方面,董老師與庫藝術團隊精心布展設計,強調作品與環境的互動,為觀眾創造了一個與作品對話的空間。藝術家張譯允用色彩明快的聯畫表達繁榮與和諧;趙名君的《空間序曲》通過色塊與線條的交錯,利用光的反射與展廳墻面相作用,打造出強烈的立體感與空間張力。這種視覺上的豐富性讓展覽兼具學術性和觀賞性,給予觀眾多樣化的感官體驗。
參展藝術家與學術主持、策展團隊合影
此次展覽是庫藝術教育中心《當代繪畫中的“圖像、媒介、物質與觀念”》第二期專項課題研究工作坊的成果展示,也是庫藝術在推動藝術教育模式創新和藝術創作發展方面的又一重要嘗試。未來,庫藝術將繼續秉持推動藝術教育與展覽呈現、媒體推廣并進的實踐方式,挖掘更多潛力藝術家,展現他們在當代繪畫領域的多元思考,為藝術生態注入新的生機。
布展花絮
《當代繪畫中的“圖像、媒介、物質與觀念”》工作坊及走訪藝術家王光樂工作室
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2月9日
歡迎大家前往瀚藝術空間
親身感受藝術家們用繪畫映射的豐富世界
瀚藝術空間展覽現場
參展作品與感言 | Exhibition works
陳舒簫作品
陳舒簫 Chen Shuxiao:
這兩幅作品的靈感來源于我的夢境和旅行回憶的結合。夢境具有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性,這種神秘性讓我著迷。在創作中,我希望將夢境與記憶中虛無縹緲、混亂的部分,通過尋找秩序,轉化為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夢境是潛意識的體現,觸及人性中復雜而內在的部分,我試圖通過作品客觀且充分地表達這種內在人性的沖突。
創作這兩幅畫時,我的目標是探索如何更充分地表達潛意識中的復雜性。然而,目前我還在尋找最佳的表達方式,因為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過程。這兩幅畫相對有秩序,控制性較強,但我覺得作品中還需要一些意外和隨機性,這樣會更生動,更能體現夢境的感覺和人性的復雜性。目前我的表達可能更接近現實,過于確定,而我希望它能更模糊、更不確定。這可能是因為我的能力還不夠,在后續創作中還繼續努力。我很期待董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因為我覺得他看起來低調謙遜,但每次發言都讓我感受到他的智慧和光芒。
綦雪作品
綦雪 Qi Xue:
這次我展出的四幅作品以“對時間的理想性思考”為主題。我改變了以往深思熟慮的繪畫方式,嘗試快速作畫。比如在有限的兩小時內,我必須迅速下筆,這種快節奏讓我無法過多思考,反而讓下意識的想法自然流露出來。與花費五小時作畫相比,這種快速作畫的專注度和感受完全不同。
在最后一幅畫中,當我畫到一半時,雖然覺得還可以更復雜,但最終選擇在這個未完成的狀態下停止,如何在短時間內讓畫面既有未完成感,又顯得完整是我需要繼續思考的。此外,畫面中很多地方是一次性完成的,這種一次性作畫帶來的純粹性,就像人與人初見時的印象,最為深刻。我盡量保持這種純度,同時思考在什么時刻停止作畫,這種對時間的把握和判斷對我是一種鍛煉和思考。
秦艷芳作品
秦艷芳 Qin Yanfang:
我本次展出的系列作品名為 “線粒體”,我是醫學出身,創作靈感來源于我工作中常接觸到的一個細胞器——線粒體。線粒體是從低等生物到人類的所有生物所共有的細胞器,是細胞能量的來源。我的作品最初以線粒體的形象為切入點,但最終關注的是生物之間的平等關系,它們有著共同的能量來源,而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充滿能量的社會中。
在創作過程中,我使用了多種材質,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軟木板、留言板、敦煌泥板,以及自然中收集的生物元素(如樹葉、蝴蝶、羽毛等)。我還運用了傳統油畫、鉛筆和化學材料等多種繪畫方式。我比較注重材質的質感和呈現,通過層層疊疊的自動繪畫,體現時間和能量的沉積。
邵文作品
邵文 Shao Wen:
這幅作品名為《重》,創作材料使用了紙和丙烯顏料。靈感來源于兩位藝術家:正在紅磚美術館辦展的張培力老師,以及王光樂老師工作室的丙烯繪畫。王光樂老師的作品通過不斷重復和秩序性,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結果。受這些概念啟發,我決定以“自我探討”為主題進行創作,探索自我意識和時間意識。
我選擇以紙為媒介,因為紙普通且可塑性強,可以進行繪畫、拼疊甚至折疊等多種嘗試。作品采用可循環的形式,從一邊到另一邊,但并未填滿所有空間,也沒有添加任何具體的內容。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回歸到一種本真和自然的狀態,我想要避免隱藏象征或賦予其具體意義。相反,我通過附加內容或已有顏色,重新展開對自我未知或已知內容的對話。這幅作品我選擇了內斂的色彩,避免丙烯常見的模糊或鮮艷的視覺效果,更傾向于具有機械感和智性感的顏色。
王奕尹作品
王奕尹 Wang Yiyin:
我這次帶來了一系列紙本水墨組畫,主要探討“光”這一元素。最初的創作是在放空狀態下完成的,這些畫面是在一種心流狀態下自然誕生,并呈現出光的元素。我覺得這一題材非常吸引我,且很有延續性,于是不知不覺就繼續探索了不同方式的表達。近期的一幅作品,我嘗試使用了偏金屬色的不透明顏料。遠看背景呈銀白色,從不同角度觀看時,既能看到肌理效果,也能看到整體呈現。同系列的作品我在尺寸上也做了不同的嘗試,希望通過類似不同的修辭手法來表達“光”這一題材。
王亞君作品
王亞君 Wang Yajun:
這四幅畫是我關于女性題材系列的一部分,主要采用暗紅色或紫紅色調,這種色彩是我對自身成長環境的情感體驗,最適合表達我當時的心境。我使用了丙烯顏料和一些具有肌理感的材料,希望營造出粗糙或傷痕般的質感,以表達一種刺痛感。我放棄了具象表現,采用抽象的方式,力求更簡潔、更純粹地傳達情感。紙本作品是我對不同效果的嘗試,希望通過探索,讓作品能夠繼續生長和延伸。我通過色彩和材料的選擇,以及反復打磨和調整,來表達當時的情緒。有些作品中,劃痕可能象征著一種“拉回”或“掙脫”的感覺,而我在形式上盡量保持含蓄,材料上追求厚重感。
這個系列偏向女性主義,但對我來說更多是對自身成長過程的反思。女性常常被社會輿論和主流價值觀束縛,我希望通過作品探討這些問題,打破這些束縛,實現自我成長,并引起女性共鳴或異性的關注。我希望女性能夠在原生家庭、親密關系或社會中突破固有價值觀的限制,追求自由和自我實現。這些作品更多是對抽象語言和材料的嘗試,希望通過簡單形式和斑駁色彩傳達我的直覺和情感。
魏籽作品
魏籽 Wei Zi:
我的作品以“幽靈”為主題,靈感來源于我在使用AI創作時的感悟。幽靈象征著逝去事物留下的靈魂和思想,是一種虛幻且難以捕捉的存在。我通過作品探討語言模型與逝去事物之間的關系,認為當下藝術創作往往在已有的藝術體系中尋找素材,形成一種循環,而過去的事物以某種方式回到我們的生活中。
我的展出作品由兩個主要畫面組成:一個是通過AI生成的薩拉熱窩事件的圖像,與幽靈結合的畫面;另一個是利用谷歌地圖生成的薩拉熱窩事件街景。我試圖通過這些畫面裝置,表現幽靈通過時空回到現在的狀態,讓觀眾感受到一種介于真實與虛幻之間的氛圍。
在我看來,真實往往被現實所掩蓋,而幽靈可能是唯一能揭示真實的存在。我希望通過“幽靈時間”的概念表達當下的感受。作品地面上的文字“草更綠了”取自平克·弗洛伊德的歌詞,象征一種主觀且抽象的時間觀念,這種時間是飄忽不定、難以捉摸的。如今,我們很難通過具體藝術作品感知其時間屬性,因為經典作品往往與特定的時空緊密相連,而現代作品則處于一種“幽靈狀態”,難以明確界定其時間背景。我希望自己能擁有一雙“幽靈的眼睛”,能看到真實世界的縫隙。
張譯允作品
張譯允 Zhang Yiyun:
我的這幅畫的主題是繁榮和希望,通過明亮的色彩和線條捕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品是兩聯畫,雖然看起來是一幅,但分開后可以成為兩幅獨立的作品,分別代表男性和女性。畫面中的浮影元素體現了男女之分,我希望表達男女在共同的美好生活中達到平衡、和諧與相互包容。
趙名君作品
趙名君 Zhao Mingjun:
這組作品名為《空間序曲》,主要通過畫面中點、線、面和不同色塊的組合,形成內部空間感。畫面邊緣的線條對內部空間產生擠壓,創造出新的空間關系。作品以傾斜方式擺放,打破傳統擺放形式,希望營造出一種受力感,同時畫面內元素的走向帶來的心理重力與環境空間形成呼應。畫面中的不同色彩與內容相互對應和互補,同時對墻面產生光的映照,進一步與環境空間建立聯系。這組作品不僅強調畫面的獨立性,也注重其與空間和環境的互動關系。
關于展覽 | About Exhibition
映射的藝術
九位藝術家的繪畫
THE ART OF PROJECTION
EXHIBITIONS BY NINE ARTISTS
學術主持:董大為
主 辦 方:庫藝術、瀚藝術空間
開幕時間:2025年1月18日 15:30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8日-2月9日
參展藝術家:
陳舒簫、綦雪、秦艷芳、邵文、王奕尹
王亞君、魏籽、張譯允、趙名君
展覽地址:瀚藝術空間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 2 號 798 藝術區 2 號門東 50 米路北
主辦方簡介 | Organizer
庫藝術教育依托《庫藝術》媒體資源優勢,匯聚業界共識與力量,經過與眾多導師的前期商討,秉承自由、獨立、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理念,邀請海內外著名藝術家、教育家等開展學術交流合作,以線上豐富詳實的講解,結合線下系統的課題訓練,幫助學員明晰內心訴求,挖掘表達潛能,形成獨立的觀念和藝術表達方式。于2018開始,先后成功舉辦了“自由繪畫”創研工作坊,“色彩繪畫”創研工作坊,“反方法”創研工作坊,“畫面構成原理”創研工作坊,“圖像、物質、媒介與觀念”創研工作坊,“自由繪畫”展覽季,庫藝術大咖講堂等交流活動。已初步形成產、學、研、宣等運營體系,實現了學術課題研發共建,交流互動、創作成果展示,傳播等平臺性的功能目標。
Horizon Art Space,簡稱“Horizon”,瀚藝術空間成立于2014年底,位于798藝術區活躍地段,隸屬于北京瀚鑫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瀚藝術致力于發現、發掘并推出中國新一代優秀的中青年藝術家,努力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同時注重與世界其它各地文化藝術的交流,加強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推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