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專利永久禁令救濟限制相關法律問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正式對外發布。該報告由國際關系學院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與北京知產寶公司數據研究中心共同撰寫。
報告一經發布便受到了法治日報、中國知識產權報、中國市場監管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日報、法治報道、中國青年網、環球網、中國商報網、中國經濟網、財報網、鳳凰網、騰訊新聞、新浪新聞、搜狐新聞等權威媒體及新聞客戶端的廣泛關注和報道。
北京知產寶公司副總裁衣朋華主持了報告發布會。
國際關系學院法學院院長、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教授在發布會上介紹,研究報告的發布,正是基于對當前專利永久禁令救濟限制相關法律問題的深入調研和系統分析。課題組在深入剖析法律條文和廣泛收集國內外案例的基礎上,組織了來自法學界、司法實務界、企業界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通過開展研討交流,力求全面、客觀地呈現專利永久禁令救濟限制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研究報告將專利禁令問題結合產業問題進行學理與實證研究,期望能夠為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參考,為司法實踐中的裁判提供理論支持,為企業在專利保護和市場競爭中提供策略指引,同時也為學術界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報告以實證數據研究為基礎,結合法政策學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優化建議,在保障專利權利人權益的同時實現產業利益和社會公益的平衡,為知識產權法學、實務指引與科技創新的長遠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北京知產寶公司數據研究中心研究員甄可人圍繞報告內容,進行了重點分享。其介紹道,報告通過全面分析相關司法訴訟數據、其他知識產權數據,展示了中國專利禁令救濟在司法實踐中的使用特點,并針對現有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與裁判傾向進行了基于數據實證的論述。同時,報告總結了國內學術、司法、實務專家對于專利禁令救濟制度及其限制問題的見解,歸納并綜合了各界專家的見解,提出了針對禁令救濟限制制度的優化策略。最終,通過報告得出結論,應通過“比例原則”的引入適度限制專利永久禁令的適用,可以在保障專利權人利益與促進產業發展之間實現更優的平衡。
據悉,研究報告主要有四大亮點,一是基于客觀實證數據梳理中國專利禁令救濟現狀。報告通過全面分析相關司法訴訟數據、其他知識產權數據,展示了中國專利禁令救濟在司法實踐中的使用特點,并針對現有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與裁判傾向進行了基于數據實證的論述。二是從法政策學視角聚焦產業實際需求與問題。報告基于法政策學的視角,探討禁令救濟制度對于智能終端設備、高科技制造等高度依賴專利技術的產業的發展影響。此外,還探討了禁令救濟可能引發的產業鏈連鎖效應,并據此提出了貼合產業需求的解決方案。三是全面梳理有關禁令救濟制度研究文獻的專家觀點。報告總結了國內學術、司法、實務專家對于專利禁令救濟制度及其限制問題的見解,并通過歸納各界專家觀點形成了對于禁令救濟限制制度的優化建議。四是通過比較法視角提供未來優化建議。報告融合了德國、美國專利禁令救濟中的“比例原則”應用經驗,并汲取了日本在探討禁令救濟限制時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報告針對立法完善、司法裁量等關鍵環節,提出了貼合中國國情的具體建議。
北京知產寶公司CEO普翔做了最后總結,他強調本報告旨在提醒并告知專業與非專業人士,侵權行為的制止應當存在例外原則,必須綜合考慮社會公眾利益及產業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社會整體利益的持續發展。若能秉持這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將極大促進創新環境的優化,同時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研究報告的發布不僅為知識產權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實務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為推動中國相關立法和產業政策的優化提供了建議。未來,希望通過知識產權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中國專利禁令救濟制度能夠在激勵創新和促進產業繁榮之間找到更加完善的平衡點。
如需獲取《專利永久禁令救濟限制相關法律問題研究報告》全文,請掃碼填寫相關信息,后續工作人員將報告全文以郵件的形式發送給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