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椿
《薤露》是古代的挽歌,有的百科認為是西漢初年田橫門客最早創作,然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記載。薤(xiè),小根蒜。《神農本草經》有記載:“味辛,溫。主治金創,創敗,輕身,不饑,耐老,生魯山平澤”。薤露指草上露水,很容易干,又很容易有,比喻人生短暫。
《楚辭·對楚王問》中記載屈原弟子宋玉為自己辯護,其中提及《薤露》,也是成語“曲高和寡”典故出處。原文:
【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有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大意為楚(傾)襄王問宋玉有什么不檢點的行為,為什么百姓不稱譽他?宋玉回答以比喻的方式,指出曲調越難會的人越少,再以鳳凰和鯤鵬不能同普通的小魚相比,來說明自己不同流俗、超然高潔的品格。
《對楚王問》是三個成語“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典故出處,同時也說明《薤露》歌創作年代應該更早,而且比較流行,只是可惜沒留下原詩。真正使得《薤露》成為挽歌代表的,是西漢初年田橫門客所做的《薤露歌》,這收錄在漢代《漢樂府·相和歌辭》中的《薤露》和《蒿里》詩(如下)。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蒿里》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稍踟躕。
《史記·列傳·田儋列傳》記載了齊國田氏三兄弟事跡。其中著重描述了田橫。田橫出身于戰國時齊國的宗室,秦末諸侯爭霸,和漢王劉邦同樣身份。后兵敗,與五百門客逃于海島。西漢建立后,劉邦認為齊人擁護田橫,恐為亂,便征召田橫。
田橫無力反抗,在前往洛陽的途中因不愿臣服而自殺,二門客也隨之自殺。劉邦大為吃驚和敬佩,再招其余五百門客。五百門客為哀悼田橫而作了這首挽歌,隨之全部自殺。其悲壯其剛烈令人敬佩!其高義氣吞云霄,千古傳承。太史公司馬遷評價:“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余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現代徐悲鴻創作有《田橫五百士》名畫。
筆者上小學時看過《前后漢演義》,其中有現代譯文薤露歌,當時令我非常激動和欽佩,以至淚流滿面。然而如今搜索卻無,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憑記憶寫出。
《薤露歌》
薤上露,容易干。
人生好比草上露,哪能永遠在草上?
晶瑩又純潔,顆顆能發光。
寧可隨著陽光去,不能掉在糞土上!
不怕時光短,只怕一旦臟!
寧可隨著陽光去,不能掉在糞土上!
不怕時光短,只怕一旦臟!
《薤露蒿里》作為挽歌本為一曲。至漢武帝時,宮廷樂師李延年將其分為《薤露》、《蒿里》二曲,以后就作為不同階層人去世時的挽歌。西晉崔豹《古今注》中有:“《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為挽歌。”薤露歌后世有很多著名詩人詩歌頌揚,我們略微擷取幾首。
《樂府·相和歌·相和曲·薤露行》
【漢魏】曹操
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已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曹操《薤露行》描述漢末董卓之亂的因果,對漢室傾覆,君王遭難,人民遭受亂離之苦,感到悲傷和哀悼。風格古質樸茂,沉重悲壯。
《樂府·相和歌·相和曲·蒿里行》
【漢魏】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里行》是《薤露行》的姐妹篇,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對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并對漢末軍閥混戰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全詩風格質樸,沉郁悲壯,體現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
《薤露行》
【漢魏】曹植
天地無窮極,陰陽轉相因。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
愿得展功勤,輸力于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鱗介尊神龍,走獸宗麒麟。蟲獸猶知德,何況于士人。
孔氏刪詩書,王業粲已分。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
曹植《薤露行》是自述胸臆的詩作。人生苦短,希望能建功立業。即便懷才不遇,也要用筆墨立德不朽,百世流芳。
《相和歌辭·蒿里》
【唐代】詩僧貫休
兔不遲,烏更急,
但恐穆王八駿,著鞭不及。
所以蒿里,墳出蕺蕺。
氣凌云天,龍騰鳳集。
盡為風消土吃,狐掇蟻拾。
黃金不啼玉不泣,白楊騷屑。
亂風愁月,折碑石人。
莽穢榛沒,牛羊窸窣。
時見牧童兒,弄枯骨。
詩僧貫休詩名高節,宇內咸知。這首詩描述光陰短暫,無論你是如何英雄賢達,盡皆埋尸墳崗,經歲月琢磨,變成荒墳枯骨!
《薤露歌》
【明】劉基
蜀琴且勿彈,齊竽且莫吹。四筵并寂聽,聽我《薤露》詩。
昨日七尺軀,今日為死尸。親戚空滿堂,魂氣安所之。
金玉素所愛,棄捐篋笥中。佩服素所愛,凄涼掛悲風。
妻妾素所愛,灑淚空房櫳。賓客素所愛,分散各西東。
仇者自相快,親者自相悲。有耳不復聞,有目不復窺。
譬彼燭上火,一滅無光輝。譬彼空中云,散去絕余姿。
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誰能將兩手,挽彼東逝波。
古來英雄士,俱已歸山阿。有酒且盡歡,聽我《薤露歌》。
劉伯溫這首薤露歌,樸實無華通俗易懂。指出人生短暫,生前所有,死后空無。人生無百歲,即便百歲又如何?誰也擋不住光陰,最后歸于塵土,所以人生不應虛度,而應該及時行樂。
《五噫薤露歌》
【明】張寧
薤上露,何易晞。
人生修短何由期,噫!
黃金如山不如泥,噫!
長夜漫漫路逶迤,噫!
北邙山頭草離離,噫!
古人去兮今人悲,噫!
薤上露,何易晞。
明朝詩人張寧這首詩歌,既懷古風,又有新意。說明人生修短,不由自己。尤其是五個“噫”,重復感嘆,情感強烈,更增加了悲愴之情。
2025.1.21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