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由于時代的變遷,這個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逐年下降,于是有很多關于春節的習俗,也已經慢慢消失了。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一提到春節,最喜歡爭論的不外乎是“北方過年吃餃子,南方過年吃湯圓”之類的話題。
至于更早一些的春節習俗,他們不止沒有見過,甚至連聽都不曾聽過了。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古代人是怎么過春節的呢?其實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閱讀古詩。
宋代大詩人蘇軾年輕的時候在陜西鳳翔當官,因為過年留在單位“加班”,曾經寫過三首風俗詩當作節日禮物寄給遠在京城的蘇轍當“饋歲”禮。
這三首詩介紹了三種自晉朝以來,就一直流行于蜀地的春節習俗。三首詩名為《饋歲》、《別歲》和《守歲》。一首詩的名字,就代表了一個習俗。
一、《饋歲》賞析
下面,我們來聊一聊這三首詩里面提到的宋代蜀地人民的春節習俗。先說這三首詩,原來前面是有一個序文的,其文如下: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余官於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饋歲。
意思是說,年關將近之時,人們互相贈送禮物“拜年”就叫做“饋歲”;親朋好友約在一起“團年”就叫“別歲”;除夜通宵不睡,就叫做“守歲”。
這是四川一帶的三個春節習俗,我因過年想回家團圓而不得,所以寫了這三首詩寄給我的弟弟蘇轍,就當做是“饋歲”的禮物了。
《饋歲》——北宋·蘇軾
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為歡恐無及,假物不論貨。
山川隨出產,貧富稱小大。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
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節過。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
這首詩中說,農活都已經忙完了,一年到頭的大小事務也已經處理妥當了,剩下的日子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慶賀春節的到來。
為了過好這個節日,人們根據自身的財力大小,不計成本,傾盡所有地拿出土特產,唯恐無法盡興。
然后請注意,蘇軾提到了一個無論貧家富戶都會遵守的習俗,那就是團年宴上必須要有一尾大鯉魚。這個習俗直到如今還是一樣,因為宴上有魚,代表“年年有余”。
蘇軾提到的另一個習俗是,過春節的時候籠子里還要有一對兔子。據說這是因為兔子繁衍能力超強,所以擺一雙兔子代表“吉祥如意”和“婚姻幸?!?。
經過了一千年的歲月,生活在川渝地區的年輕人,現在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過春節在家里擺一雙兔子的習俗了。現在川渝人民就比較厲害了,他們不管在哪個節日都只記得吃“麻辣兔頭”。
咔嚓一口下去,所有的吉祥如意全都進了五臟廟,先飽了口福,才叫真的幸福。不過從前看電視劇,北方一些地區的人們過春節,似乎很喜歡在家里擺一對“兔兒爺”。
二、《別歲》賞析
《別歲》——北宋·蘇軾
故人適千里,臨別尚遲遲。人行猶可復,歲月哪可追!
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
東鄰酒初熟,西舍豕亦肥。且為一日歡,慰此窮年悲。
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這首詩里就沒有講什么習俗,要講的已在序言里面談了。其實“別歲”就是指過節“吃團年飯”,這里因為蘇軾獨自一個人在衙門里,親人都不在身邊,就沒有人和他吃“團年飯”。
詩中提到的朋友(可能是同事),在返鄉前已在單位和他團過年了。至于“團年飯”要吃些什么,也在《饋歲》中說過,所以蘇軾只是在第二首里感慨了一下歲月匆匆如流水,光陰似箭不可追。
三、《守歲》賞析
《守歲》——北宋·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這首詩里介紹了宋代“守歲”又叫“照虛耗”,或者叫“熬夜”。據說是漢朝時候興起的一種習俗。兒童們“守歲”的用意是家中長輩“祈求長壽”。
《東京夢華錄》中有所記載:“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惫艜r“守歲”,不止是兒童守,大人們也會一起守。
除夕夜晚,全家人享用過年夜飯以后就點上一盞油燈,大家圍坐在桌子前嗑瓜子、吃水果,有說有笑,共敘天倫之樂。
大家就這樣一直送走除夕,迎接新年的到來。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還會舉行一些祈?;顒?,比如給祖先上香拜拜,上貢品,子夜來臨前后,孩子們則會在門前放點煙花、爆竹。
“守歲”這個習俗如今城里人并不會刻意去遵守,早些年城市里不禁煙花的時候,大家會在看完春節聯歡晚會,等十二點鐘聲響起前放一波煙花和鞭炮。
近些年城里不讓放了鞭炮了,很多年紀大一點的人熬不到零點,看著春晚就直接睡著了。年輕人和中年人精神比較好,他們會通宵打麻將當成“守歲”。
但是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娛樂,已經和傳統的節俗相去甚遠了。畢竟打麻將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過春節為什么要“守歲”。
那么,古人過春節為什么要守歲呢?其實答案就在蘇軾的第二、第三首詩中。蘇軾在詩中說:人行猶可復,歲月哪可追!
朋友暫時分別,總有再聚的一天,時光流逝了就再也無法追回了。又說: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歲末就像是一條山谷中的大蛇,它修長的身體已被溝壑隱沒了一半,你想抓住剩下的另一半,但是無論你怎么勤奮努力,都對它無可奈何!
所以“守歲”是為了提醒人們珍惜時光,告訴少年人光陰的可貴。這才是大人、小孩一起“熬夜”,辭舊迎新的意義。
結語
原來北宋時川渝地區的人們過春節,風俗和現代大同小異?!皥F年飯”是要吃的,“饋歲”,互相贈送禮物也是有的。
只是如今川渝地區的人們在過春節的時候,可能不再會在家里擺一對活兔了,但是餐桌上依舊“年年有魚(余)”。
至于“守歲”的習俗,有的人家還在堅持,有的人早就不管了。反正通宵麻將是必打的,叫不叫“守歲”也無所謂了。
看到這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原來經過了一千年的歲月,宋代的很多春節習俗我們是保留下來了,但是只留下了一個“空殼”,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比如我們早已經不知道,“拜年”吃“團圓飯”的意義是什么,更不明白“守夜”的用意。只知道“從來如此”,“老一輩人就是如此”,于是我們就“如此”。
時間久了,這些在我們看來沒有意義的節俗,可能就會被我們省略了,最終我們所有的節日風俗,都只剩下了一個字,那就是——“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