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認知里,佛教中的菩薩大多是端莊肅穆、正襟危坐的形象。然而,今年春節在河北過年時,我卻目睹了兩種別具一格的菩薩形象,值得記錄下來。
其一便是坐落在正定隆興寺摩尼殿的“倒坐觀音像”,它集三大特色于一身,堪稱天下一絕,獨一無二。
特色之一是殿后倒座。通常在寺廟中所見的觀音菩薩塑像,大多是坐北朝南面向眾生,而正定隆興寺的這尊觀音塑像卻位于摩尼殿的背壁上,一反常規地坐南朝北,故而被稱作“倒座觀音”。
那么此地的觀音為何會倒座呢?有一種說法是“嘆眾生不肯回頭”,于是觀音倒座以警示眾生遠離邪惡,轉身向善,回頭是岸;還有一種說法是“普渡眾生,倒坐慈航”,寓意觀音菩薩以倒坐慈航之態,為眾生指引方向,渡化他們脫離苦海。
特色之二是坐姿獨特。平常寺廟里的觀音坐像大多是手持凈瓶和楊柳,正襟危坐于蓮花臺上,呈現出文靜端莊的形象。
而正定隆興寺的這尊觀音塑像卻別出心裁地呈現出“翹二郎腿”的坐姿,只見她左足踏蓮,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右手繞右膝輕撫左腕,盡顯閑適自然,仿佛在與人悠然閑談一般。
特色之三是彩妝絢麗,面容秀美,神情隨性,美艷絕倫。正定隆興寺的這尊觀音塑像打破了一般寺廟里觀音菩薩造像嚴肅、高高在上的形象,極具人性的光輝。
魯迅曾評價普通佛像是將人神化,而正定隆興寺的這座觀音像則“把神人化”,因此魯迅將之譽為“東方美神”,并一直將自己在山本照相館購得的這尊觀音像照片置于書桌上,時常觀賞。
除正定隆興寺的倒坐觀音外,河北博物院展出的曲陽石雕“思惟菩薩”造像亦別具一格。這些思惟菩薩也呈現出較為罕見的“翹二郎腿”坐姿。
實際上,這種現代人所謂的“翹二郎腿”坐姿,即左腿自然下垂、右腳踝置于左膝上的姿態,在佛教經典中被稱作“半跏趺坐”。而持“半跏趺坐”的佛像若同時將右肘部支撐在右腿上,以右手掌或手指托著下頜作思考狀,便是典型的“半跏思惟像”。
“半跏思惟像”展現的是釋迦牟尼未成佛之前思索人生、明悟哲理的姿態,故而又稱“思惟菩薩”。
據佛典記載,釋迦佛身為太子時,曾于樹下思惟并悟得初禪,其體態呈思惟之相,因此被稱為思惟菩薩。由此可見,思惟菩薩與人們熟知的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獨立的菩薩有所不同,它是釋迦牟尼在成佛前修行歷程中的一個象征性形象。
1953年,在盛產白玉的河北省曲陽縣修德寺的埋藏坑內,發掘出上千件白石造像。其中,思惟像、思惟雙身像等皆為前所未見的造像樣式,形成了曲陽造像獨有的藝術風貌。
遺憾的是,由于被發掘的埋藏坑內佛像數量眾多且堆放雜亂,部分石像損毀較為嚴重。以這尊思惟菩薩為例,項后的光盤損毀近半,原本托頰的右手和扶膝的左手均已殘斷,僅右臉上留存著一根手指的殘痕,尚依稀可見其扶頰思索的模樣。
而這尊保存相對完整的思惟菩薩坐像,右手托著臉頰,一根高高翹起的食指指向面帶微笑的臉龐,給人一種輕松有趣之感。
從正定隆興寺的倒座觀音到曲陽石雕的思惟菩薩,每一尊雕像都像是跨越時空的使者,雖歷經歲月的洗禮,卻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無論是倒坐觀音的悠然閑適,還是思惟菩薩的沉思冥想,都代表著古代藝術家們對美的極致追求和深刻理解,令隔著歲月長河的我們,亦能深刻感受到藝術跨越時空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