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大家開工大吉!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許多人都會暗下決心,要比去年更聰明、更睿智。所以,本文精心挑選了10個來自不同領域的超實用思維模型跟你分享。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精彩,不妨用這些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
每期監測和精編全球高價值情報,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機會的新鮮資訊,為你提供升級思維方式的深度內容,是為[ 紅杉匯內參 ]。
1、斯托克代爾悖論
Stockdale Paradox
最佳的心態既不是盲目樂觀(讓你對逆境毫無準備),也不是消極悲觀(讓你失去動力),而是樂觀的悲觀主義(Optimistic Pessimism)——為最壞的結果做好準備,反而能增強你應對各種情況的信心,從而帶來更多希望。
這是一種面對困境和逆境時的心智模式,由美國海軍上將吉姆·斯托克代爾提出,并由管理學家吉姆·柯林斯在其著作《從優秀到卓越》中加以總結和推廣。該悖論的核心在于:保持堅定信念的同時直面現實。
2、藍點效應
Blue Dot Effect
有一個實驗要求參與者從上千個藍色或紫色的點中識別出藍色的點。這些點會在屏幕上一個接一個地閃爍,大約一半的點是藍色的,另一半是紫色的,起初參與者能相當準確地識別。然后,研究人員開始逐漸減少顯示出的藍點的數量。
隨著藍點數量的減少,參與者竟識別出了比實際顯示數量更多的藍點,他們開始將一些不是藍色的點也識別為藍色。這個現象被稱為“藍點效應”,人們會下意識地尋找問題,因為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更容易注意到負面信息。
3、β區悖論
Region-Beta Paradox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去改善生活,僅僅是因為情況還沒有糟糕到一定程度。但是,小問題往往比大問題更能威脅我們的生活質量。
這種悖論性的結果是:人們有時從真正令人痛苦的經歷中恢復的速度,反而比輕微困擾更快。我們都有心理機制來幫助緩解痛苦,但需要足夠強度的痛苦才能觸發這些防御機制。所以,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較輕微的小問題反而可能得不到處理,并在長期內造成更多困擾。哈佛心理學家Gilbert在相關論文中表示,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讓大學生想象一系列令人痛苦的情況,比如:表白被禮貌拒絕、室友未經允許借鞋子、最好的朋友和前任在一起等等。參與者需要預測這些事件剛發生時的感受強度,以及一周后的感受。他們預測感受越強烈,持續時間就越長。他們沒有意識到,更強烈的困擾反而可能因為觸發保護性心理反應或行為而更快消退。
它揭示了我們在做決定時常見的一個認知偏差——錯誤地認為強烈的狀態總會比溫和的狀態持續更久。而且這種情況還會被“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進一步加劇。人們往往會低估未來,而過分重視當下。
4、餡餅謬誤
Pie Fallacy
這是一種關于責任分配的邏輯謬誤。它指的是人們錯誤地認為,對于每一個結果,都存在一個固定的“責任總量”,需要在所有相關責任人之間分配,即當更多人參與時,每個人的責任份額就會減少,就像分配一個固定大小的餡餅一樣。
事實上,一個人對某個結果的責任程度,應該基于其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基于其他責任人的數量或責任程度。
5、目標稀釋效應
Goal Dilution Effect
我們總覺得論據越多越有說服力。但實際上,薄弱的論據反而會稀釋有力的論點。你的說服力往往取決于最弱的論點,所以與其羅列一大堆論據,不如只用最有力的幾個。
6、拉姆斯菲爾德矩陣
Rumsfeld Matrix
有些事你知道你知道,有些事你不知道你知道,有些事你知道你不知道,還有些事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最后一類是最大的陷阱。
7、教學相長
Protege Effect
學習某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試著把它教給別人。對學生的責任感會激勵你深入理解知識點,而解釋的過程則能幫你理清思路,加深記憶。
8、解釋倒置
Explanatory Inversion
在解釋某個事件時,有時人們會錯誤地將結果當作原因,或將原因當作結果。這種現象通常是由于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缺乏對因果關系的準確判斷,或者受到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
例如,某研究發現社交參與度高的人更長壽,于是得出結論“社交參與度導致長壽”。然而,這可能是因果倒置,因為長壽的人可能更有精力和機會參與社交活動。為了避免解釋倒置,我們在做出因果推斷時,要保持批判性思維,避免盲目接受表面現象,要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考慮其他可能的因果關系;要有科學依據地進行驗證,避免僅憑經驗或直覺做出判斷。同時,要盡量保持開放的心態,避免受到既有觀念的限制。
9、偏見盲區
Bias Blindspot
我們輕易就能看出別人的偏見,卻很難察覺自己的;總傾向于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少受到偏見的影響,或者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和避免偏見。但認為偏見只會影響那些與我們意見相左的人,恰恰是我們最大的偏見。
10、左腦合理化機制
Left-Brain Interpreter
人類的左腦在處理信息時,傾向于對行為和事件進行邏輯上的解釋和合理化,即使這些解釋可能并不完全基于事實。這種機制使得左腦能夠為復雜的行為和感知提供統一的敘述,幫助我們感覺自己的行為是有意義的。這說明,有很多時候,可能我們的理由往往只是自己編給自己聽的故事。
壹
貳
叁
肆
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