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17年,一場波及全球的大戰在歐洲蔓延開來,遠在東方的中國卻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參戰!
要知道,當時中國距離戰場數千里,而且國內動蕩不安,舉國上下也沒閑錢??蛇@參戰,確實有妙處!不僅能廢除德國在華的不平等條約,還可能借機收回山東的主權。
然而,先是日本卻一旁從中作梗,后是英美背信棄義。到底中國參戰圖了什么,又最終得到了什么?咱們一起探探這個充滿曲折的故事。
“置之死地而后生”:宣戰決定背后的艱難選擇
大戰打響時,中國并沒有立刻參戰。反而,由于國內政局動蕩,再加上外部列強虎視眈眈,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民國選擇了一種“中立”的策略,試圖遠離這場戰爭。
于是,在1914年8月,北京政府發表了中立宣言,想通過保持中立來避免戰火燒到家門口。然而終究還是沒能“中立”得了——“日德之爭”還是把戰火帶到了山東。
日本聯合英國,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借地發難,并且采取了軍事行動。德國自知鞭長莫及,不是日軍對手,但不肯就此想讓,決定把權益再賣回給中國。
兩國政府嘗試用外交談判。誰知道,剛一開始就遭到了日本的威脅,迫于淫威民國選擇了放棄。
很快,日軍就登陸青島進而迅速占領了德國在山東的駐地。北京眼看無可挽回,只能繼續硬扛住“中立”的旗幟,但所謂的“中立”,實際上并沒有保全自己還一步步被外部勢力蠶食。
在山東等問題的多重壓力下,北京終于意識到了問題所在,與其一直縮下去不如嘗試參戰來奪回自己的領土和權益。
不過這個過程并不順利,因為日本一直在從中阻擾,而英國和它是一伙兒的,也不和盟友商量就拒絕了參戰請求。直到日本把想要的東西拿到手了,才松口。
1917年3月,公開宣布與德國斷交;8月14日,正式對德、奧宣戰。這個決定也的確給中國帶來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機會,開啟了收回德國在華特權和租界的第一步。
對于處在列強包圍中的中國,這個決策不僅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也意味著在國際舞臺上勇敢發聲的一次重大突破。
“大顯身手”的收獲:白銀、特權和外交成果
一旦進入戰爭狀態,中國便可以依據法律,收回租借、解除對方武裝。在這次收回行動中,最顯著的成績無疑是經濟上的直接收益——這便是價值不菲的物質資產和金銀。
條約廢除、要支付給德國的賠款也就此一筆勾銷,林林總總加在一起收益就高達2.5億兩白銀。這個數目在當時是一筆巨額財富,對國內的建設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
中國還通過戰時對德宣戰這一舉措,為自己爭取到了參加戰后和會的資格,并且以戰勝國的身份步入國際舞臺,這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謂是首次。
盡管我們并沒有直接派兵上陣,但20萬華工的貢獻卻是隱形“出征”。他們遠赴歐洲戰場,承擔著繁重的勞務,甚至冒著生命危險。
在這段時間里,中國的外交活動明顯活躍起來,不僅恢復了對外使領館設置,還積極參與國際會議。不僅讓中國擺脫了部分國際關系的束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外交風云”:五四運動的火種和戰后山東問題的僵局
然而,盡管中國在經濟上獲得了可觀的收益,但在外交利益上卻遇到了難以繞開的障礙,尤其是在山東問題上。
當代表團帶著滿腔希望奔赴巴黎和會,準備為收回山東權益據理力爭時,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結果”——英美法三國居然支持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
這一決定,給了國人沉重的一擊。原本指望著憑借自己的參戰資格,堂堂正正地收回山東,誰知卻成了日本的“贈品”。
面對如此無理的決定,顧維鈞等人進行了堅決抗爭,他們當場提出反對。在外交抗爭背后,實際上已經埋下了中國國內憤怒的種子。
當消息傳回國內,舉國憤慨。于是,1919年“五四運動”迅速爆發,社會各界的愛國情緒也空前高漲,學生、商人、工人乃至軍隊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列強的不公,反對政府的妥協。
最終中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盡管中國在這場外交風云中沒有達到全部預期,但依然借此機會向世界展示了國家意志。
更重要的是,五四運動的爆發也讓國內民眾的民族意識大大增強,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民主化進程的重要動力。
“代價與希望”:戰后的局勢與中國外交新起點
雖然巴黎和會因為西方聯手出賣導致山東落入他手,但中國沒有放棄,后續通過努力在三年之后終于收回了主權。
這當然不是列強們突然良心爆發了,而是在中國的努力下,此事成為了當年世界范圍內的輿論熱點,各國人們都在指責英美等國的“無恥”和“背叛”。
不管怎么說,收回山東無疑是中國參戰和堅持外交斗爭后的重要成果。要知道,山東不僅僅是一塊土地,更是民族自尊的象征。
主權回歸,象征著我們逐漸掌握了一些話語權,外交正邁向獨立自主的道路。至少,再也不是過去那種可以任人揉捏卻毫不反抗的形象了。
總的來說,此次參戰確實獲得了顯著的經濟、外交和政治利益,也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和外交活動提高了自身國際地位。
尤其是在廢除德國特權、拿回山東等方面,達成了目標,并且給我們帶來了走向國際舞臺的機會。相較于巨大的經濟利益,這些更為重要。
正是在這一次次挫敗與奮起中,中國開始學會以更成熟的姿態去面對國際事務,從中吸取經驗,不斷尋求發展和壯大自身的路徑。
參考資料:
受辱·被騙·抗爭——聚焦一戰中的中國國家命運.解放軍報.2014-07-14
中國參加“一戰”問題之探究.學術界.20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