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涼水 張旦 攝
2025年2月6日,正月初九。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長旺村舉辦大型民俗活動“背冰亮膘”。長旺村地處黃河岸邊,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準備工作 張旦 攝
“背冰亮膘”發源于永濟市長旺村和鄰近的芮城縣匼河村一帶,是當地農村漢子們舍身裸體,脊背后面背著一個大冰塊,展示自己不畏嚴寒,勇往直前,天不怕地不怕的一種堅強的精神。
凍結實的冰塊 張旦 攝
因其表演形式十分獨特而聞名遐邇,2011年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準備開始 張旦 攝
相傳在清咸豐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軍北征攻打茅津渡口。清軍將領強拆民房,準備在黃河北岸架設兩道火墻以阻擋太平軍攻城。太平軍里有個名叫相福祿的部將,他是長旺村人,見清軍架火阻攔,想了一計,讓太平軍將士到黃河鑿冰塊,然后背著冰塊滅火破城,果然破了火墻,取得戰斗勝利。后來,相福祿解甲歸田后,為紀念太平軍將士的英勇,在春節、元宵節鬧社火時,組織當地民眾編創“背冰”節目來反映當時的攻城場景,展現太平天國將士大無畏精神。背冰活動遂流傳至今,形成了當地一種獨特的民俗現象。
準備開始 張旦 攝
背冰亮膘號稱“匼河二桿子”,一隊赤裸上身、僅穿紅布褲衩的農村精壯漢子,身背20多公斤的冰塊,肩扛著鍘刀、石磨或者粗檁條,赤著腳冒著嚴寒列隊緩緩行進,伴隨著鏗鏘的鑼鼓聲,大展陽剛之氣。“匼河二桿子”威名遠揚,聲達四方。
亮膘的女人 張旦 攝
“背冰”又名“背凌”,當地人稱“粗鑼鼓”。是長旺村社火中最精彩的部分。主要表演下河、 破冰、匍匐前進、刀槍不入等戰斗場景,表演形式雖然不復雜,但卻十分獨特,展示一種陽剛之美和無畏氣質。
扛著大木頭的黃河漢子 張旦 攝
“背冰亮膘”表演開始后,一個大漢扛著木檁大旗帶領著隊伍威風凜凜地迎面走來。隨后銃隊、龍虎牌、背花鑼鼓隊、背冰隊等五、六支隊伍相繼而來,最后是一座獨桿轎,整個隊伍威風凜凜,勢不可擋。
扛著大木頭的黃河女人 張旦 攝
隊伍中最顯眼的是“檁旗”。檁,是用于蓋房子的大木料,長有四米左右,直徑約50公分的圓柱形松木,重量都在百斤以上。扛木檁的人,必須身強力壯,身體素質極好,以此彰顯亮膘人的錚錚鐵骨。
背著冰塊的黃河漢子 張旦 攝
最后面的獨桿轎,也比較有趣,屬于滑稽節目,坐在轎上的壯漢戴著禮帽,赤裸上身背著冰塊,身上描龍畫鳳,煞是好笑,周邊看熱鬧的不時和他取笑逗樂子。
不怕冷 游行的漢子 張旦 攝
按照慣例,各社組成的浩浩蕩蕩的背冰鑼鼓隊先游街串巷表演一番,再互相到“對手”的地盤挑戰比拼。
不分參加活動的漢子 張旦 攝
一些觀眾會逗趣地向亮膘漢子身上灑水,朝鑼表面潑水,插著龍旗的木檀,碩大冰冷的冰凌,寒光閃閃的大鍘刀,鑼鼓聲、歡呼聲此起彼伏,背冰表演達到了高潮。
活動結束后開心的漢子 張旦 攝
在背冰表演的這一天,是長旺人最開心的一天,大人、小孩,大姑娘、小媳婦都可盡情狂歡耍鬧。在鏗鏘的鑼鼓聲中,在開心歡快的嬉笑聲里,表達了老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社火結束后,長旺村負責社火活動的人員會舉行一個小聚會,社火頭會總結一天的情況,并安排好第二天的活動內容和細節。至此,熱了一天三起的長旺村社火才算告一段落。
文:運城文旅 圖:張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