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NuclearKitty 的第 1629 篇原創文章
一個月前的港百賽事已將城市熱情推至沸點,而此刻穿梭于中環樓宇間,會驚覺那些藏身寫字樓高層的戶外裝備店,恰似這座賽博都市精心埋藏的彩蛋——它們不僅販賣商品,更在兜售一種穿透水泥森林的生命力。
這些店鋪,不僅僅陳列著琳瑯滿目的運動裝備,更承載著人們對跑步、越野、徒步以及所有戶外運動的無限熱愛。今天,就將從這些充滿魅力的店鋪說起。
與傳統商業邏輯背道而馳,香港85%的戶外專營店選擇棲身寫字樓。這看似迫于租金壓力的妥協,實則是門精準的商業微積分:當運動成為城市基因,目標客群早已完成從"偶然消費者"到"專業愛好者"的蛻變。銅鑼灣甲級寫字樓的CAM2旗艦店,晨間常現西裝革履的白領手持咖啡駐足櫥窗——這種"工作-生活-運動"的無縫切換,恰是香港特質的絕佳注腳。
或許是當戶外運動在這片土地上成為一種全民習慣,擁有了肥沃的發展土壤之后,這些店鋪即便藏身寫字樓,也能憑借自身魅力吸引潛在客戶與意向客戶紛至沓來,正所謂 “酒香不怕巷子深”。
開在寫字樓內的利弊不做過多的贅述:租金成本相對較低,讓店鋪運營壓力得以緩解;顧客在購物時,能享受到更為私密、舒適的體驗;對于一些小眾品牌而言,這樣的環境有助于樹立獨特的品牌調性;同時也極大地方便了以白領為主的潛在客戶,讓他們在工作之余,能輕松選購心儀的戶外裝備。
然而,事物總有兩面性。這類店鋪也存在著一些弊端,比如曝光度相對較低,營業時間也受到一定限制。不過,這些店鋪也積極求變,紛紛開通線上網店,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還通過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顧客,就像港百期間,針對參賽選手推出了一系列極具吸引力的福利。但更為吸引人的事這種獨特的經營模式,所帶給跑者的小小震撼。
在CAM2的玻璃幕墻上,見習售貨員17000港幣的起薪數字折射出行業變革。對比政府公布的19800港幣月薪中位數,資深店員24000港幣的薪酬已超越68%香港打工族。而店長 42000 港幣的月薪,或許已屬于高收入范疇。這種超越溫飽線的薪資設計,正孵化著新型服務生態:當店員不必為生存焦慮,專業深耕便自然發生。
這份熱愛,也在店鋪的日常經營中得以傳遞。在 CAM2 尚未開門營業時,便能看到不少消費者已在門口翹首以盼。待店鋪開門,顧客們便魚貫而入,興致勃勃地挑選自己心儀的裝備。
在這個過程中,售貨員除了熱情幫忙拿貨,很少會主動推銷。但一旦消費者表現出購物意愿,售貨員便會立刻展現出專業的一面。比如推薦越野跑杖時,他們不會刻板地按照說明書推薦,而是會根據顧客的身高、腿長、胯高等數據,給出精準建議,確保顧客能買到最適合自己的款型。
或許,正是這樣較為可觀的收入保障,給予店員充足的空間,去不斷發展、深入鉆研,并始終堅守這份對戶外運動的熱愛。
與CAM2同處一棟寫字樓的另一家門店,門口擺放著許多巨大的登山包,不少是為徒步愛好者準備的。在這家店里,導購的專業性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徒步相對于馬拉松和越野跑,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領域,此時,售貨員會根據顧客的需求,包括預算、計劃徒步的路線、自身的體能儲備等多方面因素,給出專業的推薦。
有趣的是,按照傳統的品牌認知 “鄙視鏈”,始祖鳥、小鷹、北面等品牌似乎比迪卡儂更為高端。但當詢問是否可以購買迪卡儂產品時,售貨員給出了肯定的答復,這也體現出他們對不同品牌的包容態度。
除了CAM2,尖沙咀、旺角附近還聚集著許多戶外店鋪,彼此之間步行可達。這種產業聚集效應,形成了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有些店鋪的Montbell產品價格十分親民,有些店鋪則能淘到珍貴的“軍鳥”產品,它們更像是在錯位競爭中相互填補空白,而非單純依靠價格戰來吸引顧客,這種獨特的競爭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這種"店鋪即社群據點"的商業模式,正催生獨特的商業地理——以CAM2為圓心,半徑500米內聚集著多家戶外專營店,它們像精密咬合的齒輪,形成錯位競爭的生態矩陣。
旺角新鎮地街的一家買手店,二十平米的跑步買手店化身運動圣殿。墻上錯落懸掛著大迫杰退役戰袍等殿堂級藏品,店主與跑友探討配速策略的身影,讓人恍若置身專業訓練室。店主對于跑步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一兩雙跑鞋,而是從跑步文化的方方面面入手,通過自己的觀察,洞悉港島的跑步文化。
當我們思考國內是否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店鋪時,答案似乎并不明朗。目前來看,上海虹口足球場的 PBSPORTS 或許是這個領域為數不多的佼佼者。其創始人兼老板 leozhang 畢業于專業的體育院校,本身也是越野跑愛好者。他坦言,不少消費者正是沖著他的專業而來。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或許源于兩岸文化的差異。體壇知名媒體人三哥曾在今年早些時候的視頻中提到:“從他在香港的酒店望出去,至少能看到3個體育場。” 這樣的體育設施密度遠超大陸絕大多數地區。有了這樣濃厚的體育氛圍,自然也就孕育出了蓬勃的體育精神。
前文提到的 CAM2,還會定期舉辦越野活動。這種以門店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的經營模式,正被國內越來越多的商家學習和借鑒,其中以健牧為代表,通過定期舉辦活動,將眾多戶外運動愛好者緊密地聚集在一起。
而在港百的賽道上,許多線路與麥理浩徑的徒步路線重合。在這里,我們能看到許多暖心的場景:徒步者會主動停下腳步,為越野跑選手讓路,雖然大家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但這種尊重并非僅僅是口頭呼吁,而是發自內心的。這一細節也佐證了三哥的觀點:“運動文化是土壤,對運動員的尊重則會在這片土壤上開花結果。”
春節期間的香港四徑挑戰賽,恰似城市寫就的運動史詩。參賽者橫跨麥理浩徑等四大徒步徑,用腳步丈量出284平方公里的城市肌理。這種深度嵌入城市DNA的賽事設計,讓運動文化突破賽事周期持續發酵——正如港馬宣傳橫幅早在賽前月余便懸于鬧市,商業體與賽事IP的共舞,正在編織永不落幕的城市敘事。
回到文章的開頭,早在一個月前的港百期間,港馬的宣傳標語就已醒目地掛在香港街頭。香港的跑步文化,在這些賽事、店鋪、活動以及人們的熱愛中,不斷發展、傳承,綻放出獨特的魅力。
當夕陽掠過ICC玻璃幕墻,那些藏身寫字樓的運動櫥窗次第亮起。這里沒有傳統商場的喧囂,卻有專業主義的暗流在涌動。或許每一個店員都會感嘆道:"我們販賣的不是商品,是讓城市心跳持續的腎上腺素。"在這座垂直都市的鋼鐵脈絡里,每個亮燈的窗口,都在續寫著屬于跑步文化的香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