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本該是萬家燈火、歸家團圓的時刻,可有些地方,卻依然亮如白晝。
最近網友拍下了夜晚的北京·麗澤SOHO——這座被稱作“北京建筑內透天花板”的寫字樓,即便是晚上10點,甚至周末,依然燈火通明。
透過一格格明亮的窗戶,仿佛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蜂巢,而那些在鍵盤前忙碌的身影,就像一只只不知疲倦的工蜂。
每一盞燈光背后,都是一張張對著屏幕的臉,一場場尚未結束的“戰斗”。
看到這些畫面,心里真是五味雜陳。
根據公眾號TimeHorizon的數據,咱們國家到目前為止,每周的工作時長都很穩定!
這意味著,很多人實際上還是維持著每周工作六天、單休的節奏。
不論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過度加班、無效值班、甚至取消雙休,似乎都成了職場上的“新常態”。
這讓人不禁要問:我們的休息時間都去哪兒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說到底,這背后是某些領導眼中“零成本”的指令要求。
在他們看來,讓員工多干活,不需要額外付出什么,卻能帶來更多的產出。
這種“免費勞動力”的誘惑,讓不少領導熱衷于要求員工加班、值班,甚至犧牲雙休。
然而,對于底層的職場人,無論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勞動法》似乎鞭長莫及,讓大家對這種無償占有勞動時間的要求,感到無力反抗。
咱們常常聽到“為基層減負”的口號,可為什么減了十幾年,負擔反而越來越重?
道理其實很簡單:上級部門每天一個新想法,不斷增加各種各樣的新工作,甚至還從下級部門抽調人手,而他們自己卻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
下級部門又不得不服從,結果就是“減負”越減越多。
我們再來看看“996”這個詞。
為什么有些大廠實行“996”,員工怨言卻不多,或者很少有意見?
核心原因在于大廠有規范,他們愿意為加班付出成本。
而對于一些小廠、小作坊,即便同樣是“996”,員工也沒什么意見,那是因為他們大多按件計價,多勞多得,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勞動者自愿決定是否加班。
所以,過度加班、無效值班、取消雙休這些問題的根源,歸結起來就是一點:加班成本的缺失。
如果能夠真正落實加班成本,讓聘用方為員工的額外勞動付出應有的代價,讓領導們正視加班帶來的各種隱性成本,就能從根本上遏制過度加班的現象,讓大家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至少也應該允許員工進行自由調休。
畢竟,勞逸結合才能提高效率,保障員工的休息權,才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石。
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您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