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破門亮燈”事件的沸騰猶如一場荒誕劇,令人震驚的同時又不免感覺到恐怖如斯。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和《民法典》,未經合法程序強行進入他人經營場所屬于違法行為,更遑論破壞財產。
然而,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員,卻因于一份毫無法律效力和不具備強制執行力的《古城亮化倡議書》,在深夜以“全市統一要求”為由,撬鎖開燈,甚至揚言“不配合就讓公安來切開”。
如此般“倡議變強制”的戲碼,正是基層治理中官僚主義的經常性表現。而倡議書已然被權力者當作遮羞布——既規避合法性審查,又通過層層加碼的行政壓力迫使基層執行。
是的,燈亮了,但這盞被迫長明的燈,照亮的不僅是城市虛假的“燈火輝煌”,更映出官僚主義對公民權利的無視與踐踏——商戶的財產權在“亮化工程”的口號下被碾碎,法治的底線在權力的任性中潰散。
這種暴力執法的背后,是權力者對法律的工具化認知:法律只是約束民眾的鎖鏈,而自己卻能超然其外。正如涉事商戶的質問:“不配合的就活該被撬門嗎?”
又何況,要求商鋪徹夜亮燈,本質上是一場形式主義的“燈光秀”。商戶的每月電費本就不菲,所謂的“政府補貼”不過是杯水車薪。更諷刺的是,同一批執法者此前曾以“統一美學”為由,強制拆除商戶的廣告牌,全然不顧其經營成本。
這種“亮化—拆除—再亮化”的循環,又暴露出官僚的短視與功利:政績需要燈光點綴,而商戶的生存權益卻被視作可有可無的背景板。
換言之,當公權力成為破壞法治的元兇,所謂“城市亮化”也不過是權力者自我陶醉的景觀工程,而公民的財產權與尊嚴則淪為這場表演的犧牲品。
其后,當不得不面對輿論壓力時,致歉信卻仍是堪稱官僚話術的“老調調”。信中稱事件是“溝通不暢”“方法簡單粗暴”,卻絕口不提違法事實與賠償責任,更將責任推給“服務意識淡薄”這類抽象表述。
這種“認錯不認罪”的姿態,恰是官僚主義自我狡辯自我保護的常規操作——將具體違法行為虛化為工作作風問題,用“加強學習”代替追責,用“改進管理”掩蓋權力濫用的本質,怎能使人信服?
真正的“城市亮化”,應是法治之光的普照。它要求權力者恪守法律邊界,尊重公民財產權,將倡議歸于倡議,將強制鎖進制度的籠子。
當執法者學會“敲門”而非“破門”,當政策制定者以民為本而非以“景觀”為本,城市的燈火才能真正溫暖人心,而非灼傷權利。
一盞被暴力點亮的燈,照見的是官僚的荒誕與人民的無力。若官僚主義的痼疾不除,形式主義的戲碼不停,那么“破門亮燈”絕不會是最后一幕鬧劇。
因此,唯有讓法治成為權力的緊箍咒,讓公民權利成為治理的指南針,才能避免“亮化工程”淪為“黑化民心”的諷刺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