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學校啟動了“湘理學子名校行”項目,我和中文2205班的劉群茜報名參加了廣州大學的研學。
在為期5天的交流和學習中,從湘理考研到廣州大學的龔貝、陳夢瑤學姐熱情地為我和劉群茜提供建議和幫助,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審視自我與學習進步的新窗口。
通過深度的觀摩和體驗,我們更加明確了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如何對標先進、奮發(fā)前行。
專業(yè)課
十二月的風裹著珠江的水汽,我和劉群茜抵達廣州——歷史與現(xiàn)代交織的城市。廣州大學,這座以省會城市命名的綜合性大學,有著90多年的辦學傳統(tǒng),承載著嶺南文化的精髓。
行程開始,中文專業(yè)的劉群茜選擇了旁聽專業(yè)課程《中國近代史》,這節(jié)課的辯題是“袁世凱稱帝是否有利于中國現(xiàn)代化政治的推進”,采用小組匯報和學生提問的方式進行。
課堂如棋盤,同學們黑白交鋒,各抒己見,課堂氛圍十分活潑,最后以匯報收尾,授課老師給予最終點評。劉群茜說,將答辯搬到課堂是一種有趣的體驗,在回顧知識點的同時擴寬了視野,引發(fā)了深層次的思考。
我旁聽的是《師德養(yǎng)成與班級管理》課程。課前,老師就“拒學生”與“厭學生”讓我們進行探討,通過這兩個名詞,老師想要向我們傳達的是,一定要給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不要給他們太大的壓力,鼓勵式教育更有助于他們成長成才,我也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是班上五位同學的閱讀分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同學分享的吳非《不跪著讀書》。就像吳非說的“讀書也要站直了讀,有質疑的讀,否則和不讀書差別不大。”這讓我明白,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一定要認真對待和積極思考,不然等于浪費時間,最后也不會有什么好的成果,對于自己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在廣州大學的旁聽經歷中,我們感受到名校的課堂里,不僅有知識的傳遞,更注重引導學生去思考、去交流、去行動,或許我們也應跳出固有思維,更多地在生活實踐里汲取知識,加強與他人的思想碰撞,而非局限于教室與課本。
游園會
第二天下午時分,我們偶然參加了由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舉辦的游園會。
在開始之前,我不太敢去玩他們的游戲,只大概地轉一轉。但是,當我轉到“析c織夢”攤位時,他們的工作人員似乎看出了我想玩的沖動,非常熱情地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活動,他們耐心地為我講解一些我不太了解的化學知識,他們也會引導我往正確答案靠近。
正是玩完這個游戲之后,我也打開了自己的內心,開始主動參與到其他的游戲當中。我和劉群茜還加入了“走向碳中和”的團隊協(xié)作游戲,一個人比劃一個人猜,有兩名工作人員一直在旁邊協(xié)助我們,最后我們成功獲得了一套明信片。
游園會上,方便面在化學反應下變色、“熔巖燈”在試劑瓶里冒泡……穿紅褂的志愿者笑著解釋:“奇幻的熔巖燈是泡騰片與水的魔術。”我伸手觸碰氣泡,它們“啵”地一下破裂,原來知識未必束縛于課堂,它也會藏在趣味盎然的游戲里。
暮色里,我們騎著單車慢慢穿行在校園,我們聽著誦讀角的學生你來我往的討論。即便是晚上七點,仍有不少同學匆匆趕往圖書館自習室。圖書館的窗格亮成蜂巢,實驗樓的走廊也燈火通明,這讓我意識到,越是優(yōu)秀的人,越是勤奮努力。
劉群茜說:“你看,廣州的云走得比湘潭快。”
我想,或許是這里的風更野,裹著咸腥的海味,推著云,也推著人向前奔。
學生會
離校前夕,廣州大學學生會特意為我們安排了一次聯(lián)席座談交流會議。我們暢所欲言地交流學生會的工作,會議時長兩小時。
座談會中,廣州大學學生會介紹了“五室一站”的運營模式,以及他們在“我為同學辦實事”方面所建立的權益問題反饋機制。
他們通過班級權益代表和專項工作群構建的反饋體系,讓宿舍空調報修、食堂異物投訴、校園環(huán)境治理等瑣碎卻高頻的訴求,不必借助社交平臺發(fā)酵,而是通過制度化渠道直達各個責任部門——這種將服務滲透在日常工作中的智慧,恰是我們學生會工作需要努力的部分。
會后,他們又陪我們一起逛了校園。廣州大學專門設立了嶺南文化藝術研究院與研究機構,致力于嶺南文化的研究、傳承與創(chuàng)新。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潭州書院,同樣以學習、研究和傳播湖湘文化為使命。雖然載體不同,但兩者以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滋養(yǎng)和孕育杰出人才的初心與使命卻是相同的。
回顧這段行程,此次名校行不僅是文化知識的汲取之旅,更是自我反思的成長之路。當我們學會用他者的鏡面照見自身局限,改變便已開始。
于個人而言,如何更好地“見賢思齊焉”?于學生干部而言,如何通過多種形式把其他高校優(yōu)秀的管理經驗或者特色的品牌活動引入,并運用到今后的工作當中去呢?
或許誠如校訓所言:“知行合一,精益求精。”從小事著手,以開放的心態(tài)吸收知識,以行動的姿態(tài)實現(xiàn)成長。
臨別之際,站在紅棉路的十字口上,看著來來往往的學生騎著自行車匆匆趕路,都在認真奔赴自己的未來,此刻我愈發(fā)感覺到名校行的意義——看更大的世界,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望見山外的山后,我愿將自己碾成更細的沙,匯入江海。
口述/DICTATE :劉云濤、劉群茜
編輯/EDITOR :楊山燕
排版/TYPESETTER: 李湘琴
審核/REVIEWER: 傅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