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心啊,那些被子女扔掉的娘心!
原創 李萬卿
寒心,觸目驚心。
這幾天,貴州龍里一服務區的一幕,徹底引爆了網絡。
我們從視頻中看到,在一個垃圾桶旁,堆積著大量未開封的“年貨”,有小酥肉、排骨、熏肉、醬肘子、肉丸子、炸魚,大塊牛羊豬肉等等。
酥脆的面衣裹著花椒香,那是媽媽凌晨起床炸的.......如今,它們躺在服務區垃圾桶里,油花滲進垃圾袋的褶皺中。
排骨剁得整整齊齊,包裝袋上還留著父親或者母親手寫的"初五燉湯"。
孩子們呢?卻把父母之愛和垃圾混成一團。
是食品不能食用了嗎?
環衛工說,那些食品都新鮮著呢!
新鮮,為什么要丟棄?
江蘇某服務區的保潔員老張,春節7天收了兩噸半未拆封的食物。最夸張的是一整只醬鴨,吊在垃圾桶沿上晃蕩。
他見過小夫妻為了一罐腌菜吵架,也見過年輕人偷偷把保溫箱塞進垃圾站。
成都志愿者發起"食物驛站",3天回收1.2噸被丟棄的年貨。拆開的包裹里掉出字條:"妞妞,這是你小時候最愛的醪糟。"
安徽某縣城,老人們守著手機等子女報平安,卻不知道他們的心意卡在哪個服務區的垃圾桶里。
父母把冰箱掏空,子女卻在“斷舍離”。
父母的愛,為何成了返程的負擔?
縱有千萬個疑問、質問、怒問,也很難找到一個“標準答案”。
這些都是父母辛苦準備的年貨啊,每一道菜都是滿滿的愛。過完年,小心翼翼打包,親手裝車。
每一包分裝好的食物,不僅僅是物質的給予,更是情感的傳遞。這些細致入微的關愛,都是父母對孩子的牽掛和不舍。
結果呢?
父母眼里的寶貝,在孩子眼里成了垃圾,說扔就扔,眼都不眨。
這些視頻,這些信息,看得我又氣又心疼,氣孩子不懂事,心疼天下父母“瞎操心”。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但是,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這些年貨,也不能隨手扔掉吧?
那叫暴殄天物!
想起電影《1942》。
1942年,河南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災難:旱災、蝗災、人禍交織,300萬人因饑餓與冷漠死去。
父親勒死親生孩子、母親烹煮兩歲幼兒……饑餓摧毀了人性底線,將人變成野獸。
一句經典的臺詞是:“一條命,值兩塊餅干。”
當“活下去”成為唯一目標,道德與親情皆可拋卻。
現在,“饑餓”雖然遠去,親情與道德依然在“一粥一飯”中煎熬,物質的豐富似乎讓人們對食物的珍惜程度逐漸降低。在一些年輕人眼中,食物可能只是簡單的消費品,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每一餐、每一份食物心懷感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食物不僅僅是營養的來源,更是情感和文化的載體。從“飯桌文化”到“年貨”的準備,食物總是承載著家庭成員間的深厚感情。
尤其是老一輩的父母,他們對“愛”的表達方式,往往不是用言語,而是通過一頓飯、一份年貨的準備。
要知道,你丟棄的每一份“年貨”,都是在丟棄自己的“福報”,丟棄“娘心”。
后備箱裝不下的都是“愛”啊,你不珍惜,但爸媽心疼!
家人們,這能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