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軍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
一轉眼,這個年就快過完了,感覺像是做了一個熱鬧而倉促的夢。印象中春節到正月十五才結束,但實際上春節從初七左右就開始結束了,因為外出務工人員要回單位上班。自駕回家的打工人甚至離家更早,因為要搶著高速免費通行時間段出行。每次返鄉都是急匆匆,一年365天,留給生養我的那片黃土地的,好像只有年前一年,年后一天;一天用來懷念,一天用來寒暄。
一、被看見的懷念:山里人的信仰儀式
像往常一樣,這個春節依舊是年前回村里燒紙,順便在叔叔、舅舅和姨媽家里閑坐一會兒,臨走時再順點蔬菜和其他土特產。雖然我是不相信祖宗保佑之類的信仰,在墳前燒紙上香念念叨叨,保佑自己一家平安健康、發財興旺。就像網絡上的段子那樣,花20塊錢讓老祖宗干200萬的活,想想還真是糊弄鬼。我的父親也不相信真的有鬼神保佑,但是燒年紙活動年年都沒有缺席,該去的墳頭一個都不落下。
之所以年年都堅持燒年紙,倒不一定是懷著明顯的功利主義目的,更多的是回到那片熟悉的黃土地去見見許久未見的親朋故人,在農村出生長大的人,永遠對土地有深沉的感情。對我個人來說,燒年紙更像是一場常走常新的儀式,一年一次的父子傳承活動以及談心談話的機會。以祭祀之名,邀請其他內親外戚燒年紙,也是加強血緣認同的儀式活動。
記得前年和表哥一家給外公外婆燒紙,去年是和二叔、堂哥以及堂姐妹給爺爺奶奶、大伯、三叔燒紙。堂妹每次燒紙都會拍視頻發到家族群里,我剛開始不太理解,甚至懷疑這是否合乎時宜,但是后來我也漸漸參與這種記錄和主動“被看見”。遠在他鄉過年的堂兄弟姐妹們看到消息,便在群里發消息感謝我們這些幫忙看家祭墳的家里人。燒年紙名義上是為了死人在地下繼續享受俸祿,實際上是在人前顯示子孫們的孝道,因此有人還會在燒完年紙后再放上鞭炮,方便廣而告之,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銘記先人的孝順之舉。
在我老家,人去世之后一般都葬在田邊地頭,祭奠時順便就能去田里轉一圈。春節前后經常下點小雨,腳底濕潤的泥土拖拽著身體,仿佛在挽留我們走慢點,別太匆匆。但是村里只有老破房子沒有家,故鄉只能安放靈魂而存留不住身體——蟲子蛀蝕了床柜桌椅,大雨沖刷了黏土和墻皮,生活記憶并未隨著垮塌的墻體模糊,反而在陽光的映照下越發強烈而清晰。我作為村里最后的一批農村人,站在破敗的老房子跟前懷念以前的日子。房子只要不再住人,很快就會腐蝕坍塌;傳統只要有人守護,就能一直存續綿延。我家的老房子的主體結構還是磚石水泥,至今不過30年,僅10多年未住人就已經破敗不堪。而那些尚有老人居住的40-50年地土墻瓦屋,雖然到處裂開了墻縫,但面對風雨依然能巋然不動。有人才有生氣,沒人了自然都會逝去。
二、人去樓空的塆子:城市化進程下的山村
大年初三,我家開始陸陸續續地回村里走親戚。記得我小時候組里還有近20戶人家,20年過去,現在組里已經只有10戶人家尚在居住,而且基本是老年人,唯一的一個80后年輕人是我那安裝家電的堂哥,目前也搬到城里租房居住了?,F在回到村里,除了寂靜還是寂靜。以往還有人相互咒罵,聲音在山間回蕩。而現在,那些喜歡咒罵的人不是歸于塵土就是病入膏肓了,我甚至有點懷念那個吵鬧的塆子。
1.一代人吃兩代苦:全款支付的城鎮化
一些有本事的農民通過進城務工和自己的打拼在城里定居,基本上我所有的表哥表姐都在縣城里買房了,光在碧桂園買房的就有好幾個。其中姨媽家的表哥靠儲蓄和借貸在碧桂園全款購買了一套16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不包括公攤面積),其中毛坯60萬左右,精裝修近30萬,當時買這個房子是想憑借房產證就讀最新的中小學。但偌大的房子常年只有表嫂帶著兩個孩子居住陪讀,而表哥帶著姨媽一塊兒出門務工。
表哥特別能吃苦耐勞,一頓能吃50個餃子或者4-5碗米飯,經常自稱為“飯桶”。自中學畢業后,他就一直在一個私人彩鋼板工廠里打工,他一個人身兼數職,一個人當三個人用——既軋板子又修機器還會開叉車和上貨,這讓老板十分省心,給他開一個月一萬塊的工資。小工廠的生產條件和安全性很差,彩鋼板又十分鋒利,表哥經常不是劃傷了手腳,就是從手掌上剜掉肉。而且一到夏天,彌漫的粉塵就讓其渾身瘙癢難耐。憑借這身苦干和勤勞,表哥攢下來一筆積蓄,先是負擔了罹患三年 肝癌 的姨父,前后繳費20多萬,然后是進城買,為此表哥還負債20來萬,其中最大的債主就是工廠的老板。對老板來說,給表哥借錢可以更好地留住這個牛馬一樣的員工;對表哥來說,可以緩解一次性還債的壓力,對老板的債務可以每年從工資里面扣除。
近兩年國家經濟形勢不景氣,表哥所在的小工廠也訂單不足,去年一年的月工資平均只有六七千,但表哥每個月要往家里打三口人的三千元生活費、支付房屋的水電物業費以及單獨給老婆的零花錢。去年下半年為了養活家庭,表哥每天5點下班之后匆匆吃完飯換身干凈衣服了就去跑美團外賣。一直跑到夜里12點,有時甚至跑到凌晨3點。即便如此,表哥一個月只能跑出2500塊左右,因為表哥是兼職跑,跑單速度慢,而且自己的電動車老舊,跑起來也不快,加上對城市道路和樓盤也不熟悉??傊砀缫粋€人把一個廠的苦都吃了,也把一個家庭奮斗的苦都吃了。
站在他們一塵不染的大客廳里面,炫亮的燈光從鏡面般的瓷磚反射出來,刺入了我的眼睛!我陷入了沉思……為什么要一下子就把家庭硬件置辦得這么好?為什么要把自己逼得這么緊讓自己活得這么累?住在如此舒適的大房子里面,孩子們還有奮斗的動力嗎?或許,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女成長的無聲的愛,他想趁著年輕最大程度地積累財富,為兒女打下一份基業。但是住在一塵不染的亮麗樓房里面,我的姨媽只是感覺到壓抑和渾身不自在,一方面吊頂之后屋頂太矮確實讓人窒息,另一方面是農村人對城市生活的不適。姨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一回到村里的老瓦屋就神清氣爽。
自從姨父病逝之后,姨媽也失去了主心骨,周身的病灶不斷復發,在遠方城市和家鄉農村的往返折騰之下,身體更加疲憊脆弱,說起話來也是氣若懸絲。目前跟著表哥在廠里做飯,每個月2200塊,比在家里種田顯然要多賺幾倍的錢,而且能夠得到兒女的照顧,因為我的表姐和表哥一直在同一個行業里面工作,也經常在一個廠里上班。但是按姨媽自己的想法是在農村老家種地養老,雖然辛苦點但活得自在。但這樣兒女就沒法就近照顧,畢竟對于專業技能固化、習慣了在大城市謀生的表哥表姐來說,小縣城基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姨媽短時間內不可能回老家種田養老,三個兒女不會讓她一個人在老家孤苦伶仃地生活。因此,回家過年的這半個月,姨媽一有機會就賴在農村老家里。在這里有熟悉的空間,有人生的回憶,還有親人的來往。在表哥一家四口出去拜年的時候,姨媽和大舅還在一起說了一天的話。人一上年紀,越發珍惜見一面少一面的寶貴親情。
還有一部分較貧困的農民,他們在精準扶貧時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移居到鄉鎮聚集點或者城區,這部分人主要是那些遠離公路的住瓦房的農民,他們在新的社區重建熟人關系網絡和社會空間,并且與原來的村莊和小組保持人情往來。
2.超齡農民工的退路:山區的小農經濟與自體養老
現在尚在村組里居住的農民,幾乎都住在公路沿線,并且建的是二層樓房。這些在村的農民,只要想種田就有種不完的田。而且種植親戚鄰居的田完全不用交地租,親戚的山林土地都被在村的農民代管以及使用。但山區的旱作農業靠天吃飯,也沒有機械化種植,靠傳統肩挑人扛的小農業生產方式也種植不了太多土地,人均種植1-2畝地就了不得了。在糧食價格如此低迷的行情下,老家的村民并不指望靠種糧食賺錢,而是靠土地實現蔬菜自給、部分粗糧的自給以及豬肉自給。
我的大舅已經67歲了,近兩年因為年紀太大很難去工地上找活,于是便回到老家種田喂豬。2010年左右,大舅花了大半輩子的積蓄在縣城給兒子買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毛坯加裝修花了30萬左右。給兒子娶媳婦也幾經折騰,耗費了不少積蓄。兒子好不容易結了婚,二老如愿以償地得了孫子,但是公婆和兒媳住在一起又不少鬧別扭。于是大舅和大舅媽便習慣回村里的老家居住。從他們50多歲開始,他們10多年都是半工半耕,農忙時節匆匆回村播種收割,農閑時節外出務工。大舅是四處給人做小工,大舅媽是四處給人做飯以及偶爾在兒媳的請求或者允許下幫助照看孫子。直到他們65歲左右,身體漸漸吃不消之后,才慢慢回村里安心種田,一邊給自己養老,一邊攢點積蓄幫襯兒子兒媳,以及給尚未出嫁的女兒攢點嫁妝。
然而大舅的老房子在山頂上,至今還沒有通公路,山上的人家基本下山了,因此政府也沒有再新修公路的必要。但對于年歲漸高、身體漸差的大舅媽來說,上下山種地和生活很不方便,但花好幾萬在山下新修幾間屋子又感覺不劃算。山下公路邊上有4-5家常年無人居住閑置的房屋,但在農民的私有產權觀念之下,租借和翻修別人的房屋也不現實。就這樣,大舅夫婦只能回到山頂上的老宅生活。對身體還算健康的大舅來說,在生養他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非常自在,環境熟悉、視野敞亮、能呼吸新鮮空氣,唯一的不足就是掙錢太少。大舅以前在工地上少說也能掙個3萬-4萬,但現在回山上務農一年還掙不到掙一萬塊,去除種植、養殖和生活成本以及在村里的人情支出,便沒多少結余了。
和其他村民一樣,大舅主要種玉米、土豆和紅薯,除了自己吃和賣一部分外,主要用于養豬了。土豆和紅薯不值錢,而且也不方便上下山運輸,基本上都喂豬了。玉米產量較高,除了喂豬之外,一年玉米還能賣三四千元。但是大舅年紀大了,近幾年每年都只喂了2頭豬,一頭供自己家里吃,一頭賣掉。按10元一斤的生豬,一頭豬可以賣三四千元,由于很少喂飼料,豬的生長速度較慢,但是肉質非常好。我家去年的年豬就是在大舅家里買的,為的就是糧食豬肥而不膩的高品質,更重要的是相信大舅會幫我們熏好臘肉。總的來說,我的大舅在村里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女未嫁而父已老、心歸田但力不足、城有房卻居高山,年近七十還想著賺錢補貼家用。
3.娶不上媳婦:山村男青年的婚配困境
目前在村的其他村民都比我大舅更好過,可以說有種不完的田、吃不完的水,砍不完的柴,他們省吃儉用一輩子了也不存在貧困問題,而是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問題。首當其沖的便是娶媳婦的問題,村里的成年女性幾乎都已出嫁,而大小光棍還有不少。比如我的堂哥已經35歲了還沒結婚,而且沒有任何要結婚的蛛絲馬跡。堂哥家里也并不貧窮,但為什么就說不到媳婦呢?
首先,堂哥的條件在婚姻市場上處于劣勢。一是在城里沒有房子,二叔在廣東辛苦積攢了二十多萬,但全部于2012年在農村建了二層小樓房。從資產保值增值的角度來看,這一投資無疑是失敗的。這筆錢要是當時在縣城買套樓房,不說增值但必定能保值,而建在農村的樓房現在除了居住外沒有什么價值。二是堂哥不注重形象管理,四處奔波使其皮膚粗糙黝黑,不加節制的胃口使其體態肥胖,從外貌上就不符合當代年輕女性的審美。問題是堂哥一直以來就從事家電安裝和修理,干這些活很難從衣著外形上做到整潔體面。另外,在鄉下安裝和維修家電也很難遇見適合的婚配對象,與他同齡的女性早就結了婚,孩子都上中小學了。
其次,堂哥自己的傳統觀念和偏見束縛了自己。堂哥很要面子,認為自己得找一個頭婚才行,找個二婚便是莫大的恥辱,因此家里人給他找二婚媳婦都嘗試也碰了一鼻子灰。對二叔二嬸來說,堂哥的婚事是他們最大的心愿。
再者,新時代的婚姻自由度很大,父母包辦和干預的意愿和能力都很弱了。堂哥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對父母頤指氣使、吆五喝六,更別提在婚姻大事上接受父母的包辦。因此堂哥自己不松口,二叔他們也不好多問多催,催急了便是換來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
再比如我的同齡發小,5個里面只有一個表哥結了婚。表哥表嫂是在我表妹的撮合之下相知相戀的,表嫂還是我的同班同學,這種在本地通婚圈里自由戀愛的婚姻成本較低。因為婚姻是通過熟人關系促成,并且有熟人社會的目光,女方不至于漫天要價,彩禮通常也不會很高,基本維持在當地的平均水平。據說表哥結婚給了八萬八的彩禮,女方回了3萬的嫁妝,并一塊兒帶回了小家庭。
反觀我另外兩個發小,都準備找外地媳婦,因為本地的適齡女性基本外嫁了,像我的幾個堂姐都遠嫁東部沿海了。而找外地媳婦便意味著承擔高額彩禮的風險。這兩個發小,一個在工廠打工,前年就準備著談婚論嫁,但是女方來自江西,家里索要20萬彩禮且不帶回夫家,這對山村的農民家庭來說無法承受,最終不了了之。另外一個發小在跑工地,其父親說女方要價80萬彩禮,聽完不禁讓人唏噓。本地姑娘多外嫁,外地姑娘娶不起,山村男青年的婚姻大關似乎難以翻越……
4.一家三制:山區農村家庭的分工
對于山區農村的家庭來說,要維持家庭的基本開支和一個體面的生活,在縣城里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的,唯一的出路就是男性壯勞力出門去大城市打工,他們要么進工廠,要么下工地。那么家里的父母怎么辦?老婆孩子怎么辦?據我觀察,山區農村家庭主要有三種空間形態。
第一種是核心家庭模式,即青年夫婦帶著孩子一塊進大城市或小縣城務工。其中大城市薪資水平較高,年輕丈夫一個人工作也能勉強維持家計,但是隨著孩子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年輕夫妻雙方都需要工作才能在城市立足,特別是在大城市買房定居的小家庭。而小縣城工作機會少,薪資水平低、物價水平高,在熟人社會的人情支出也更多,年輕夫婦均需要工作才能維持家計。而年老的父母要么進城務工,要么回農村老家務農養老。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孩子能夠得到健全的雙系撫育,父親和母親均能及時管教孩子,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更加有利。
第二種是夫妻分居模式,即中青年的丈夫外出務工,逢年過節才返鄉,而中青年的妻子在小縣城陪讀,有的全職帶娃,有的順便做點兼職,但總體上以陪讀為核心。這種分居的家庭模式以犧牲家庭的完整和夫妻之間的情感陪伴為代價,來實現家庭經濟收入和撫育效果的最大化。這種分居模式將意味著婦女需要獨自承擔子女的生活照料和學習教育,說得嚇人一點就像是“喪偶式育兒”。她們不僅是媽媽,也要成為一名家庭教師。在短暫的親子時光里,父親的角色只是一個年紀更大地玩?;锇椋谒麄兊难劾锍錆M了對子女的寵溺,父親的權威逐漸消失,而母親則需要經常發脾氣甚至動手懲戒,貓爸和虎媽就在這種家庭分工結構下被生產出來。
第三種是一家三制模式,即青壯年兒子外出務工,兒媳在縣城陪讀且有公婆的協助,公公婆婆還堅持在農村老家務農,增加家庭收入和補貼家用。這種家庭生活模式能減輕年輕媽媽的撫育負擔,并且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親近自然和農村的環境,有利于釋放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對自然的感受力以及對于鄉土的情感。
每種家庭模式的選擇與形成都與家庭成員的年齡、健康狀況、工作能力以及家庭關系有關,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家庭生計的最大化。經濟落后地區的家庭,不得不犧牲掉個人的欲望和家庭生活的完整性,以此托舉下一代的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