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土地上,地方財政基本上被理解為支撐經濟的關鍵。
許多地方的經濟不暢,大多是來源"地方政策"的財政惡化。
地方政府的大量債務,擠壓了原本的公共預算,導致地方一些預算內的資金無法支付,這里面包括與地方政府合作的企業及相關與員工。
企業沒錢,員工就沒錢,消費就沒錢,樓市更談不上好,土地也賣不出去。惡性循環。
因此,要解決經濟問題,本質上就是要解決地方財政問題。
地方的財政收入,我們可以理解為有四個部分:
稅收收入、非稅收入、轉移性收入、債務收入。
轉移性收入就是轉移支付,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支持,債務收入就是通過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措資金。
對地區來說,稅收收入一般在85%左右,非稅收入在15%左右。我們比較熟悉的土地出讓金和罰沒收入,就屬于非稅收入。
2024年,我們就出現非稅收入的異常增長,增幅超過了40%。要知道,2024年全年,我們土地出讓收入是4.87萬億,同比減少0.93萬億,和2021年比減少了3.84萬億。
在這種情況,非稅收入還出現增長,肯定是有問題的,其中就是存在大量的異地執法、頂格處罰等情況。
從2024年全年數據看,公共預算收入21.97萬億,增長了1.3%。公共預算支出為28.46萬億,增長3.6%。盡管賬面是增長的,但是全國政府基金收入卻是6.2萬億,下降了12%,和土地出讓有關系。
整體合計減收0.57萬億。
我們現在的難題是什么?
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財政支出卻剛性增長。民生保障、基建維護、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支出確實日益攀升。
甚至一些地方出現了延緩支付薪酬等尷尬局面。
過去我們依賴土地財政,地太好賣,錢就開始亂花,沒有考慮財政的資金效率。比如大搞形象工程、招商引資過度補貼等等,都進一步壓縮了財政空間。
導致地方不得不舉債度日。
我們在2024年出了很多措施,大邏輯就是增加中央財政赤字率,由中央借錢給地方花,在一定程度上給地方財政松綁,恢復地方財政在經濟中的支撐地位,從而帶動經濟和消費的二次循環。
借錢是要還的,因此地方財政自身的造血功能要恢復,自然也要逐漸修復地產,特別是土拍市場。
2024年11月7日,自然資部門發布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閑置土地的通知》,也意在修復地方財政。
要知道,這幾年民營開發商逐漸爆雷,大部分城市的土拍流轉到了國企、央企、地方城投開發商手上,占比超過了70%,而這些土地,整體開發率不到50%。
長此以往,這些兜底土拍的地方城投都得爆雷。而地方專項債資金可以進入收儲存量土地,就相當于給這幾年兜底土拍、卻沒有開發能力的地方城投公司松綁。
比如A發債去接B的地。
從某個角度來看,地方財政的困局,本質上還是在解決地產的困局。都是一條船上的螞蚱。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