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丨Lifestyle story
在路上
我還年輕,渴望流浪,?
大多數人從未啟程就已老去。?
而我們永遠不死心,永遠在路上.?
◎內容來源:紅樹林AI藝術萬人展
作者 | 小外
一
在路上,
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在路上——
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接到寶哥的“紅樹林AI藝術萬人展”邀請后——我決定順便去一趟西雙版納。這樣一來,索性,2025年,這個春節就一直在路上了——
所以,標題也就叫「在路上」吧。
外總不想去。說三亞打不了游戲——“把機票發成紅包就好了哈。”我一想,也行,開心最重要。于是,他收到一個大大大大大的過年紅包,我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春節。
很多人說,從三亞到版納,你這個順便也太隨便了。實際上,我是真實體驗了這個春節最反差的兩個旅游度假地,見了很多人情世故。有人說,2025年,很多人放棄了泰國放棄了三亞來到西雙版納——
體驗了不一般的差——
就不跟風評價了。
有趣的是,從版納來到三亞,下了飛機,便和司機說,三亞我是來對了。今年春節錯峰來三亞度假的人也都會有同感吧?具體原因可以去問Deepseek,所以,任何時代,做到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才是重要的。
從年三十起,宇樹科技與DeePseek橫空出世,AI熱浪席卷全球——大s在日本驟然離去,抖音洋氣的做了一件事——宣布張蘭與汪小菲直播間(張蘭造謠集團)被封禁,汪小菲立馬跳出來發圈斷絕母子關系
哎。經歷這許多故事,還有沒有人覺得我們不在同一個世界?
恭喜你答錯了。我們就在同一個世界——我們和AI一樣,撕裂的、無序的、真實的、絢爛的、平等的、史無前例的,存在于——
同一個世界。
二
凡事發生——
皆為我所用
“算法從來都沒有價值觀——
價值觀來自主導者,淪喪價值觀的是人,撿起價值觀的也是人,時刻要提醒算法后面的人:做個人吧。”
在朋友圈轉發了三表的文章,楊樾留下上面這句話。
不一定同意三表,但我喜歡這句話。
在紅樹林舉辦的“AI藝術萬人展”上,讓我真正笑出聲來的,不是那場發布會,不是那些AI畫作、不是一個房子里的短片,而是聽了他的一場對談。或許是,人類天生向往有趣的靈魂。他說——AI永遠超越不了羅大佑、李宗盛,但AI可以超越某某、某某某。
臺下的人聽完都笑了......
我想,倘若某某在場,也會忍不住一起笑吧。
節前,朋友圈看到AI展海報時,我還有些驚訝,心想真是什么潮寶哥玩什么。行為藝術嗎?結果,來到藝術展現場,看了一萬多件數字作品,內心才真的震撼了——
“很多慕名的人——
都慕名而來了。”
沒錯,無論你擁抱還是拒絕,AI就這么猝不及防的來到身邊了。
“有了AI寫作,自媒體人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下了一個大火的deepseek,問了幾個問題。看完之后,便放下了那種無謂的焦慮。對于AI,我更認同楊樾的話——你沒有理由不與AI共舞。因為你是誰,AI便跟隨你是誰。你是誰,便可以訓練出一個像誰的AI。甚至,你訓練出一個有自己獨立思考與視角的AI創作人——
有靈魂的除外。
你是一個寫作者,AI可以成為一個影子寫手;是一個畫家,AI可以幫你完成更完美細致入微的作品;你做動漫,他可以瞬間實現你根本實現不了的精致畫面......你越追求卓越,你的AI便越卓越......所以,這是很多創作者沉浸于AI世界里不能自撥的原因。
所以,我們在三亞灣紅樹林看到,AI生成的水墨畫在椰林間飄動,一個接一個,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
AI藝術萬人展,徐徐展開——
大年初一,一場沒有“畫家”的畫展......
三
故事到最后——
我一個人在走
“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向往未來。”
離開三亞那天,午餐時,寶哥說——
“你愛咋寫咋寫吧。”
我才真的放下了。
相比發布會通稿,我更喜歡寫一些畫外音。比如那天,我和卓杰面對面坐下來,他忽然笑了,說你昨天說走就走了,挺勇敢的。我說,本來就是,不想呆就走。專業最重要,自己的感受最重要......旁邊的鍵盤手不知道我們在說啥,他插過話來說,我認為你們說的話太重了,平和很重要。我搖著扎啤酒杯對他喊——
“那是兩碼事。”
我說其實我性格挺搖滾的——
卓杰說搖滾好啊。
接著,他上臺唱了一首, <我已不再年少> ——
白雪茫茫的山丘
刀光劍影的春秋
路漫長 風不休
故事到最后
我一個人 在走
洪峰也來了一首——
不回頭望 不往前想
回到家里我穿上花衣裳
不跟你攀 不跟他搶
過了今天 我碗里加糖
真的好聽。
兩個人的歌聲,瞬間把我拉回到地產三十年的故事現場......從拉著一車青蘋果賣蘋果社區開始,寶哥就不像個開發商,因為沒有那個開發商會在小區旁邊建個不考慮盈利的美術館。但這就是他。別人大干快上的時候,他在昌平租塊地,搞了個獅子林,來到三亞,又建了三個紅樹林......
別人偃旗息鼓的時候,他從焦慮中跳出來,用行動對抗焦慮,他放下瑣事,專注的玩起紅樹林音樂。一開始,我是質疑的,總覺得音樂圈離他太遠了。
但聽著聽著,卻漸漸被打動了......
洪峰、卓杰上臺,只一嗓子,現場嘉賓便都從AI抽離,進入一種情緒。只有人類能夠共鳴人類的情緒。AI不可以,愛可以。不得不承認,2025年春節,我從北京到版納 ,從版納到三亞,見過最潮、最燃、最超前的場子——
便是三亞紅樹林AI萬人展的紅樹林音樂現場。每一個主理人館長,寶哥都在現場捧場。精力無限,領域無限。接下來,寶哥有很多事情要做——柿子林要重整、三亞灣有了新故事、紅樹林音樂漸入佳境、紅樹林AI藝術新秩序誕生......
“人是可以改變的,改變不了的原因是,你認為改變不了。”地產、文旅、音樂、藝術、AI——
寶哥一直在路上。
后記——溫柔的反叛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是焦慮的。
原因很簡單——
一個甚至對AI寫作有些不屑的媒體人,有什么理由寫AI呢,又如何能寫好——并且,這里還有AI藝術、AI音樂、AI繪畫、AI動畫.....
離我如此之遠。
那么多在AI領域的大神——趙伯祚、陸蓉之、陸川、楊樾、洪峰、卓杰、唐家渝、費俊、王傳東、梁龍......首屆紅樹林AI藝術萬人展開幕日,一場由11453件作品編制的數字奇觀正在三亞玩紅樹林上演......
因為實在太跨界,如果不知道他們是誰,這個真可以問問AI——
今日AI工場,65歲的阿姨用聯想AIPC生成山水畫,她說,AI能聽懂海南話指令;
實驗室里,游客們排隊體驗“絲網版畫+AI”工作坊——人類畫輪廓,AI充細節;一位參觀的程序員看著看著就笑了,我寫的代碼還沒這幅畫值錢......
未來幻想區,孩子們對著屏幕喊,我們會飛的鯨魚,AI立刻生成了虛擬海洋中的熒光生物。一個小女孩興奮的跳起來——原來想象力可以瞬間變成真的。
紅樹林電影周影廳里,陸川指著屏幕上一段戰爭的場面說,這段特效原本需要300人做半年,AI只用了一周。
走過路過的陸蓉之說,人人都是藝術家要改成人機都是藝術家了;
又一邊,趙伯祚和一群藝術家吵起來——AI生成的畫,版權算我的還是算法的;用AI復刻大師的畫風,是致敬還是褻瀆......于是,一場爭論凝結生成了 <紅樹林宣言> ——
“人類必須是創作的主體,但AI是靈魂畫友。
恰如北邦所說,AI不是復制經典,而是讓經典活在算法里。
十幾天,大大小小幾十場發布會。一場場AI的狂歡,一場場AI的盛宴——每一個參與者都動情并滔滔不絕的講著自己與AI已經開始,或即將開始的故事,信息量大到——
我腦子都有點宕機了。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AI是工具,我們是人。
一晃,給寶哥寫文章很多年了。他不是最早約小外寫文章的,卻應該是堅持最久的。從 <我想采訪張寶全> 開始,到 <無用> ,一晃十來年了。雖然我和寶哥對地產未來的判斷不大一樣,但我們都堅定的交集在生活方式與人文藝術上。
沒錯,人是無界的,藝術是無界的,
地產一定要要走到生活方式邏輯里,我負責寫下眼里的故事。就這樣。
我也知道,寶哥為什么一直做著很多人看不懂不理解的事,迎來送往很多有趣的人。
大概是因為,有活著的感覺。
說實話,這幾年,我們都經歷了很多,比之前幾十年的故事還要豐富,但也都漸漸過去了。紅樹林某種程度并不盡如人意,寶哥漸漸與很多人與事和解了,他理解很多人不理解他,他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依然天真——
依然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很多時候,能一直遠遠近近的記錄地產之外的這些事——
也是一種收獲。
三亞幾天,我去AI現場的時候不多,去一下也很快撤了。當我發現人多的時候,并不能給自己更多能量,會果斷離開,無論場子多重要。這也是卓杰覺得好奇的,因為基于禮貌,寶哥在呢,大家在一起唱歌多開心。我說——
沒關系的。
在三亞AI藝術萬人展,我不斷被提示——AI時代真的要來了。所以,請堅信自己有AI無法替代的,這一點太重要了。比如,他不會社恐,不會共情與共鳴,不會像我一樣,在某個情境下潸然淚下......但他可以替我們記下所有記不住背不會的故事、細節、畫面。
某種程度上——
他是另一個抵達不了的我。
因為知道,回去要寫一篇故事。
我記住了一些獨特的畫面。
比如——
70多歲的藝術家陸蓉之,沉浸式直播的時候被洪峰誤以為是個自媒體人,穿著像十八歲,永遠有一種青春的力量在蕩漾。
一眼看去,像個八零后的陸川。一個對世界充滿疏離感,又熱忱的把自己投身于更多未知可能性作品里,懂商業營銷又懂故事敘事的,不止于文藝片紀錄片的導演。
聯想王傳東,身為副總裁,贊助方,發布會、應酬、采訪之余,什么都不耽誤的做了一條比自媒體人還專業的短視頻。用靈魂與事業共舞,共鳴與共情對他們來說不是敷衍,而是修為與習慣。
從初一到初十一,天天館長日,精彩不停。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作品。太多太多有意思的人,在眼前閃過。詳情可以回看視頻。一個個生動的,有故事的有力量的人在AI現場,閃回,表達著他們對世界的熱與愛。
對,這就是A I——
愛。
那天,三亞灣的夜空下,望著從AI畫面中滾滾而來的藝術熱潮,我恍惚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一切的已知與未知,黑與白,愛與恨,勇敢與脆弱——
本為一體。
所以——這場展覽最動人的不是技術——而是“失控感”——當家庭主婦、程序員、小學生和AI共處一室時,藝術不再是高墻內的特權,而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數字廟會”——一場AI藝術創新聯盟-人工智能藝術紅樹林宣言的誕生——
或許,正如宣言所說——“AI終將驅動藝術新秩序,但握筆的,永遠是人類顫抖的手。”
回北京那天,看梁龍在朋友圈寫下一句話,深有同感——“二十年前有幸與陸蓉之老師相識還是短信時代,如今再次相遇已經是AI時代。紅樹林AI藝術萬人展不虛此行——
有趣的遇見就是在時代之中又在時代之外。”
是的——“我還年輕,渴望流浪,大多數人從未啟程就已老去,而我們永遠不死心,永遠在路上。”
2025年的某個下午,讓我們用一首AI即興創作的詩,結尾吧——
>2025年春節的某個下午
>海風穿過算法的縫隙
>一萬種虛構在真實中發芽
>你說這是未來
>我說這是人類又一次
>溫柔的反叛
作者|小外
攝影 |趙伯祚 陸川
微信 |xiaowaibiji
2024.01.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