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機智的醫生生活》第二季)
《深呼吸,開始麻醉了》一書入選“2024年度南方好書”,我們與作者蔣政宇聊了聊寫作與麻醉醫學那些事兒。
“我收到了非常多患者、患者家屬、同行、醫學生的感謝、互動和交流。 這本書給他們帶來的影響遠超我能想象的范圍。 我看到基于具體視角的醫學科普,是有生命力、能共鳴的,這是這些信息和知識能夠深入人心的基礎。 所以我也想繼續以這樣的方式去講述關于麻醉醫生的故事。 ”蔣政宇在受訪時表示。
?作者 | 瑪麗奧
?編輯 | 蕭奉
麻醉醫生,在醫院里一向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很多人誤以為這是個吃香且休閑的職業,但其實麻醉醫生除了起早貪黑地跟手術,還要時刻精神高度緊張,因為他們除了日常的“麻醉和鎮痛”,還承擔了復蘇急救、重癥救治、無痛分娩等臨床工作,要面對術中大出血的人、剛娩出就沒了呼吸的嬰兒、晚期癌痛患者……
此前,我們采訪過麻醉醫生蔣政宇,撰寫了一篇根據當時熱點報道的《無痛分娩之困,最著急的是麻醉醫生》,展示了麻醉醫生的工作日常和困境。今年,蔣政宇所寫的書《深呼吸,開始麻醉了》入選南方傳媒“2024年度南方好書”,我們回訪了他,聊聊這本關于麻醉醫生的“故事書”。
《深呼吸,開始麻醉了》
蔣政宇 著
廣東科技出版社,2024-2
“患者熟睡的時候,我們一直都在身邊”
新周刊:你最初為什么想要做這樣一本關于麻醉行業的書?
蔣政宇:寫書的原因并不復雜,也遠沒有上升到關于麻醉行業的考慮,而是當時在網上有寫一些自己做麻醉的故事,發現大家對我們的工作知之甚少,讓我有了去科普的初衷。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一位編輯,她覺得我寫的真實的麻醉案例很吸引人,才慢慢組織規劃了這樣一本書。我想讓大家了解我的工作,了解一個年輕麻醉醫生在碰到突發情景時候的反應、思考和處理,更想告訴大家麻醉其實沒有那么神秘,患者熟睡的時候,我們一直都在身邊。
(圖/《問心》)
新周刊:你一般會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時候寫作?
蔣政宇:這本書的絕大多數寫作時間,是在醫院值班的時候。有的時候夜里不忙,我就坐在辦公室碼字,碰到來急診手術了就去忙,忙完回來有的時候又能寫一點,斷斷續續寫了大半年的時間。
新周刊:迄今,病人對麻醉醫生的誤解還集中在哪些地方?你希望通過這本書改變大眾對麻醉醫生的哪些固有看法?
蔣政宇:最近幾年關于麻醉的科普逐漸增多,大多數人其實慢慢知道麻醉醫生保命這個概念。但對我們其他的職責和麻醉一些基本概念可能并不清楚,比如麻醉醫生是不是可以治療慢性疼痛,無痛診療是不是就是上全麻,麻醉風險到底是什么風險,等等。我希望通過我寫的故事告訴大家麻醉醫生的方方面面,其實麻醉醫生的工作內容很廣泛、很精彩。
(圖/《外科風云》)
新周刊:麻醉醫生的工作很少進入公眾視野,你在平衡專業內容與大眾可讀性上做了哪些努力?
蔣政宇:每一個麻醉故事,我盡可能呈現出實景,就像你在那個場景下,看到我們如何配合手術、如何搶救,我內心的思考、糾結,以及碰到突發狀況的慌亂,等等。我希望大家就像看電影一樣去看這本書。我沒有寫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有一些概念的介紹我也盡可能做到通俗。應該說這并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科普書,而是一本關于麻醉醫生的故事書。
新周刊:這本書出版后,麻醉行業有什么反應?有沒有同行跟你交流感受?
蔣政宇:挺多同行都給予了肯定,甚至有老師說咱們麻醉醫生終于有自己的“工作手記”了,這些都令我有些受寵若驚。其實麻醉醫生如何做科普是我們行業的一個難點,大家都很困惑于要怎么做,畢竟我們不直接接診患者。所以我選擇的角度是,用一個一個真實的案例故事,把工作畫面實景展現出來,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我相信醫學科普并不一定要硬核、晦澀,也可以很輕松地像看一個電影一樣去了解。
(圖/《中國醫生》)
新周刊:如今,麻醉醫生的缺口還有多大?
蔣政宇:按照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我們的缺口在十幾到二十萬。目前全國統計的麻醉執業醫師大概有10萬人,所以是非常緊缺的職業。
新周刊:最近一年里,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手術是?
蔣政宇:非氣管插管胸腔鏡肺部分切除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ubeless麻醉。過去我們全身麻醉時因為術中呼吸支持的需要會進行插管,并且搭配自主呼吸阻斷、肺隔離技術等,但這些操作對患者正常呼吸生理有很大影響,也伴隨一些潛在的損傷和風險?,F在憑借麻醉神經阻滯、更高效可控的藥物和監測技術的進步,患者可以不用插管、保留自主呼吸就順利完成肺部手術,創傷更小,恢復更快,這是麻醉技術進步為患者帶來的確確實實的福音。
麻醉醫生給病人戴上口罩。(圖/視覺中國)
新周刊:患者被麻醉之后,會不會在你們面前說一些奇奇怪怪、天馬行空的話?
蔣政宇:麻醉狀態不會,不然那就是麻醉失敗了嘛。但麻醉蘇醒階段可能會有。比如曾經我也碰到過患者醒來握著我的手叫我兄弟,跟我說他這個工作如何如何做得好,領導如何表揚了他,全靠我當時幫了他一把……一股腦說一堆話,眼睛卻一下都沒睜開。
新周刊:除了專業技能外,你認為麻醉醫生還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蔣政宇:臨危不亂和處變不驚。這可能需要長時間的臨床經驗慢慢培養起來。麻醉醫生的決策常常是在面對突發狀況的10秒內作出的決定,因此,麻醉醫生除了要專業技術扎實,理論基礎過硬,還要在面對突發狀況時能夠冷靜思考,綜合判斷,把信息整合起來然后理性決策。這是非常重要的素質,也是麻醉醫生水平的體現。
手持呼吸器的麻醉醫生。(圖/視覺 中國)
新周刊:麻醉醫生這份職業,對你的生活和價值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蔣政宇:我其實是比較外向的人,也就是E人,但麻醉這個職業可能讓我更內斂一點,就是會讓我有意識地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先冷靜下來,整合信息,冷靜思考,不能冒進。另外一個是我對價值感的認識。手術的成功麻醉醫生是站在幕后的,但這并不代表我們的工作不重要,沒有價值。我更加明白,我們應該追求的價值感,是對他人真正帶來的積極的改變,而不一定是站在聚光燈下。
麻醉醫生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
新周刊:得知自己獲得“2024年度南方好書”這個獎時,是什么心情?
蔣政宇:很驚喜,確實沒想到第一次寫書能收獲這樣的肯定,也有一種被看到的感覺。那天我發了條朋友圈,寫的是,這是對第一次寫書的我最好的鼓勵,我會繼續講好麻醉故事。
(圖/《中國醫生》)
新周刊:本書出版后,你有收到哪些印象深刻的反饋嗎?對你后續創作是否有啟發?
蔣政宇:我收到了非常多患者、患者家屬、同行、醫學生的感謝、互動和交流。這本書給他們帶來的影響遠超我能想象的范圍。我看到基于具體視角的醫學科普,是有生命力、能共鳴的,這是這些信息和知識能夠深入人心的基礎。所以我也想繼續以這樣的方式去講述關于麻醉醫生的故事。我想寫出更多視角、更加深入的體驗,讓大家看到,麻醉醫生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標簽或者帶著定義的形象,而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
新周刊:看到你目前在進行第二本書的創作,可以透露一下主要內容是什么嗎?跟第一本有什么差別?
蔣政宇:第二本還是會基于麻醉醫生的視角,但可能會更加偏向醫學人文角度,描寫麻醉醫生眼中醫院里的種種,醫生和患者一同經歷的故事。我大概梳理幾個關鍵詞和標簽,比如我們共同面臨的選擇,醫生和患者不同的兩難困境,絕境時看不到希望的苦熬,最后的時間里我們如何告別,等等。相比于第一本書注重展現麻醉醫生的工作內容,第二本書想聚焦在這些工作中我的思考和感受。
(圖/《你是我的城池堡壘》)
新周刊:如今的麻醉醫生,有沒有面臨哪些新困境?
蔣政宇:麻醉業務量的上升是爆炸性的,這是舒適化醫療普及的必要,但也讓我們確實不堪重負。這條路走得并不容易,尤其在壓力日益增加的現代城市中,長周期的職業成長和投入讓很多同行不堪重負,希望國家和社會能夠更加關愛我們年輕醫生,給予更多支持吧。
新周刊:近年來,麻醉藥物的研發有沒有新突破?對你們的工作帶來了哪些顯著改變?
蔣政宇:最近幾年麻醉藥物變得更加可控、安全、舒適,并發癥也逐漸減少。我們國內也有很多優秀的原研藥物上市。從工作上看,就是臨床麻醉相關死亡率的顯著降低,以及越來越多的高齡患者安全地接受麻醉和手術。曾經,困擾很多患者的是“難過麻醉關”;現在,藥物和監測技術的進步讓我們能夠更加有信心地面對和解決“麻醉難關”。比如,我實習時75歲以上高齡患者的麻醉還非常少,做的時候也慎之又慎,現在已經是非常常見的情況了,而且我們也能夠保證他們的安全和舒適。
(圖/《關于唐醫生的一切》)
在改革開放潮流中得風氣之先的廣東,同時也是文學高地、出版高地。
由南方出版傳媒評選的“2024年度南方好書”,是對過去一年旗下11家出版社所出版優秀圖書的一次重要回顧。《深呼吸,開始麻醉了》即在進入榜單的20種好書之列。這份榜單涵蓋新南方寫作、地方文化、灣區風采等主題,讓我們得以觀察到當下的文化趨勢和社會風向。
· END ·
作者丨瑪麗奧
編輯丨蕭奉
校對丨遇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