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能源開發商的投資決策模型將發生改變,從原來相對穩定的收益模型轉為市場決定,變量因素突然增多,市場風險加大。不適應的企業將淘汰出局。
撰文 | 維小尼
編輯 | Tang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395篇原創
2 月9 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
《通知》內容不再復述,主要記住兩個重點:一是“新老劃斷”,對2025年6月1日以前投產的存量項目兜底,體現政府信用;二是“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通過市場競價指引未來投資,讓增量項目投資趨于理性。
這顯然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標志著新能源電價將告別“基準電價+補貼”的定價機制和電量保障性收購的時代,正式進入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面進入電力市場,并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價格的時代。
為了避免這個轉變帶來很多新能源企業的不適應,或者造成一些項目的虧損和新能源投資項目的不持續性,主管部門設置了一個保底機制,或者說是過渡機制,即納入機制電價的電量結算按照“機制電價+差價補貼”的模式。
一方面,機制電價實行市場定價,新能源(風電、光伏)上網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電價由市場交易形成,結束政府定價模式;另一方面引進差價結算機制:對納入機制的電量,當市場電價低于機制電價時給予差價補償,高于時扣除差價(“多退少補”),以穩定企業收益預期。
盡管機制電價的核心要素還要取決于各地方政府的態度和細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新能源開發商的投資決策模型將發生改變,從原來的相對穩定的收益模型轉為市場決定,變量因素突然增多,市場風險加大。
未來,電價將受市場供需、政策、天氣等多種因素影響,市場化改革后波動會更加頻繁,新能源項目的收益不確定性增加,對投資回收期、內部收益率等財務指標的穩定性產生影響,開發商將從重規模到重效益轉變。
在設備提供商的選擇上,也會重新考慮,誰的設備可靠性高,誰的預測模型更精準,誰能幫客戶賺錢,類似這樣的新能源企業更具競爭力。
這一政策對光伏和風電企業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既為部分企業創造新機遇,也可能加速行業分化,有些新能源企業甚至會被淘汰。
01--新能源板塊短期有影響長期利好
新政策的出臺,會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短期看市場會有情緒,電價不確定性大,隨著技術進步,大概率會下行,新能源發電站的資產價值需要重新評估,甚至有些價值會降低,這不可避免會擠壓新能源設備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比如對光伏項目來說影響最大,因為短時間沒有解決消納與電網約束問題,如果實行上網市場化交易,很多光伏電站要虧本。光伏集中于中午時間發電,若電網靈活性改造滯后,棄光率可能階段性反彈,影響項目收益。
對于風電來說,會有些影響,但影響沒光伏大。之前固定電價,現在市場化定價,電價收益會有些不確定性,可能高也可能低。但風電出力相對穩定,波動性和間歇性沒有光伏那么大。
從具體企業層面看,那些具備技術和成本控制能力強的頭部新能源企業,肯定更有優勢。這次改革,電價的市場化其實是新能源和煤電站在一個競爭平臺。有些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的成本比火電還低,市場化競價模式下,度電成本低的企業在競價中更具優勢,更容易通過低價策略獲取電量份額。
第二,能解決電力消納或買家的企業也更有優勢。比如有產業負荷消納風力、光伏產生電力,能簽訂好長協或PPA。在這種業態下,像開發的電源側是滿足園區的工業負荷需求的新能源企業,解決了電力消納問題,會更有優勢。
第三,具備發電出力預測和電力市場交易能力的企業具有優勢。政策要求新能源企業參與現貨和中長期市場,對發電預測精度、報價策略要求提高。擁有數字化管理平臺和交易經驗的企業(如頭部央企、部分民營龍頭企業)將更具議價能力。
新能源企業想要保持或超越原有的保障性收入,技術突破是關鍵,如遠景科技集團等頭部企業利用氣象大模型提升新能源場站的氣象預報精度,利用AI提升新能源功率預測精度和優化交易策略(如合理報價報量、跨市場協同決策等),使市場競爭能力高于同類型項目的平均水平。
第四,對布局儲能參與市場交易的企業也有優勢。政策提到不得強制配置儲能作為前置條件,但鼓勵儲能通過市場交易獲取收益。這可能降低企業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可能鼓勵儲能市場化發展。
電力市場化,會形成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比如發電企業在電價時儲存電力,在電價高時再賣出,會增加些儲能需求,儲能的交易性質會更明顯。已布局儲能的企業可優化出力曲線,在峰谷價差中獲利。
第五,跨區域交易能力強的企業也有優勢。參與跨省交易的新能源項目可突破本地消納限制,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尤其對西部“棄風棄光”問題突出的地區有利。
02--哪些企業面臨挑戰或被淘汰
新能源電量全面進入電力市場,才能真實反映新能源作為核心電源的成本與價值,深度激活系統靈活性,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舉措。
但是這一過程,是一個市場選擇的過程,一些企業可能面臨挑戰。不管是存量項目還是增量項目,都有這個問題。
比如對于那些成本高、技術落后的,尤其是依賴補貼的存量項目,也是有風險。政策提到,存量項目的機制電價不高于煤電基準價,如果企業運維成本過高(如早期高補貼項目),可能面臨收益下滑甚至虧損。
此外,缺乏市場應對能力的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源參與競價和交易,可能被淘汰。中小企業在數據預測、交易團隊、資金儲備等方面較弱,難以適應高頻次、短周期的市場交易規則,可能被迫退出或轉型。
政策明確“不得強制配置儲能作為并網前置條件”,但長期看,未主動布局儲能或調節能力的企業在現貨市場中可能因出力波動難以獲取穩定收益。強制儲能的解除雖然短期利好,但長期儲能市場化可能淘汰無法適應的企業。
還有區域布局不合理的企業,比如在電力供需寬松、消納能力差的地區,可能面臨棄風棄光問題,市場化可能減少棄風棄光,但缺乏跨區外送能力、布局不當的企業仍有風險,可能因本地市場電價過低導致收益縮水。
總體來看,新能源全面入市后將加大新能源企業收益分化,那些度電成本低、技術好、布局儲能和跨區域的企業有很大優勢;而度電成本高、依賴補貼、缺乏市場能力、區域布局差的企業面臨風險。
參考資料:
[1]https://mp.weixin.qq.com/s/u1pnSmJHyjUCCIUZFJ_FVA
[2]https://mp.weixin.qq.com/s/j9msPnVFNZo_WpSiS3hZCA
[3]https://mp.weixin.qq.com/s/jtMZdU0SW53a64gHT6AE4Q
[4]中郵證券:新能源入市加速,資產估值有望提升
[5]h國金證券:新能源全面入市,存量+省內α資產價值凸顯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