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老師PUA?XSR?強奸未成年女學生,導致其嚴重抑郁自殺身亡”,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一高中教師被舉報性侵一事今天登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2月10日,有網友實名舉報百色祈福高級中學教師唐某某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學生,導致該女生長期重度抑郁,最終在 2025 年 1 月在家自殺身亡。
家人在清理女孩遺物時發現了她的日記和聊天記錄,記錄了從2017年開始的六年噩夢:全縣第一考入重點高中的她,被班主任唐某某以“補課”為名實施性侵,威脅、控制與精神折磨。
小華在日記和聊天記錄中詳細記錄了這些經歷,之后她一直情緒不穩定,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2020年7月,小華因長期心理困擾,高考中途棄考,雖然在2021年復讀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但因抑郁癥反復發作,后來還是被學校退學,最終還是在 2025 年 1 月選擇了輕生。
2月10日晚,百色教育局通報,已對百色祈福高級中學唐某某予以停職處理。
2月11日上午,央視新聞最新報道稱,百色市公安局、教育局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聯合成立專門工作組,進駐學校開展調查核實。
經初步核查,網上舉報情況部分內容屬實,部分內容仍需進一步調查核實。
先蹲一個后續吧,希望有關部門嚴查嚴辦嚴肅處理。
說一點題外話,之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因為這個百色助學網的新聞,時隔多年,居然還能因為同樣的事情上新聞。
真是很難不讓人產生一些不好的刻板印象。
而有關部門的第一反應也是要求當事人家屬撤回貼子,雖然原帖依舊是被刪了,但是相關的話題討論早已控制不住了。
只能說有關部門在讓人失望方面還真是從來都不讓人失望。
事件曝光后,當地教育局和公安部門的反應堪稱“高效”:
2月10日舉報出現,11日唐某某被停職,工作組進駐調查。
但這份“高效”背后,藏著更深的悖論——性侵、抑郁、退學、班級群揭露、自殺……這條長達8年的因果鏈中,監管系統為何始終“隱身”?
仔細分析女孩的遭遇,其實并非無跡可尋:
2018年出現抑郁癥狀,2019年確診重度抑郁癥,2020年高考棄考,2023年公開指控卻被唐某某解散群聊。
單身每一次求救信號都像石子投入深潭,激不起半點水花。
直到生命消逝,輿情沸騰,系統才“被迫”啟動。
這種“不死人不處理”的邏輯,暴露出當前教育監管的兩大頑疾:師德評價的形式化和舉報機制的失效。
回到唐某某的這個事件中,最刺眼的莫過于他光輝的教學履歷。
根據網上查到的資料,他曾是 2017 級年級主任,中學物理一級教師,多次被評為 “優秀指導教師”,還獲得百色市教育局 2021 年度 “嘉獎” 榮譽稱號。
一個有著這么多榮譽的老師,怎么就能干出這種事兒來?
而且從他和小華的聊天對話中可以發現,他對于把性騷擾包裝成“師生戀“的PUA話術的運用也顯得非常老練,
所以我并不相信小華是唐某某的唯一的受害者。
作為一個正常人,我不相信這種不正常的行為其他正常的人會不一點都不知道,
但是什么讓他可以一直肆無忌憚的做這樣的事?
是咱們的師德教育太流于形式了,還是咱們對老師的監督太松懈了?
是所謂的高考成績嗎?是教學能力突出嗎?
但沒有了品德,這只是一只披著人皮的衣冠禽獸。
這折射出師德評價體系的扭曲——教學成績與升學率早已經成了“一俊遮百丑”的通行證,而教師私德、學生心理健康等“軟指標”則被選擇性忽視。
咱們總說要加強對老師的師德教育,可到底怎么加強?
所謂的“師德師風排查”,往往淪為填表、簽承諾書的形式主義表演。
而當惡性事件爆發后,“聯合調查組進駐”更像是一場危機公關,而非制度性糾錯。
小華留下的日記里有一句話:“我一直在告訴自己,我是M,是受虐狂,可我真的是嗎?”
未成年被pua被騙,被誘奸了一直說服自己這就是“愛”,
但年齡越大,越明白事理就越說服不了自己這是“愛”,不敢面對自己被侵犯的事實,產生了自我懷疑,因此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中…
想起《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的采訪,她眼噙著淚水但又帶著微笑回答記者的問題…
她們都是優秀的女孩子,但最后也只能抑郁自殺。
每一起校園性侵案中,受害者的沉默常被歸咎于“懦弱”“不懂反抗”。
但真正需要追問的是:是什么讓被迫害的一方變得“不可言說”?
從百色事件看,施暴者精心構建了三重枷鎖:
- 權力壓制:班主任手握成績評定、升學推薦等生殺大權,學生天然處于弱勢;
- 道德綁架:“老師是為你好”的話術,將侵害扭曲成“關愛”;
- 社會污名:受害者往往被質疑“勾引老師”“不檢點”,二次傷害比暴力本身更致命。
面對教師這一天然權威,他們被恐懼、羞恥與孤立感層層圍困。
而家庭與學校的“保護網”也頻頻失效:家長忙于生計疏于溝通,學校將師生沖突視為“丑聞”壓制,法律訴訟則面臨取證難、周期長、二次傷害等問題。
面對這種事情,一個敏感的女孩是不敢向其他人傾訴的。
當所有通道都被堵塞,未成年人的自救只剩下日記里的無聲吶喊。
唐某某事件中,她也曾經反抗過,在群里魚死網破,但是被“老師”的強權給掐滅。
群里同學們不敢相信,而她的證據剛發出來群就被解散了。
在巨大的矛盾中逐漸撕裂,接踵而至的是自傷,被誣蔑,抑郁,退學、住院,對質,最終絕望的放棄生命。
這暴露出一個殘酷現實:當施害者掌握話語權時,未成年人連“說出真相”的機會都可能被剝奪。
而教育系統對此的漠視,無異于為惡行鋪就溫床。
每一起師德丑聞,都在拷問教育的本質:
如果校園成了權力濫用的法外之地,如果教師光環成了侵害者的保護色,我們何以自稱“教書育人”?
師德缺失從來不是個別教師的墮落,而是監管失位、權力失衡、社會偏見共同滋養的惡果。
當我們談論教育,本質是在談論如何保護人性中最珍貴的可能性。
若連這份可能性都被權力與冷漠踐踏,那么所有掛在墻上的榮譽證書,都只不過是蓋在血淚上的遮羞布。
教育不應是惡的放大器,改變也不能止于停職調查,舉一反三和引以為戒。
要終結類似悲劇循環,我們需要一場從觀念到制度的系統性重構。
提幾點建設性意見:
一是建議將性騷擾、精神虐待等行為納入教師準入“一票否決”條款,推行師德考核“一崗雙查”(既查教師個體,也查管理責任),打破“教學成績至上”的畸形評價體系。
此外,強制推行師生單獨接觸場所監控全覆蓋(日本部分學校要求教師辦公室玻璃透明化、禁止鎖門,值得參考。)
第二,建議建立第三方的監督機制。
教育部門與學校自查自糾必然存在利益沖突,可借鑒醫療行業的“倫理委員會”,成立由律師、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等組成的獨立師德監管機構,設立獨立于學校的匿名舉報平臺,直接受理舉報并啟動調查。
第三,將“性教育”“反侵害培訓”納入必修課,讓未成年人學會識別危險、保留證據、尋求援助。推廣由第三方機構介入的心理評估與干預機制。
第四,對包庇、拖延等行為,應參照《未成年人保護法》從嚴追責,讓監管者真正成為“第一責任人”。
全文完,感謝閱讀,既然看到這里了,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