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一下夷陵之戰因何而起?直接原因是關羽被殺以及荊州被奪,但是根本原因是荊州的歸屬權問題,孫權曾多次向劉備索要荊州,劉備卻以各種理由推脫,這進一步導致吳蜀戰時聯盟關系名存實亡,在三國相互制衡的局勢下,東吳自然不會坐視蜀國的勢力變得過于強大,打破現有的平衡。出于對自身安全和戰略利益的考量,東吳選擇主動出擊,奪取荊州,最終引發了夷陵之戰。
了解了戰因之后,再去看荊州對蜀國的重要性,對蜀國來說荊州不僅是領土和戰略緩沖地帶,還是人才來源地、糧食產區、物資集散地,以及北伐的重要通道。失去荊州后,蜀漢只能從漢中北伐,困難程度大大增加。諸葛亮的《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钡膽鹇砸巹潓嶋H上已經很難實現了。
劉備集團的內部勢力集團分別為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元老派中的關羽失荊州后被殺,備戰中的張飛被部下所害。荊州派中的馬良死于夷陵之戰。荊州的丟失,荊州派失去了在荊州的根基和大量潛在的人才資源,蜀漢最為仰仗的兩方勢力都受到重挫!蜀漢內部急需進行調整穩定局勢,以免發生崩潰。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要實現權力的再分配,讓內部關系再次達到平衡,這是戰后諸葛亮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夷陵之戰中,馮習、張南、傅肜、沙摩柯、程畿、馬良、王甫等人或戰死或遇害,黃權、史郃、龐統的弟弟龐林等人歸降曹魏。杜路、劉寧投降了吳軍。雖然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此役蜀漢損失的士兵數量,但是通過《三國志·吳主傳》的記載能看出蜀漢損失慘重。
“蜀軍分據險地,前后五十余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br/>
此役后,擺在諸葛亮面前的局面錯綜復雜,在內部他需要安撫各方情緒,平衡各派利益,避免內部出現分裂,維穩工作迫在眉睫。
在外部,曹魏虎視眈眈,極有可能趁火打劫,俗話說“趁你病要你命”。蜀漢不得不加強防御,時刻警惕曹魏的動向。
外交方面,與吳國的關系也陷入僵局。是繼續敵對還是修復關系?繼續敵對只會便宜了曹魏,加速蜀漢的滅亡,修復關系又面臨著信任與仇恨的阻礙。
與此同時戰爭使蜀漢損失了大量人才和兵力。重新選拔人才,招募訓練士兵,重建蜀漢的軍事力量,也已經刻不容緩。
而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時間!
所以并不是蜀漢一下子蔫了,而是戰略的需要,此時的蜀漢只能猥瑣發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