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個星標吧朋友們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友友們,元宵節快樂!
說起這個節日,我們總會想起團圓,但團圓的意義,似乎在現代生活中變得復雜而模糊。我們吃著湯圓,賞著花燈,心里卻難免泛起一絲悵然:故鄉,到底是什么?是記憶里那條熟悉的小巷,是媽媽煮的那碗熱騰騰的湯圓,還是那個再也回不去的“家”?
劉擎教授在《世界作為參考答案》中提到,“因為離開,才會有故鄉”,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們對“家”的重新思考。故鄉,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而是一種動態的情感。它在我們離開的那一刻開始成形,在我們回望時變得清晰。我們渴望遠方的自由,卻又貪戀故鄉的溫暖;我們追求新天地的精彩,卻又在無奈時心生鄉愁。這種“喜新戀舊”的矛盾,正是現代人存在境況的縮影。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成了故鄉的陌生人,只能把故鄉當異鄉,而鄉愁也變成了我們的永恒主題。
以下內容選自
《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因為離開,才會有故鄉”
《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劉擎、嚴飛 著
2025年1月出版
劉擎:鄉愁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的思鄉情緒在中國的詩詞里比比皆是,在國外至少在近代以來的文藝作品中也很多。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第二樂章的主題就是“思故鄉”,非常有名。還有蘇聯的導演塔可夫斯基有一部著名的電影叫《鄉愁》,里面有一個幾分鐘的長鏡頭,令人印象至深。鄉愁揮之不去,一直是文學藝術的重要主題,這意味著鄉愁是一個永恒的心境,這個狀態意味著什么呢?我覺得這昭示著現代人的存在境況。
塔可夫斯基執導的電影《鄉愁》海報
從一個更大的視野來看,人類文明演化的一個基本動力就是奔赴新的天地,冒險地探索未知的領域。但這種探索自由幾乎總是帶著傷感和落寞。人有多種不同愿望,最深層的渴望也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多種渴望之間常常存在張力。我在其他場合講過,人至少有兩種深刻的意愿是相互矛盾的,一種是向往自由、探索新的天地,想象具有創造性的、在別處的生活,不斷地變化,這好像是喜新厭舊。但實際上,人類是“喜新戀舊”, 因為我們也需要故鄉的那種親切和熟悉,那種確定性和歸屬感,讓我們能完全安心的地 方,那就是家鄉。但是,我們又不甘愿留守在家鄉安頓自己,總是想要出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所以才有了“故鄉”。如果你不離開家鄉,就沒有所謂故鄉,故鄉是過去的家鄉。有故鄉的人就已經離開家鄉了。
但是,外面的世界總是既精彩又無奈,感到無奈的時候,我們就會思故鄉,就會心生鄉愁,感到所謂的nostalgia。這種情懷古今中外都有,只是到了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出走了,不僅在地理的意義上,而且在精神和文化的意義上,告別了故鄉。鄉愁就成了幾乎 每個現代人揮之不去的情懷,變成永恒的主題。怎么辦呢?現代人好像是一面喜新、一 面戀舊,就是懷著鄉愁的同時享受探索的自由。
嚴飛:正如劉老師所說,因為離開,才會有故鄉;因為出走,才會有懷舊。如果沒有現代性,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家也許都還局限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沒有任何網絡連接或向上流動的趨勢,那么社會將是靜止的、固化的,也就不會有出走的故事存在。換句話說,道別是艱難的,上海彩虹合唱團在《道別是一件難事》里唱道:
和故鄉去道別
遙遠的地平線
那端是一場冬的雪
和往事說再見
可過去的影子
又怎么能填埋清潔
說是都忘記了吧
其實比誰都要記得
那個場所那個劉海那個雨天
故鄉喲故鄉
愛人喲愛人
既然都忘不掉
不如就裝著吧
《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劉擎:在家鄉的時候會不甘心,一種向往自由要出走的渴望會噴發出來。鄉愁這個話題會激發我們對自己處境更深入的反思,其中核心的問題就是:“家”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至少可以把它分解成兩重含義,一個是物理意義上的家,一個是精神意義上的家。家最樸素的意義就是你熟悉、確定、可以信賴和依靠的處所。人在家里會有一種天然的自由,這是感到無拘無束的自在。英語國家的人邀請客人到家里做客時會說“Please feel at home”,就是請你像在自己家一樣隨意、放松或者自在,這是家的重要意義。在家,意味著你對于環境或物件了如指掌,隨手拿起杯子、筆、紙、餐具,坐進沙發或者座椅,都不用思索。在精神意義上也是類似的,你使用你特定的語言,有時候可能是方言,是特別自在的。你特定的言談用詞,近旁的人都聽得明白,時而可能會心一笑。所以在家 你就特別從容和放松,不管你是外向的E人還是內向的I人,都不會感到緊張,不會顧慮言談舉止是否得體恰當,在家里都是自在的。
可是,如果感到過于自在,你可能會覺得乏味,沒有新鮮感,也就毫無挑戰性,這不會喚起你的激情。所以人又會渴望自由,向往遠方的新天地。奔向外面的陌生世界,多半是既興奮又不安。就像我們最初到外地上大學,走進新的校園,一方面是激動,一方面是不安,這種激動而不安的感覺和我們“在家”的那種自在松弛的感覺很不一樣。所以 現代人往往生活在這兩種欲望的張力之中。究竟如何是好?這取決于每個人的個體狀態,有的人慢慢適應了,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新穎探索中找到自己,安頓自己,而有的人始終會有不適感,就會有很深的鄉愁,不斷涌起回歸家園的渴望。但麻煩的是,如果你真的回到故鄉,可能會發現那個“家”已經發生了巨變,家鄉的景觀變了,人的觀念也變了,甚至面目全非。你會發現“故鄉不再是故鄉”,不再是那個讓你能熟悉自在的故鄉。于是就有了無處安放的鄉愁。
《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嚴飛:當社會流動性充滿活力時,人們更愿意走出去探索新機會,選擇自主的人生。這種探索不僅僅局限于個人經濟層面的追求,更在精神層面拓展了更廣闊的視野。最近正值博士論文答辯階段,我正好讀到一位博士生的論文致謝,里面有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這位博士生寫道,她的父母從小就鼓勵她多出去看世界,當她從家鄉的小縣城走到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學習的時候,父母對她說,你已經接觸到了我們從未遇見的人,見到了我們從未見過的世界,所以對于未來的發展,你已經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人生。但是對這位學生而言,她最幸福的時刻仍然是在家里和父母一起看電視聊天的時刻,仍然是她背著書包回來時媽媽打開家門的時刻。正是因為故鄉和父母都在,她會有一個堅實的根基,有一個托舉的支撐點,讓她可以更大膽地探索未來的新世界。
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在新地方找到一個新的“家鄉”。然而,探索也伴隨著挑戰、挫折、不如意、沮喪和不適應。作為“北漂”“深漂”“滬漂”的自己,這座城市并不屬于我,而故鄉對我來說也變得遙不可及。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變成了一種“夾心面包”的狀態,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既疏離又尋根。
劉擎:你提到的那位博士生的父母,非常不容易。學生的父母在孩子離開以后,生活會發生很大改變。雖然他們仍然留在家鄉,但因為孩子遠離了,不在身邊,失去了一種曾經熟悉的自如感,一種觸手可及的、可依靠的親近。許多父母是希望孩子大學畢業后能回到家鄉工作和生活的。但有些父母我覺得非常了不起,就是鼓勵孩子向外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哪怕自己心有不舍,也放手讓孩子隨心所愿、追尋自己的理想。在這個意義上,雖然父母原地不動留在家鄉,但對他們來說,家鄉也不同了。
所以總的來說,現代人是比傳統社會的人要麻煩一點。雖然現代人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但是有出走和回歸的雙重情感在拉扯——一種復雜含混的情感。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聽的那首歌《故鄉的云》,是費翔在1987年春晚時唱的。費翔是我們那一代人的偶像,去 年在西寧的青年電影節上還遇到了他。《故鄉的云》的副歌這樣唱著,“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費翔是美籍華人,他的歌感動了無數海外游子,但他自己并沒有回到中國生活。我在想,如果“回歸故鄉”真是一個 出路,那么鄉愁就不存在了。前幾年有所謂“逃離北上廣”的說法,不知道真的逃離的人后來怎么樣。可能對許多人來說,回歸故里并不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所以鄉愁才成為一個永恒的主題。
在“春晚”獻唱的費翔
嚴飛:確實,這是一個經常被討論的現象。許多年輕人對春節回家感到害怕,因為一旦他們在飯桌上坐下來,七大姑八大姨就開始催婚催生了。
劉擎:而且家鄉的人多半會問你工作怎么樣,掙多少錢。
嚴飛:我們成了故鄉的陌生人,只能把故鄉當異鄉。我曾經做過一個關于在城市里務工的邊緣群體的研究,就發現大城市里的打工者,他們往往會陷入一種巨大的身份焦慮之中。離開家鄉越久,就越有一種“回不去”的惆悵,這種回不去,當然不是地理上的,而更多是精神上的。習慣了城市里的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的關系,“故鄉”對很多人來說,越來越像一個回家過年的符號,一年一度的儀式感。而在大城市里,他們又始終有著渴望“被看見”的強烈愿望。比如我在田野調查時就遇到過一位小伙子,他從安徽來到北 京,在北京已經工作了十多年,對北京的道路非常熟悉。然而,北京對他來說并不是家,他的家在高碑店,朝陽區的一個下轄鄉,那里才是讓他有歸屬感的地方。而更廣闊的北京,像三里屯這樣的購物場所,以及北京的博物館、藝術活動和體育賽事,都與他無關。他十幾年前回安徽老家的時候,尚未有高鐵,坐的是慢車,需要花一天的時間在路上。那時候,火車旅途雖然漫長,卻擋不住一顆急切回家的心。現在,雖然交通便利了,高鐵四個小時就能到家,從首都返鄉的時間距離越來越近,但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高鐵站修成以后,他的家鄉面目全非,他甚至有一次差點找不到回家的路。原來村口的地標 ——兩棵槐樹被砍掉后,每條路看起來好像都長得一樣,他一時分辨不清,到底哪里才是通向家門的真正入口。
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劉擎、嚴飛 著
? 奇葩說人氣導師劉擎對話清華社會學者嚴飛,幫你在“卷”與“躺”之間找到第三種選擇。
? 一部當代東亞青年必備的反內耗指南,蔡康永、馬東、李誕、梁文道、魯豫、羅翔重磅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