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正在迎來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醫院是能耗大戶,也是排碳大戶,全球醫院能耗量在公立機構中都名列前茅。建設綠色醫院,不僅是節能減排的舉措,也是提升醫療質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關鍵。
經過20多年的摸索,中國綠色醫院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涌現出一批典型案例。這些探路者們或通過新理念、創新設計、智慧化管理等方法為醫療行業節能減排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在此,健康界推出系列報道,解鎖綠色醫院發展的秘訣。此為開篇。
雙碳戰略措施實施以來,節能減碳已納入各地考核體系。作為能耗和排碳大戶,醫院需要加強能源管理、開展節能減排,這是降低醫院運營成本最直接的途徑。
「萬元收入能耗支出」指標是衡量醫院現代化管理水平和綠色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尺。健康界發現,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在9個月里通過實施一系列后勤精細化服務,2024年萬元收入能耗支出占比較年初降比達42.31%。
圖 | 萬元能耗支出占比指標走勢圖(來源: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官網)
建設綠色醫院建筑是該院降本增效、提質保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醫院建筑是最復雜的公共建筑,具有功能復雜、能耗種類多、用能時間長、用能負荷不均、醫療電氣設備多、人流量大等特點,其單位能耗遠高于一般公共建筑。因此,綠色建筑被視為推行綠色醫院建設的第一步,也是最具基礎性的工作。
「我們啟動了多項改造工程以及優化服務項目,包括手術中心、惠民樓、尚德樓、停車樓、管廊等相繼提前竣工啟用,東區綜合樓動工,以及職工食堂實行自助餐模式、實行一站式MDT后勤保障服務等。這些后勤精細化服務有助于引導醫院進一步加強節能管理工作,推進節約型醫院建設,合理降低醫院運營成本,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保障醫院高質量發展。」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后勤基建處副處長杜艷云對健康界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指導下,從2024年開始,健康界持續開展面向全國醫療機構征集的綠色醫院建設實踐案例征集工作,篩選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引領性的綠色醫院建設典型案例。
2024年8月,歷經月余時間,項目組共征集到有效案例133份,其中綠色設施及環境主題約60份,綠色管理主題42份,綠色醫療主題31份。案例共覆蓋醫院87家,分布在全國24個省市。本篇將介紹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在綠色設施及環境方面的實踐。
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醫院目標
如何在具體項目中體現?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有兩個院區,均位于濟南市,占地面積187畝,總建筑面積32.5萬平方米,現開放床位3000余張,年門診量300余萬人次,年出院病人10余萬人次。
其中,西院區原有業務用房各項指標與現行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存在較大差距,比如說,西院區現有建筑陳舊,走廊、門廳、就醫診室狹窄,內部設施老化,能源消耗嚴重等等。由此,西院區無法滿足當地患者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醫院業務以及中醫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為了踐行節約型醫院理念,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醫院組織專家進行了反復研究,經相關部門同意后,提出實施西院區綜合樓建設項目。
1955至2023年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完成新建、改建、擴建面積對比
醫院西院區綜合樓建設屬于老園區整體改造,綜合樓共分為I期、II期和III期,其中I、II期功能性用房已建設完成,III期附屬用房建設暫未啟動。根據實際需求,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改造項目的核心目標在于建設一個功能布局合理、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的院區,通過建設達到醫療設施設備先進、服務功能完善、服務質量優良、中醫藥特色突出、模式機制創新、適應群眾需求,具有很強的中醫臨床服務能力和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的中醫醫院。
在杜艷云看來,西院區改造項目旨在建設一個綠色高效的醫院建筑,以「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醫院」為主題貫穿整個建設過程,并體現對醫患的人文關懷。在醫療功能流程合理性、建筑整體風貌、歷史文化傳承、景觀、施工、管理等各環節采取有效措施,為醫患創造一個舒適的人性化、實用空間。
項目著重于降低能源消耗在醫療建筑中的比重,即節約能源及資源;通過設計、施工、運維多方面的努力加上BA控制室的多方聯動與一站式服務,著力打造一個與自然環境親近、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進一步減少建筑物在使用維護中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最終呈現的是一個融合現狀、面向未來、便于使用與管理、「以人為本」同時也是高度智能化的建筑。
談到項目建設難點時,杜艷云表示,該項目需要拆除原辦公樓、鍋爐房、舊病房樓、職工食堂、中醫研究所等用房,拆除面積約為13538.27平方米。在拆除過程中,院區現有醫療活動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院區交通和后勤保障方面,需要醫院各部門做出統籌安排。
同時,工程位于市中心院區,施工期間可能造成一定的交通、噪聲和塵土等污染。加之,大量的施工人員在當地生活,也可能會給本區域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
實現由成本中心向節約中心的轉變
年內萬元收入能耗支出占比下降超42%
西院區綜合樓改造建設項目包括立項、設計、施工和運維等多個階段。據杜艷云透露,在立項階段,以打造布局合理、人文舒適、功能完善、服務能力一流的智慧醫院為原則,且根據滿足醫院實際需求和綠色建筑二星的要求,團隊積極和各部門溝通,克服地下挖深不能大于15米、建筑高度不能大于70米的限制。在不影響現有業務的基礎上,采用整體報規、分期立項的方式進行院區建設。
在設計階段,全方位與不同科室對接,同時根據現場場地狹小、建筑異型等實際情況,積極和濟南市建委溝通,進行了超限建筑抗震設防批復和裝配式建筑項目專家論證,包括取消主體結構裝配式豎向構件和水平構件,從而大大減小了建設難度。
在施工階段,采用不同的節能材料、節水器具以及現場嚴格執行環保措施等等。杜艷云表示,主要體現在四點:
一是,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現場的圍擋、裝配式鋼板道路、鋼結構馬道、棧道平臺等全部采用標準化可周轉定制,提高了現場工具化使用率和周轉率;
二是,鋼筋配料下料方案優化和再生資源利用。嚴格執行鋼筋放樣審批制度和鋼筋料單尺寸進行加工制作,減少綁扎接頭的使用,達到節約材料的目的。采用再生覆塑模板,可將廢舊模板回收利用、重新加工,表面覆蓋塑料層,從而實現模板的再生利用;
三是,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施工現場、生活區、辦公區采用節水系統和節水器具,利用雨水收集處理技術,將合格雨水用于降塵與綠化用水,做到節約用水。混凝土養護采用霧化節水型養護,采用先進的自動加壓供水與霧化節水施工工藝。
四是,環保措施。包括在施工現場及工人生活區設置生物降解廁所,植草停車位等,最大程度減少對土壤及地下水體的污染;場區揚塵監測系統與基坑噴淋系統、圍擋噴霧系統、樓層噴霧系統、霧炮、洗車臺等聯動控制降塵,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立體防揚塵噴灑系統,有效減少施工現場揚塵;由于工程緊鄰病房樓,為有效降低施工噪音對周邊醫患人員的影響,工地四周設置仿真綠植圍擋起到降塵隔噪的作用。
在施工作業層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泵車周圍設置隔音板,有效降低噪聲污染;塔吊照明燈采用時鐘控制器,定時啟閉塔吊照明燈,加燈罩定向照明。夜間照明使用帶燈罩的節能燈,焊接作業采取無煙焊條,并設置工具化鋼結構焊接操作棚,避免焊接弧光外泄,有效減少光污染。
杜艷云還提到,該項目使用了多種管理工具,包括SWOT分析方法,施工和設計BIM,建筑業新技術以及弱電智能化系統運營管理技術手段。
具體而言,醫院將6S管理方法應用于工程管理,同時利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魚骨分析圖等管理工具;采用BIM作為工具優化實際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圖紙、機電管線綜合排布、裝飾標高等問題,以提高圖紙質量,減少后期非設計原因圖紙變更,確定準確的管線路由及安裝標高,完成各科室功能需求交互,出具可直接指導施工的管線綜合圖和剖面。
據統計,項目實施「建筑業10項新技術」8項,包括共計28個分項,其中工期技術實施共11個;統一規劃、統一布線、統一管理,統一為各個子系統提供服務。
最后,按照綠建二星要求,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的評價細則進行計算,這個項目的最終評分Q=(Q0+Q1+Q2+Q3+Q4+Q5+QA)/10=72.2分,達到了二星級綠色建筑標準。
「完成該項目,西院區設置的床位數達到了750張,基本能夠解決醫院西院區門診、醫技、業務的用房需求,并與東院區形成良性互補。同時,建設停車位為1075輛,極大緩解院區停車少停車難的問題,并承擔一定社會停車指標。總之,西院區的改造建設有助于醫院設施降本增效。」杜艷云說。
據悉,通過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多點發力、多方聯動,全力執行涵蓋管理、技術、考核、制度四方面的醫院節能降耗實施方案,大力推進水、電、汽、暖的能源節約,花錢必問效、無效低效必問責,實現了醫院后勤由成本中心向節約中心的轉變。由此,2024年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萬元收入能耗支出占比較年初降比達到 42.31%,且指標逐月降低,提質增效、開源節流效果顯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