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
期刊劫持是學術(shù)界亟待解決的難題,不僅影響研究人員的學術(shù)聲譽,也損害了合法出版物的信譽。本文分析了劫持手段的多樣性與嚴重性,并提出了多項應對策略。
關鍵點
期刊劫持通過偽造合法出版物,誘使研究人員支付未經(jīng)同行評審的版面費。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出版商應加強網(wǎng)站安全,定期檢查期刊在各大平臺上的準確性。而研究人員則可利用Think Check Submit和Retraction Watch的期刊劫持檢查器等工具,確保期刊的真實性。近期《自然指數(shù)》的一篇文章探討了這一問題的嚴峻性。
圖源:The Publication Plan
問題的規(guī)模
經(jīng)濟學家Anna Abalkina在過去四年中追蹤了超過250起期刊劫持案件,劫持者常用的手段包括:
·通過過期的域名建立虛假的期刊網(wǎng)站
·偽造與合法期刊極為相似的URL
·創(chuàng)建網(wǎng)站盜用沒有在線存在的期刊身份
學術(shù)出版的受害者
Ryan指出,期刊劫持對研究人員和出版商造成了巨大影響。受害的研究人員不僅面臨學術(shù)聲譽和職業(yè)生涯的風險,出版商也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糾正錯誤記錄。例如,2023年,《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IDPR)》期刊遭遇劫持,盡管出版商盡力從Google搜索中移除假網(wǎng)站,假網(wǎng)站依然在搜索結(jié)果中長期存在。另一例中,《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被黑客劫持,修改了其Scopus上的URL,致使數(shù)百篇假文章在該期刊名下發(fā)布。許多受害出版商普遍感到,技術(shù)公司和在線平臺反應遲緩,令人沮喪。
我們能做什么?
Ryan概述了專家們對于是否能有效預防期刊劫持的不同看法。IDPR的共同編輯Dan Hammett博士對完全避免期刊劫持持悲觀態(tài)度,但他和其他專家認為,實施更為嚴格的安全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風險。出版商應加強網(wǎng)站安全,注冊備用域名,以防止劫持者利用它們,同時定期檢查期刊在搜索引擎和學術(shù)平臺(如Scopus)上的列表。研究人員則應使用如Think Check Submit和撤回觀察的期刊劫持檢查器等工具,確認期刊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https://thepublicationplan.com/2024/10/17/the-persistence-of-journal-hijacking-and-how-to-fight-back/
翻譯整理:Iris
校對:HB
版權(quán)聲明
本文由ScienceOpen蘇州辦公室翻譯整理,
中文內(nèi)容僅供參考, 一切內(nèi)容以英文原版為準。
歡迎轉(zhuǎn)發(fā)本文至朋友圈,公眾號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
haibao.xue@scienceopen.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