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好萊塢大片《美國隊長4》在中國與全球市場同步首映。據貓眼電影專業版顯示,《美國隊長4》首日排片率在12%左右,全天預測票房為3500萬元。與此同時,已經上映17天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當天預測票房達6億元。
這已經不是好萊塢電影首次在中國市場“遇冷”。在2010年代初期,好萊塢電影一度占據中國年度票房40%以上,而近些年來,占比已經不足15%,甚至已經很久沒有出現票房超過10億的好萊塢影片。尤其2024年上映的幾部具有“大IP”的影片,票房表現均乏善可陳,《死侍與金剛狼》票房4.3億,《功夫熊貓4》票房3.73億,《猩球崛起:新世界》票房僅2.09億。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5年春節檔,國產動畫片的巔峰之作《哪吒之魔童鬧海》。點燃了中國觀眾的觀影熱情,其票房一路飆升,目前已經突破百億,有望躋身世界影史票房排行榜前十。
《美國隊長4》的遇冷,是好萊塢在中國市場日漸式微的一個縮影。曾經風靡全球的“美國隊長”,在中國觀眾眼中逐漸失去吸引力,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成熟與觀眾審美的升級,已讓好萊塢式的“超級英雄”褪去光環。
近年來,好萊塢電影日益面臨著創作力的枯竭與審美疲勞。漫威在《復仇者聯盟4》后,逐漸陷入“流水線生產”的困境,且習慣于用特效堆砌取代敘事邏輯,以政治正確裹挾角色塑造。《美國隊長4》影片媒體口碑解禁后,“爛番茄”新鮮度僅48%,綜合評分45分,被批評為“既不勇敢也不創新”,劇情套路化、角色缺乏深度。
中國觀眾對《美國隊長4》等好萊塢影片的“祛魅”,也是文化自信的種體現。《哪吒2》突破百億票房、《流浪地球》系列開啟科幻新紀元,證明中國電影工業已初步具備與好萊塢抗衡的實力。國產片在“視覺奇觀”的基礎上,更以本土敘事、情感共鳴與價值觀共情贏得市場。反觀好萊塢電影,其“救世主”敘事與西方中心主義視角,在今日中國已顯得陳舊且疏遠。
在全球文化體系中,好萊塢長期扮演著文化霸權體系中的“主人”,通過超級英雄敘事將美國價值觀包裝成“普世真理”。這種單向度的文化輸出帶有“精神殖民”的意味,觀眾在被動接受"視覺奇觀"時,不自覺地認同其內在的意識形態編碼。當中國觀眾開始質疑"美國隊長為何總能代表正義",當《哪吒》用"我命由我不由天"解構救世主敘事,文化場域中的關系已然發生轉變。這種覺醒不是簡單的文化對抗,而是通過否定之否定實現的文化主體性重構。
好萊塢式的“超級英雄流水線”無疑是對藝術異化,當電影淪為特效堆砌的工業產品,其存在本質已被遮蔽。《美國隊長4》中空洞的符號化敘事,恰似馬爾庫塞批判的“單向度的人”在文化領域的投射。反觀《哪吒2》對封神宇宙的當代重構,通過存在主義式的命運抗爭,去實現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的棲居”。這種文化祛魅過程,正是中國觀眾從“被拋入”漫威宇宙的被動存在,轉向主動選擇文化生存方式的覺醒。
當然,真正的文化自覺不在于否定他者,而在通過他者反觀自身。中國電影市場審美的成熟,既是對“文化殖民”的揚棄,更是對文化多元現代性的探索。當“美國隊長”的盾牌不再能遮蔽文化多樣性的光芒,"哪吒"的風火輪或許正在為人類文明點燃新的火種——這團火焰不尋求焚毀他者,而是照亮不同文明共生共榮的可能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