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北洋時期,兵匪互為一體,是導致河南兵變頻發的重要原因——河南省內客軍云集,既增加了客軍與地方的矛盾,也增加了地方的經濟壓力。河南政府供養本省軍隊往往都是捉襟見肘,羅掘已窮,拖欠軍餉成為了家常便飯之事。駐豫客軍餉糈多由豫省助餉部分,但河南經濟落后,本省軍隊餉項供給尚嫌不足,客軍更難補充,因此駐豫各客軍往往都面臨軍餉不濟的難題。
客軍的待遇
胡景翼之陜軍第一師在駐彰德期間,關于軍餉發放問題,“每月十二萬元,四萬由河南撥給,八萬由陜西分擔,而豫馮未能及時如數撥給,間或給予五千三千串銅元,致陜軍窮困,難以筆述,衣衫襤褸,面有菜色,出關時方值盛暑,每人僅衣軍衣一套,此外身無余物,現已污穢不堪,鞋襪破爛,無錢購置。兵士每月每人給米十兩,錢二百五十文”。
軍中屢有不滿,多次醞釀暴動。馮玉祥之北洋第十六混成旅駐豫期間,軍餉缺乏“自移駐信陽以來,餉項奇缺,目兵僅用鹽水下飯,到處呼吁,從無憐而助之者,可嘆可嘆。昨夜夢中,為籌餉事,不覺涕哭,醒來淚痕粘枕”。
客軍遠離故土,餉項缺乏,在豫省無人倚靠,其窘迫情形可見一斑。客軍駐扎豫省,軍隊與地方矛盾嚴重,且河南又無力補充客軍餉糈,在各種矛盾的激發之下,客軍嘩變搶掠地方民眾的事件便屢有發生。1920年4月,駐信陽之吳光新軍隊因軍餉問題,嘩變數營,焚毀商戶百余家,商民損失二十余萬。
1920年7月,皖系戰敗,駐洛陽西北軍第一旅“于上月三十一日晚全旅嘩變,并溝通張亞威一旅兩營共帶全副武裝肆行搶掠”,潰兵向洛陽西南逃竄。1922年7月駐扎衛輝之直系第二十四師二十八旅所部,因軍餉問題嘩變,燒掠民房,俟經“洛陽第三師,開封十一師等出動午后三時始鎮定,又駐扎彰德之軍隊同日亦嘩變,無可即鎮定”。
衛輝兵變不久,駐長葛之陜軍第一混成旅部,因士兵待遇問題,也草起嘩變。1923年6月,“二十日夜約十一點鐘左右駐守南關火藥庫之二十四師軍隊一連忽然叛變,持槍亂放,四處搶掠,居民聞警逃避,秩序大擾”,開封南關大遭搶劫,亂兵被槍斃十二名。
1925年1月,國民軍第二軍之曹士英旅王祥生團為收繳縣械,遂與禹縣地方武裝起了沖突,曹世英旅奪槍之計未能得逞,惱羞成怒之下,遂派重兵圍城洗劫禹縣,縱兵燒殺搶掠三晝夜,全城計死5000余人,客軍擾豫,由此可見一斑。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河南全省據不完全統計共發生62次兵變,其中駐豫客軍直接參與的兵變就達到18次。駐豫客軍遠離故鄉,與河南地方矛盾激化,又常面臨軍餉匱乏的問題,一旦稍有異動便思嘩變,劫掠河南地方百姓,逃回故鄉。客軍駐扎已經成為了河南兵變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民國初期,“舊的統治秩序已被打破,新的革命秩序尚待鞏固”,趁此社會動蕩之機,土匪蜂擁而起,禍亂地方。在北洋政府時期,土匪成為了全河南最普遍的現象,“所以河南現在完全成為了土匪世界了”,豫南、豫西各縣也成為了河南“土匪王國”的典型代表,當時人們也譏諷到“土匪本是河南的特產”。
兵匪一體
在北洋政府時期,軍隊之中成分復雜,兵匪本就是一體,“許多土匪就是潰散的軍隊,許多軍隊就是招撫的土匪”。而河南全省土匪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活動范圍之廣,裝備之精良都堪稱全國之最,如此規模龐大的精銳武裝匪徒正為河南各派軍閥提供了優良的兵源補充。在戰爭時期,“敵對各方無不設法利用綠林土匪,以擴充自己的實力,置對方于死地。
在無戰事的日子里,各派軍閥為了鞏固在本轄區的統治,也將難以制服的綠林加以收編,為己利用”。軍閥招撫土匪既可以除去匪患這一社會危害,又可減免清剿期間所遭受的損失,同時“收編土匪要比正式招募士兵核算,因為土匪擁有武器而且有作戰經驗”,可以迅速的擴充本部的軍事實力,給外界形成兵強馬壯的印象。
故“在軍閥混戰時期,隨著軍隊的制度化,收編土匪的行動也制度化了”。朱執信先生感嘆道“古人寓兵于農,近人寓兵于匪”。河南在趙倜督豫之后,軍隊規模開始快速擴張,1916年始編練宏威軍與巡緝營,以其弟趙杰、趙俊為統領。趙杰為擴充軍隊便大肆招收土匪,宏威軍營長趙步云在封丘收編了匪徒數百人,“但新收皆既無律又乏糧需,索糧索料,騷擾不堪,而又時出架票,勒令回贖”,雖為官軍,仍不改土匪習氣。
在趙倜組建的地方游擊隊之中“凡是招土匪一千以上,且在地面擾亂有聲明(名)者,授以旅長,三百人以上者為營長,所以各縣土匪蜂擁而起”。于是豫軍之中,士兵皆為土匪流痞,軍官皆是地方土豪劣紳,軍隊規模雖大,卻無絲毫戰斗力,只敢欺壓百姓。
河南人民畏之恨之,稱趙軍為“官桿”,即“蓋俗呼土匪一群為一桿,若輩由匪為兵,雖兵仍匪,故賜以官桿之嘉名也”。河南人民控訴道“宏威巡緝各營,原系招收土匪編練而成,素無民以養兵兵以衛民之知識,加以兇殘如趙杰為之統率,尤無訓練可言。故通匪搶掠為其職志,民之畏兵更甚于匪。有兵不如無兵”。
1920年后,直皖相爭,國內不靖,河南省內也戰爭頻發,時局動蕩。于是各派軍閥便加緊了吸收土匪,擴充軍隊的步伐。1920年4月,南陽鎮守使吳慶桐與豫督趙倜交惡,吳慶桐為與趙倜相爭,擴充實力,派軍隊四出招募土匪“凡一桿滿百人即署為連長,滿三百人者署為營長”。
1921年河南彰德兵變,“孫會友以兵額太少,不足與省軍抗,乃招納流亡,收集土匪”,變軍兵匪一體,軍紀敗壞,一日之內將彰德城擄掠三次。1922年,陜軍入豫,陜軍第一混成旅曹世英部先后收繳地方槍支千余之,“槍支即多,遂任意招收土匪,自稱陜西補充旅”,曹旅在豫敲詐勒索,奸淫擄掠,無日不之。
河南諸軍之中兵匪為禍最甚者為豫西劉鎮華部的鎮嵩軍,鎮嵩軍起源于嵩山一帶的大小綠林,成軍之后仍不改土匪習氣。其軍官多系匪首,軍中招募士兵仍采取綠林中的“外隊”方法,即“他們把已編好的連長、營長,講好條件,暗中給他們些槍彈,再放出去拉桿子,等待人、槍拉多了,再把他們收撫回來。
這樣,連長放出去拉一個時期的桿子,收回來可編為營長;營長放出去拉一個時期,回來可編成團長”。這些“外隊”打著官軍的名號,做著土匪搶掠燒殺的行徑,河南民眾稱其為“官匪”。北洋政府統治的時期,河南匪勢猖獗,軍隊之中招撫綠林,士兵半兵半匪的情況也更加嚴重。
頻發的兵變
1914年,河南第一師第二旅旅長王毓秀收撫之魯山巨匪袁振邦,袁部被收撫之后匪勢復熾,驕橫不服從軍令,多行不軌。王毓秀知情之后,突于1月7日將袁槍斃,袁舊部一片嘩然,遂醞釀兵變,“是夜城中數處火起,槍聲隆隆,劫商號十數家”,并將第二旅馬一營營長及三營營長韓錫麒挾持而潰。
1922年底,河南巨匪老洋人被靳云鶚收編,將老洋人部編為河南游擊第一支隊,分駐豫東之鹿邑、拓城、寧陵、永城、夏邑等縣,收撫之后,吳佩孚等并未按約解決該部的糧餉問題,于是老洋人部便“白天為兵,晚上為匪”,重拾舊業以補充餉糈,屢有不穩情形。
吳佩孚為剪滅老洋人部于1923年10月初與江蘇督軍陳調元,山東督軍鄭士琦,安徽督軍馬連甲聯合,四省聯合會剿老洋人部。老洋人聞訊之后,遂起兵嘩變,此次兵變是北洋時期河南規模最大的一次兵變,歷時近三個月,轉戰豫、鄂、川、陜等地,歷經數省聯合鎮壓才宣告結束。
1925年,國民軍占據河南,經國民二軍收編的桿匪唐存義兄弟等人被招撫之后,匪性難馴“又密派腹黨,帶槍潛回,燒殺如故”,國民三軍收編的賈青云、張宗貴、董老五、孫殿英、王老五等股匪同樣是“不服調遣,綁票淫掠”。隨后不久,8月,賈青云,張宗貴,董老五等部兵變,12月,孫殿英于郟縣兵變,王老五于葉縣兵變。
總的來說,這些軍隊,“明為兵暗為匪,兵匪一身而二任”,兵匪合一既敗壞了軍隊的紀律,也為軍隊的變亂提供了便利。故人民感嘆道“汴省土匪之多,甲于全國。推其原因,緣屢次戰爭,時為招兵,時為解散,軍隊嘩變,視為尋常,因此兵愈多而匪愈多,且有上半年為兵下半年為匪,并有專與土匪官兵二者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