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目前全球酒店集團的序列,無非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幾個品牌。目前在世界舞臺活躍的酒店集團,主要是以美資為代表的五大集團和歐洲雅高為主的體系。目前在國內市場活躍的外資品牌也依舊如此,國內市場因為過去四十年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市場更為精彩。不僅有世界幾乎所有頭部集團的競爭,還有本土集團的崛起,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的表現更為精彩。
歐美為代表的集團過去三十年幾乎主導了國內高端酒店市場的競爭,而國內酒店集團主導了經濟型和中檔酒店的競爭,這是一個市場補充。翻開歐美市場,其實也有相同的賽道,只是我們往往會忽略掉,因為文化與模式的不同。
世界酒店現代史可以說非常精彩,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集團品牌成立到互相競爭,這個歷史也足夠長。
翻開美國酒店發展的歷史,可謂百花齊明,故事蜿蜒。與中國一樣,美國也有很多歷史悠久的百年酒店。位于曼哈頓的廣場酒店在1890年開業,如今已經有130多年的歷史,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酒店之一;
1931年開業的JW萬豪酒店-埃塞克斯之家也是具有歷史底蘊;皮埃爾酒店于1930年10月1日在大蕭條和禁酒令的背景下開業;阿岡昆酒店于1902年開業迄今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紐約瑞吉酒店于1904年建成,建成的時候是當時紐約最高的建筑,后來幾經易手,最終在1966年被喜來登集團買下。1998年,喜達屋集團收購了喜來登,瑞吉自然也成為喜達屋旗下的酒店,于是喜達屋集團決定以瑞吉為名開創自己的豪華酒店系列,這就是現在瑞吉系列的來源。
紐約艾迪遜酒店所在的鐘樓始建于1909年,最早是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總部。在1913年之前,這座41層樓高的鐘樓一直霸占著全球最高建筑的頭把交椅,
舊金山費爾蒙酒店,是一家有著110年悠久歷史的酒店。1907年,隨著地標性建筑舊金山費爾蒙酒店在諾布山的開業,Fairmont品牌也由此誕生。費爾蒙1999年與加拿大太平洋酒店集團集團合并,逐步成長為國際知名領先的奢華酒店集團。2016年,管理著費爾蒙品牌的FRHI酒店集團被雅高收購,費爾蒙轉歸雅高旗下。
華爾道夫酒店最早于1893年在美國紐約創立,由威廉·華爾道夫·阿斯特建造。1896年,威廉的堂弟,同時也是他的鄰居: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在附近同樣建成了一間華麗堂皇的阿斯特拉酒店。
后來,兩家酒店用一條300多米的長廊連接起來,合并為一家,擁有1232個酒店房間,共同冠以“Waldorf Astor”的名字,這就是華爾道夫酒店的由來。華爾道夫酒店于1949年被希爾頓酒店集團收購,成為希爾頓集團旗下最頂級奢華的品牌。
第一家麗思·卡爾頓酒店于1927年在波士頓建立,截至1992年底,麗思卡爾頓的卓越豪華酒店數量已經發展到23家,1993年,他們在亞洲創建了第一家酒店,即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
1998年,萬豪酒店國際集團收購了麗思·卡爾頓酒店集團公司的全部股份。如今麗思卡爾頓已經在全球擁有上百家頂級酒店,成為頗負盛名的奢華酒店品牌。
1946年泛美航空創建了洲際酒店公司,在航班所及的城市經營一些不大不小的酒店提供給旅客們住宿。1949年,第一家以洲際命名的酒店——洲際酒店在巴西北侖市隆重開業,這也是洲際名下第一個豪華大酒店。
泛美航空創始人胡安·特里普于1981年因中風去世,導致十年后享譽航空業的泛美航空國際也隨之消亡,但留下了洲際酒店這個有價值的品牌。
1998年,巴斯集團斥巨資收購了洲際酒店品牌,成為巴斯集團旗下酒店業務板塊的高端品牌。1990年,巴斯集團在完全控股假日酒店后,推出了具有當代風格的有限服務品牌——智選假日酒店.
后來的巴斯集團進行了業務剝離,從改名到完成重組。2003年4月5日,洲際酒店集團正式以獨立的公司面世,洲際酒店集團(IHG)正式成立。2005年,為了鞏固自己在酒店業的地位,洲際集團干脆賣掉軟飲公司,專注酒店業務。
2012年,洲際酒店推出深受年輕人歡迎的“逸衡酒店”品牌。直到現在,洲際酒店集團在全世界擁有17個品牌,規模突破6000家酒店。
萬豪國際集團創建于1927年,總部位于美國華盛頓。萬豪國際集團擁有21個著名酒店品牌,1983年,第一家萬怡酒店在美國正式開業。1984年,以公司創辦者的名字命名的J.W.萬豪(J.W.Marriott)酒店在美國華盛頓市開業。
J.W.萬豪酒店品牌是在萬豪酒店標準的基礎上升級后的超豪華酒店品牌,
1995年收購了全球首屈一指的頂級豪華連鎖酒店公司—麗嘉酒店(Ritz-Carlton)。
1997年,相繼完成了對萬麗連鎖酒店公司(Renaissance)及其下屬的新世界連鎖酒店,以及華美達連鎖酒店的收購。關鍵一筆收購是在2017年, 萬豪收購喜達屋集團,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酒店集團。
1937年,喜來登創始人歐內斯特·亨德森和羅伯特·摩爾收購了他們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的第一家酒店,也就是喜來登品牌創立。1998年,喜達屋酒店及度假村國際集團收購了喜來登酒店。之后喜達屋通過一系列收購擁有了瑞吉、威斯汀、喜來登、W等知名酒店品牌,后在2016年喜達屋被萬豪收購,據悉當時有國內的安邦、海航等企業參與競購。
而凱悅的創始人是Jay Pritzker,第一家酒店是他于1957年在洛杉機國際機場附近購買的凱悅旅館。凱悅酒店集團和凱悅國際酒店集團分別在1979和1982年被Pritzker家族企業利益集團收歸私有。
2004年12月31日,Pritzker家族企業利益集團擁有的全部酒店資產——包括凱悅集團和凱悅國際集團——均被整合至凱悅酒店集團。
凱悅集團在60年代后發展迅速,1969年,美國已有13家凱悅酒店,同年開設在海外首間酒店香港凱悅酒店。凱悅酒店是集團主要酒店品牌,1980年代,先后引入了君悅及柏悅兩個豪華酒店品牌,目前在國內也多有布局。
希爾頓酒店的第一家店于1919年在美國的芝加哥開業。1919 年希爾頓公司創始人康拉德·希爾頓在德克薩斯州收購了Mobley 酒店,由此拉開了希爾頓酒店百年品牌歷史的序幕;此后希爾頓以 20 世紀初美國石油繁榮為背景專注開拓商旅市場、加速收購酒店;
1925 年第一家以希爾頓為名的酒店“達拉斯希爾頓酒店”開業,并在 1929 年將所有旗下酒店改成統一名稱使其成為連鎖酒店體系。希爾頓酒店集團于 1946 年在紐交所上市,并于 1949年開出海外首店 “波多黎各加勒比希爾頓”,開啟國際化進程。
同年收購華爾道夫酒店進軍奢華酒店領域,豐富了品牌矩陣。1954 年公司收購斯塔特勒酒店(Statler),一舉將希 爾頓集團推升為全美酒店龍頭;1959 年舊金山機場希爾頓酒店開業,開創機場 酒店理念先河;
1964年希爾頓國際成為一家獨立公司,負責運營希爾頓酒店除美國本土市場外的國際業務,并同樣在紐交所完成上市。1967 年由于公司錯判未來趨勢,將希爾頓國際出售給環球航空,喪失品牌在海外市場的運營權,希爾頓集團因此錯失在國際市場發展的良好機會;
為彌補國際業務戰略失誤損失,1970年公司收購弗拉明戈酒店和拉斯維加斯國際酒店,進軍博彩業。兩年后這兩家博彩酒店獲利合計達集團利潤的 45%;1982 年為紀念公司創始人,康萊德(Conrad) 品牌成立,該品牌定位僅次于華爾道夫;
1997 年希爾頓開始將酒店和博彩業務分割,并于 2005年將旗下負責博彩業務的凱撒娛樂公司出售,專注于酒店賽道。出售后所獲得資金用于2006年收購希爾頓國際集團。至此時隔40年后重新獲得國際市場希爾頓品牌運營權,為全球擴張打下基礎。
2007年黑石集團通過私有化收購希爾頓酒店集團,公司從紐交所退市。2013年希爾頓回歸紐交所上市,并開始加速全球化擴張,2016 年希爾頓酒店版圖擴大至全球 100 個國家 及地區。
行業對于希爾頓家族的故事也多有記載和披露。希爾頓家族是挪威移民,原本家境平平。1887年,康拉德·希爾頓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圣·安東尼奧鎮,他父親經營著一家雜貨店。但經過上百年發展,希爾頓家族目前已然成為世界著名的財團家族。值得注意的是,希爾頓家族成員在世界娛樂圈一直刷出存在感,和其豐厚的資產有直接的關聯。
另外兩家美國系集團溫德姆酒店集團在美國創立;精選國際酒店集團成立于1939年。兩家都是靠特許經營在全球布局的知名集團,并且和前面幾家不同在于,前幾者都是建立在家族紐帶基礎之上的,屬于家族產業,如希爾頓家族、萬豪家族等,溫德姆和精選則是建立在資產運營層面上的。
而翻開歐洲酒店集團體系,最著名的則為雅高酒店集團。雅高是歐洲第一大酒店集團,成立于1967年,總部位于法國巴黎。旗下擁有我們熟知的索菲特、鉑爾曼、費爾蒙、萊佛士等知名品牌。目前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5000家酒店,77萬間客房,在全球酒店集團排名第六的位置。因其豐富的品牌矩陣和全球化的發展,其一直受到投資方的青睞。
而歐洲第二大酒店集團盧浮酒店集團被上海錦江集團于2015年收購。歐洲的酒店策源地,主要是法國、西班牙和德國。其中德國的第一大酒店集團德意志(DH)酒店集團于2018年被華住全資收購。而西班牙的第一大酒店集團-美利亞酒店集團和第二大酒店集團-巴塞羅酒店集團目前都已經在國內市場布局。其中巴塞羅系列品牌被鄭南雁引入國內,在國內市場上進行發展。
國內酒店集團一直對歐洲酒店市場比較感興趣,或許是因為地緣政治影響,也或許是歐洲酒店集團的體量和文化更適合中國市場體質。上海錦江收購了盧浮酒店集團后,又先后持有雅高12.9%的股權,位列第一大股東,雖然到目前減持到5%左右的股權比例,但這個中間的故事還是能追尋端倪。
華住也和雅高在國內市場進行深度合作,成為美居、宜必思等數個雅高旗下品牌在國內的總代理。并且雙方一度在股權方面進行交叉持股,雖然在此后雙方互清了對方股權,但雙方的合作依然深度影響著幾個品牌。
2019年,華住對外宣布,其在新加坡的全資子公司China Lodging Holding Singapore完成了對德意志酒店集團100%股權收購協議的簽署。隨后,華住于2020年1月完成了對德意志酒店集團的全資收購,花費8億美元。最近意志酒店集團正式更名為華住國際,將開啟華住國際化市場新戰略,推動華住在中國以外市場的增長。
而早在2013年4月,當時收購酒店最激進的海航集團收購了歐洲連鎖集團NH(諾翰)酒店集團20%股權;2014年11月,海航又增持NH酒店集團股權至35%,成為其最大股東;說起海航投資酒店,還需要補充幾起并購,2015年6月,海航集團收購紅獅酒店15%股份,布局北美市場。2016年5月,海航集團20億美元收購卡爾森酒店(Carlson Hotels)100%股權,
這就是著名的麗笙酒店集團,旗下擁有1200多家酒店。在后來海航危機后,于2018年將卡爾森酒店集團以同樣的價格賣給了上海錦江,并改名為麗笙酒店集團。2016年10月,海航集團耗資65億美元從黑石集團購得希爾頓集團約25%的股權,成為希爾頓單一最大股東。
到2017年6月,海航全球直接管理和投資的酒店項目總數高達8000余家,客房總量120萬間,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民營酒店集團。酒店版圖覆蓋世界五大洲,旗下擁有海航、唐拉雅秀、Radisson、麗笙、希爾頓等全球知名品牌,在當時的酒店市場無疑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然而時間不長,僅僅在一年后,因為金融領域的整頓,海航經歷了債務危機,開始轟然倒下,收購而來的酒店資產也逐步開始出售。
縱觀這些外資酒店集團,其發展背景都是圍繞一個周期內進行。國內酒店集團對此有很多參照的地方,從單一品牌到多品牌化集團,這些集團的發展都是依靠市場的擴大和資本手段的加持。可以說,我們國內的酒店集團相比這些外資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有巨大的市場存量和規模優勢,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原始積累后,必然能與外資集團齊頭并進,共圖未來。
從1984年外資品牌國內首家店開業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四十年,這四十年國際酒店在華風起云涌,在這個歷程中,盡享時代發展的紅利,成為國內酒店產業發展最大的受益者。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也起到了推動了中國酒店業和服務業的革故鼎新。
根據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統計,幾大外資酒店集團經過四十年的耕耘,目前在國內的酒店總量達到近5000家。其中溫德姆在國內開業門店達1500家左右,不過因為溫德姆是因旗下的速八酒店和戴斯酒店等中低端品牌占大多數。溫德姆如今在國內酒店市場擁有14個品牌,溫德姆也是國際品牌里標準和門檻最寬松的品牌,特許模式做得最純粹。
洲際酒店如今在華開業門店數超過700家,有多個品牌獲得長期增長。其中假日系列數量最多,而其在豪華酒店領域也多有布局。其中麗晶酒店、六善酒店、英迪格等品牌都是豪華高端領域非常有代表性的品牌。洲際在中國還推出了本土化品牌-華邑酒店,目前也有數家店開業。
萬豪集團在國內目前有600家左右數量的酒店,并有麗思卡爾頓、W酒店、JW萬豪等多個豪華品牌的布局。如今萬豪集團在國內布局的品牌超過20個,并不斷還有新的品牌推出。萬豪集團2016年在收購喜達屋集團后,擁有了喜來登、威斯汀、瑞吉等眾多優秀品牌,進一步擴大了在華的規模。
希爾頓集團如今在國內開業門店近600家,與錦江合作的希爾頓歡朋和碧桂園合作的希爾頓惠庭成為希爾頓集團在華發展的主力。希爾頓旗下著名的華爾道夫酒店在國內目前開業有四家,還有西安店在籌建中。另外豪華品牌康萊德在國內也多有布局。
雅高目前在國內擁有700家左右數量的酒店。因為華住的關系,其中宜必思和美居數量領先,諾富特、美爵等也有門店開業。雅高在中國除了與華住的合作外,2022年4月,雅高正式宣布鳳悅為JO&JOE品牌在中國地區的獨家戰略合作伙伴;與尚美合作發展“瑞享”品牌...
凱悅如今在中國開業的酒店總量在150家左右,其中也與國內多家集團進行合作發展,因其全球總量也就千家規模,未來發展潛力還是非常大。
而這些集團旗下的奢華高端品牌在國內也備受關注,萬豪旗下的三亞艾迪遜坐落于風光旖旎的海棠灣,與亞龍灣、大東海相比,這里擁有一流的海水沙質和迷人海景,且安靜閑逸,不受城市喧囂與繁鬧的打擾。
三亞艾迪遜酒店擁有512間客房,包括46間套房和17幢別墅;所有房間均設寬敞的海景陽臺,能夠欣賞到絕美海景。室內裝飾典雅舒適,簡約精致,采用淺色橡木墻面和通風材料為客人定制專屬的私人空間。1998年,萬豪酒店國際集團收購了麗思·卡爾頓酒店集團公司的全部股份。
麗思·卡爾頓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奢華酒店品牌,從19世紀創建以來,一直遵從著經典的風格,成為名門、政要下榻的必選酒店。因為極度高貴奢華,她一向被稱為“全世界的屋頂”,目前在上海、三亞、深圳、成都等地布局超過十家。
W 酒店是喜達屋旗下的全球現代奢華時尚生活品牌,其官方的定位是“Lifestye”品牌,業內普遍將其歸類為大型的Boutique hotel路線,之后喜達屋被萬豪收購。W酒店是圣·瑞吉斯、威斯汀、喜來登等豪華酒店的姊妹品牌。W酒店的目標賓客很明確,是那些時尚潮流的創造者。目前國內有成都、上海、長沙等地均有開業門店。
康萊德酒店是希爾頓酒店集團旗下高級別的酒店,于1982年為紀念希爾頓酒店創始人——康萊德·希爾頓而誕生,在中國共計11家。華爾道夫酒店被譽為“奢華酒店的鼻祖”。世界首家華爾道夫酒店位于美國紐約曼哈頓于1893年開始營業。目前在國內有四家,前面已經闡述過。
1995年,六善酒店的創始人Sonu 與Eva 夫婦,在全球一連串頂級度假村度完蜜月后,最后在馬爾代夫流連忘返,決定打造一家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酒店。
于是,他們買下了馬爾代夫一處100英畝環礁,用兩人的名字,組成了他們的第一家酒店Soneva Fushi。Eva認為,自己創建的Soneva品牌,與被同一理念管理的酒店應該有所區別,不能冠上Soneva的名字。
因此,“Six Senses”這個名字誕生。六善酒店被洲際酒店集團在2019年2月份以3億美金從私募股權基金收購而來,洲際酒店集團將六善定位于旗下豪華酒店板塊中的頂級位置,豐富集團現有的品牌組合。目前中國區唯一一家六善酒店坐落于青城山,成為當地的標志性酒店。
麗晶酒店創立于1970年,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是1990年開業的臺北晶華酒店,是第一個以亞洲為發展基地的全球性頂級酒店品牌。麗晶酒店品牌幾度易主后,2018年被洲際集團收購,在全球開出七家店,這幾家店中最出名的是上海浦東麗晶酒店,上海浦東麗晶酒店是洲際收購麗晶品牌后,全新掛此牌的第一家酒店。國內目前有四家,分別位于北京、臺北和重慶和蘇州。
金普頓起源于1981年的美國舊金山,是最早經營精品酒店 Boutique hotel的公司之一,2015年1月被洲際酒店集團收購成為該集團旗下品牌。,2019年正式入駐中國市場。英迪格是洲際酒店集團旗下的時尚精品豪華酒店品牌,于2004年在美國亞特蘭大市中心推出成立。在2010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將中國第一家英迪格開在上海外灘,目前國內各地也多有布局。
而雅高收購而來的費爾蒙酒店則是國內奢華酒店的一支重要力量,著名的上海和平飯店酒店費爾蒙品牌管理。費爾蒙和平飯店設有270間客房和套房,客房面積從45平方米起不等。飯店房間內的裝飾藝術品及家具均為特別定制,并配有先進的室內高科技設施。
和平飯店原有的九國套房一直頗受推崇,經過細心保養和修繕,新亮相的九國套房也將重拾昔日光彩。費爾蒙和平飯店還設置了水療中心和帶有天幕的游泳池。酒店內特設的和平博物館,可以讓游客認識這座上海著名建筑的獨特歷史。如今費爾蒙品牌已經進駐到北京、昆明、貴陽等地,數量超過10家。
另外還有一些品牌,如凱悅旗下君悅、柏悅酒店,度假品牌安納塔拉,以及四季酒店、半島酒店、安縵酒店、悅榕莊、瑰麗、麗世、美高梅等國際一線奢華品牌都在國內有局部,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未來的國際奢華酒店品牌在內地依舊會有發展,這取決于經濟背景和度假產業,奢華的背后是高端度假的發展。
中端及經濟型酒店一直是外資品牌忽略了板塊,因其在國內高端酒店的壟斷地位,確實高端市場收益更大。但隨著國內經濟型結構的轉變,地產紅利的消失,城市高端酒店供給的飽和,存量爭奪的開啟,開始讓國際品牌尋找新的發展方向。故而從2015年后,各大外資集團都推出自己的中端品牌進攻國內下沉市場,開始與國內品牌進行競爭。
希爾頓旗下的希爾頓歡朋酒店在2014年與鉑濤集團牽手,鉑濤集團成為希爾頓歡朋大陸獨家代理商,此后鉑濤被錦江收購,該品牌隨鉑濤進入錦江陣營。希爾頓歡朋在過去幾年,成為國內增長最快的國際中檔品牌。
入華10年,簽約規模突破八百家,開業也達到四百多家。在嘗到甜頭的希爾頓又在國內推出同等價位的希爾頓花園和希爾頓惠庭品牌,希爾頓花園品牌自營,希爾頓惠庭則由碧桂園旗下的鳳悅酒店公司代理,目前也取得一定的成績。
希爾頓于2023年1月11日宣布,推出其第19 個品牌 Spark by Hilton,標志著該公司在經濟型酒店領域的首次亮相。該品牌預計很快會進入國內市場,至此,希爾頓完成了豪華到經濟型的全部布局,可見未來國內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可以說,中國市場過去三十年是外資品牌除了本土市場外增長最快的市場。得益于國內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房地產發展的紅利。但隨著國內集團的崛起,市場進入了一個競爭愈加激烈的狀態。外資品牌的優勢隨著國內品牌的崛起逐步在縮減,未來我們樂見國內品牌不斷壯大,并且有機會能實現“走出去”。
一個外來品牌如何在一個陌生的國家或區域發展,幾個外資品牌給出了答案。這些品牌利用國內酒店集團的本土優勢,借勢順為,從而在短期內取得成功。還有一些集團利用市場的空隙和紅利,審時度勢,推出適應市場發展的品牌,逐步進行滲透。
最早通過國域代理方式進入的要數溫德姆旗下的速八酒店,2004年就由天瑞酒店集團負責速8酒店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的特許加盟。
作為溫德姆旗下經濟型酒店的代表,速八品牌一度在國內發展的順風順水。速八酒店與其他國內經濟型酒店不同在于,它走的是純粹的特許經營模式,酒店產品沒有完全標準化。在門店到千家規模后,發展開始陷入停滯。早前傳聞速八中國業務擬以1.2億美金出售,但之后一直未果。從品牌和發展的角度講,速八在未來幾年將逐步失去市場為極大可能。
2015年,1月14日晚間,停牌兩個多月的錦江集團發公告稱,公司擬行使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授予的關于受讓盧浮集團100%股權的選擇權及交易方案,以不超過15億歐元(約合109.53億元人民幣)的金額,現金收購盧浮集團100%的股權。
早在2011年11月,錦江股份就與盧浮酒店集團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這是當年國內酒店業并購史上的第一宗案例。在這之后,盧浮旗下品牌在錦江的布局下開啟“中國化”的歷程。
錦江從2017年開始在上海總部設立盧浮亞洲公司,將盧浮旗下的康鉑、郁錦香、凱里亞德等中端及稍高定位的有限服務品牌引入中國,開始發展,在經過數年的發展,盧浮系列品牌取得一定的發展規模,康鉑和凱里亞德進入百店規模矩陣。
2018年11月,上海錦江完成對麗笙酒店集團的收購。這次收購讓錦江門店突破一萬家,一舉躍升全球酒店集團第二的位置。麗笙酒店母公司原本是叫卡爾森瑞德酒店集團,是2012年卡爾森集團和 Rezidor酒店集團合并而來,合并之后的卡爾森酒店集團為全球第七大酒店集團,擁有超過1400家酒店。
記得2016年4月28日,海航旅游集團將全盤收購卡爾森酒店集團。后來海航遇到危機,海航將麗笙酒店集團賣給了錦江。國內首家麗笙酒店-上海新世界麗笙酒店于2005年開業,如今麗笙酒店高端門店在國內布局超過30家。
錦江收購麗笙酒店集團后,麗亭、麗芮、麗柏、麗怡四個品牌就納入了錦江中國區的發展之列,麗祺和麗笙精選品牌也加入中國市場陣列。故而麗笙酒店集團在國內有兩個體系,一個是本部亞太體系,一個是錦江體系。錦江體系在對四個品牌重新梳理后,形成快速發展的格局,目前布局超過百家。至此,“錦江系外資品牌”成為國內市場強力的競爭力量。
華住集團2020年初宣布其在新加坡的全資子公司收購Deutsche Hospitality德意志酒店集團100%股權已完成交割,DH正式加入華住品牌大家族之中。
DH酒店集團是德國第一大酒店集團,旗下酒店已開業118家酒店,36家正在籌備中,分布于歐、亞、非三大洲的19個國家,這也是華住首次收購海外酒店,交易的基本現金對價約7億歐元。
在華住收購完成后,意欲豐富華住高端品牌矩陣。2021年,華住與融創成立華住永樂公司,將德意志旗下的施柏閣、美輪美奐等品牌引入國內,目前有多店已經開業。依靠華住的發展戰車,華住能否靠德意志系列品牌在高端酒店市場贏得發展機會,還需要時間等待。
除了幾宗大的收購,還有更多的是總代理制的國域合作,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幾個品牌外,還有一些小眾品牌。如碧桂園引入的泰國美諾酒店酒店系列品牌;去年7月,雅高集團與尚美數智科技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正式將雅高瑞享品牌引入國內;明宇集團與凱悅集團的合作,雙方共同打造凱悅嘉軒品牌等。
無論是收購還是合作,最重要的品牌與文化融合。國際品牌需要走進來,融進去,實現中國化、本土化進程。而國內品牌需要引進來,并能融會貫通,學習互補,實現自身發展。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賺錢,另一方面是實現借力,各取所需。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利用外資品牌實現自己的國際化征程探索。
中國是個出入境大國,國內國際合作重要的是實現平臺互通,這才是價值體現,我們也看到這塊正在逐步實現。
國際品牌一直處在在國內高端酒店市場的領先位置。從時間周期上看,國際品牌發展開業的黃金期是2014-1018年這個時間段,這個時間周期正處于數年國內商業地產成型出量的高峰,國內品牌還處于經濟型和中端酒店的搏殺中。但從后疫情時代之后,加上地產開發周期的結束,國際品牌也迎來了新的調整。城市高端酒店發展放緩,一部分開始轉向度假領域。
在文旅驅動下,度假酒店板塊迎來一波開業高峰,度假酒店產業的發展也會伴隨著市場的調整起起落落,國際品牌能否抓住這波契機迎來新一波的增長。但不可否認,國際品牌審時度勢較為快捷,在市場行業進入調整期,多個集團迅速布局生活方式及度假酒店品牌,或者在本品牌的基礎上進行生活方式和度假化改造,迎合市場需求。
高端酒店的發展是跟隨經濟大背景走勢,目前國內經濟進入一個新的周期,加上地產蕭條,整體高端酒店將進入存量博弈時代。國際高端酒店的解約也時有發生,酒店資產業主的變換也在變化。高端酒店的發展是反映經濟大盤走勢的重要參考。
我們前面所描述的關于如希爾頓和錦江、碧桂園等國內企業的合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希爾頓歡朋、美居酒店等品牌,還有首旅如家的逸扉品牌,希爾頓惠庭等。我們把這類與國內合作的品牌暫且列為混血品牌,他們形成的背景則是在過去因為國內高端酒店市場發展迅猛,外資品牌幾乎對高端酒店形成壟斷地位,所以一直忽略了中端酒店市場以及經濟型酒店市場。隨著地產紅利消失,城市高端酒店市場的飽和,大家的眼光都開始往存量市場聚集,國際品牌也在這時開始把目光轉移到中端品牌市場。
如何利用合作模式更加高效的將這些品牌帶入到國內市場并且發揚壯大。而國內集團的所取則也是通過借力,實現一些名利上的目的。針對此類的合作,我們可以說國內的酒店管理公司實際上扮演的是酒店管理公司+特許方,而與國外的公司合作又是扮演的:被特許人+第三方管理公司+特許人。
我們從希爾頓歡朋的合作中可以發現,希爾頓歡朋品牌的授權方一直在希爾頓集團手里,國內酒店品牌扮演著開發、籌建、運營管理的角色,而非特許人的角色,這里可以說又是中間人的角色。
細數發現國內酒店市場近40個合資酒店品牌,發展各有千秋。這些合資品牌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國內開發商投資人的青睞。開發商為了拿地在一些項目上答應地方政府實現國際酒店引入的承諾,但是國際高星級酒店品牌造價高,運營壓力大。而掛靠中檔酒店的這些合作品牌無非是最好的選擇。
比如希爾頓歡朋的成功在于酒店前面有“希爾頓”三個字。開發商引入這個品牌,既能滿足政府的需要,還能實現酒店的經營利潤,這類酒店按150間客房計算,造價在3000萬以內,優質的項目可能三五年就能回收投資,一舉兩得。
所以有人說,這類品牌在華的發展實際是品牌的成功,而非酒店投資本身。值得一提的是,東呈集團在前些年也和萬豪集團達成協議引入萬楓品牌,三年僅僅發展幾十家,和希爾頓歡朋幾百家比起來確實有些相拙。
有人提出,希爾頓歡朋的成功是因為歡朋前面有希爾頓三個字,而萬楓前面沒有萬豪兩個字。故而萬豪集團在去年九月將旗下萬楓全部改名為“萬豪萬楓”,似乎在驗證前面的理論,但一年過去了市場未見有大的發展起色,由此可見,勢與術的背后“勢”的因素更大。
目前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例子。在這種方式背后一方面是尋求品牌的本土化文化承載,核心原因是借用本土力量實現自身品牌規模的壯大,避免迎來“水土不服”的局面,而本地集團也需要借用國際品牌的知名度和背后力量,來給自己加持和賦能。
隨著經濟常態和市場酒店格局的變化,一二線城市連鎖化進入一個新周期,而廣大的下沉市場是角逐的新力量,這就需要有新品牌,新模式。國際品牌不斷在推出中端產品甚至經濟型品牌,都是跟隨著市場變化而動。所以未來國內的下沉市場,國際品牌將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混血”品牌無疑是優先選擇,但最終還是要看品牌的核心價值。
品牌的核心是人才的培養,國際品牌有豐富的管理經驗、有國際化布局優勢,本土品牌更加了解中國消費者需求,掌握著本地資源。所以未來人才力量要交融互融,共同競爭、共同發展,在文化、價值、市場認知上達成共識,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合作,實現國內酒店業的持續繁榮。
國際品牌入華四十年,開啟了國內酒店業的新篇章,未來三十年,國際品牌依舊會發揮著重要影響力,在國內酒店市場發揮著重要影響力。國際品牌也吸引著國內酒店業最優秀的人才,也為國內酒店業培養了眾多的酒店人才。
在短期內,國內和國際品牌還有差距,但未來兩支力量不再是平行力量,而是交融互融,共同競爭、共同發展的狀態,在這片土地上,一直競爭下去,實現國內酒店業的持續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