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的價格大戰不僅不會停止,還會變著花樣“降”,目前各家車企的行動,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和往年不一樣的是,新一年的價格內卷不再是直接降價,而是在金融政策上動起了腦筋。
比如特斯拉、小鵬、智己、廣汽豐田等多個汽車品牌發布的購車政策,保險補貼、5年0息金融方案、一口價直降等組合拳打得熱鬧嫻熟。
價格戰突然換了打法,消費者真的會為此買賬嗎?
從各家車企具體的價格政策上看,金融政策上的優惠如果誠意到位,其還真有可能成為2025年車圈競爭的主旋律。
以特斯拉為例,Model 3(參數丨圖片)可享受8000元保險補貼,疊加5年0息貸款政策及特享充電權益。
要知道,這可是特斯拉首次將8000元限時保險補貼覆蓋Model 3 全系車型,也是特拉斯首次將保險補貼與 5年0息政策”同時推出。補貼后最低售價22.75萬元的Model 3,加上5年0息的政策,相當于又降了小兩萬塊。
或許是受此影響,小鵬、蔚來、智己以及廣豐也推出了類似且力度更大的購車優惠政策。
雖然各家車企的優惠政策會有一定的區別,但從形式和導向上看,5年0息確實是這波價格戰的主旋律。
那么,在降價打骨折風氣盛行的當下,2025年開年的價格戰為何會如此含蓄呢?
原因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價格戰并沒有為車廠和用戶帶來更多利益。
乘聯會數據顯示,新能源車去年的降價峰值達到 7% ,涉及的車型數量從 2023 年的 150 款增至 224 款 ,全年降價車型更是達到 227 款 ,遠超 2023 年的 148 款和 2022 年的 95 款。
一味追求低價,讓不少車企元氣大傷,利潤大幅下跌。有數據顯示,2024 年汽車行業利潤率跌至 4.5% ,部分車企甚至賣一輛虧一輛。
不少車企依舊為了暫時活下來,只能在各個環節尋找可壓縮的空間。所以,降價減配、偷工減料、供應鏈矛盾的新聞時有發生,不但影響到了車企的健康發展,也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在這種大環境下,去年不少車企都在呼吁“高質量內卷”。看得出來,這樣的呼吁頗有效果。
如今,不少主流車企開始把焦點從直接降價轉向了金融優惠,其實是給價格戰在形式上做了一次升級。
車企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同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購車優惠政策,既有助于優化消費者的購車門檻,也不至于過度影響車企的生存空間,屬于一舉多得。
當然,汽車行業從價格內卷向價值競爭進行深層轉型,并非所有車企都能如魚得水,新能源與燃油之間,自主與合資之間的競爭,依舊無比激烈。
早在上個月,2025年“國補”還沒有落地時,已有多家車企爭先推出了兜底政策,通過現金補貼、保險補貼等方式搶占市場。
比如,比亞迪推出了國補、地補兜底,為消費者提供8000元-30000元的置換補貼。理想針對未被“地補”覆蓋的車主,給了1.5萬元的現金補貼;小鵬和蔚來則是通過積分和等額加電形式補貼。
奇瑞、長安、智己、極狐等車企也都推出了補貼兜底權益,而對于那些實力不夠,動作緩慢的車企來說,2025年依舊難熬。
更重要的是,2025年新能源與智能化仍然是大趨勢。財政部于新年之際正式發布了2025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總額高達98.85億元。
也就是說,轉型緩慢的車企,即便在價格戰打法上煥新,也很難追趕上新能源車的優惠幅度。
另外,不少合資車企在智能化技術方面并不是很突出,而很多自主品牌已經在AI智能化領域亮劍。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降價——在一樣的價格體系里,通過升級配置更好地切中用戶需求。
比亞迪目前已經提出,希望通過“天神之眼”系統,讓每一個人都能暢享高階智駕;長城汽車帶來了新一代智慧空間系統——Coffee OS 3以及升級版的智能駕駛系統Coffee Pilot Ultra?;小鵬汽車則展示了其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該產品將于2026年開始量產?。
看得出來,2025年,智能化將成為各家車企的必爭之地。這一系列的信息,意味著很多自主品牌已經準備好了大展拳腳,而那些以燃油為主的車企,似乎還在沉睡之中。
車圈不一樣的價格戰開打,最可能贏的,肯定不會是價格最低的那一個,贏家只能是為用戶提供更高價值體驗的那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