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黨的整個發展過程,其實是非常艱難,尤其是在紅軍時期,我們面臨四面楚歌,因此當年犧牲了不少紅軍。
而紅軍時期,蔣介石更是對我黨恨之入骨,用盡所有力量對抗我軍,最后導致紅軍走上了長征,期間充滿了艱辛。
在長征期間,紅軍面臨過一個絕望的局面,那就是強渡烏江,當時國民黨在后面追,前面則是烏江,可謂是逼到了一個死胡同里。
當年中央紅軍分三路向烏江進發,敵人為了阻止我們前進,便將沿江的民房燒毀,還將江邊的船只燒毀,試圖堵死我們的路。
烏江是貴州省第一大河,全長1037公里,而且水流特別急,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別說是進去游泳了,站旁邊都覺得害怕。
在這樣的背景下,紅軍就被逼到這么一個地方,我軍想了很多辦法,拉繩架橋、竹筏強渡全都失敗了。
后來有士兵在夜晚乘竹筏偷渡成功,白天則是與敵人進行搏斗,最終在歷時不到一周的時候,紅軍全線突破了敵人的烏江防線。
在這樣的背景下,紅軍部隊以較小傷亡擊潰了黔軍6個團,一掃長征以來的被動局面,從此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而這也只是長征中經歷的一場戰爭,能從這個時期活下來的人,是非常幸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職位也會隨之提高。
但在1939年的時候,晉察冀軍區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參謀長對自己的職務不滿意,居然帶著人拖槍出走,另起爐灶。
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原則的重要性,而在軍隊中更是如此,這位參謀長的做法是“逃兵”行為,自然不能被容忍。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年之后有人發現,當初這位參謀長不僅活得好好的,甚至還以正軍職待遇離休,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這位參謀長就是楊上堃,第五次反“圍剿”戰役失利后,跟隨中央紅軍長征,是當年經歷過強渡烏江的戰士,理應是一位勇士。
楊上堃出生在江西興國,家中生活貧苦,但父母認為知識改變命運,因此9歲就將他送到學校,三年后其父親去世,楊上堃也就輟學了。
為了生存,楊上堃后來給地主打工,期間飽嘗生活的艱辛,直到紅四軍的到來,楊上堃便跟著大部隊走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上堃在1930年加入了共青團,那時候的他才17歲,次年加入紅軍隊伍,參加了反“圍剿”戰役,后來參加了長征。
在強渡烏江的時候,楊上堃曾主動請纓帶16名戰士強渡,在當時這是非常冒險的做法,甚至說是賭上了自己的性命。
在這樣的背景下,楊上堃和16名勇士乘竹筏奮勇向前,幸運地上岸了,之后打得三個團的敵人四散而逃。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使得楊上堃在軍中名聲大振,還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揚,但在1939年做錯了一件事情。
那時候軍隊調整,楊上堃由團參謀長變為擔任參謀長,他覺得被降了職,實際上并沒有,只是部隊調整,職務變了而已。
在這樣的背景下,彭老總說什么也要將他們槍斃,但毛主席不想這么做,認為楊上堃這番舉動不是叛逃投敵,畢竟他的思想沒改變。
最終在毛主席的力保下,楊上堃活了下來,還被送到抗大高級干部班學習,后來他認識到了錯誤,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2年楊上堃退休,待遇是正軍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