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季秋,余謁慶合堂。見漢瓦承唐雨,宋磚映明霞。張公指院中老槐云:"此木曾蔭李夢陽,今復庇我輩。"歸作此賦,凡三易稿。嗟乎!屋宇終歸塵土,文脈永續春秋。
慶 合 堂 賦
文 / 張華中 | 圖 / 慶合堂實景
杞國故地,夏墟蒼茫。栁蔭千載,憂天者已化塵壤;云臺百尺,營室者猶存肝腸。歷時廿載,張公書勇集秦磚漢瓦,收晉礎唐梁,筑慶合堂于舊居。
今作斯賦,非惟記屋宇之壯,更欲彰文明之光。東臨襄邑,聽風聲說三代興亡;西接大梁,望氣色追八朝鼎彝。南接陳蔡,孔厄之地弦歌未絕;北鄰考城,禹鑿之痕波光猶存。
斯堂踞豫東厚土,納四維靈氣。雍丘古城處,星隕成鐵;羲和馭日時,光凝為礎。殘磚帶戰國霜痕,斷瓦含漢宮月暈。先生拾遺補闕,化碎玉為完璧,熔斷戟作金甌。昔者伊尹佐湯,制典修章;今見文廟黌學,慎終追遠。觀其規制:飛檐掛角,非求沖霄之勢,但取歸燕之儀;青磚鋪地,不炫昆岡之色,惟存淬火之溫。正門五脊六獸,吞八面來風;影壁三山五岳,聚九州云氣。梅枝橫斜,暗合洛書九宮;竹影婆娑,明應河圖八卦。鹿鳴蕉葉,鵲踏蓮蓬,刀鋒猶帶永樂甜白釉色;日月對望,陰陽相生,斧痕尚存萬歷青花幽光。
穿垂花門,見江南瘦石立如屈子問天,中原古槐臥若莊周夢蝶。曲廊引至"山門"之下,窗外植王冕墨梅七本,窗內懸錢澄之《田間詩稿》孤樣。過穿堂,仰"德壽"木刻:許行耒耜與程頤易傳并陳,陶潛菊譜共朱熹琴譜同架。駐足"素樸居"子國書舍:《家訓》勒于青石灰墻,芝蘭墨香滿庭芬芳。
耕讀之髓,在"勤習"石刻:晨星未退,族人已秉燭校《齊民要術》;夜漏既深,猶聞織機應和《豳風七月》。許行"與民并耕"之言,銘于橋畔;孟子"斧斤以時"之訓,刻于糧廩。布谷聲里,雜辨《楚辭》韻腳;澆園時分,暗合《爾雅》訓詁。
詩書之魂,凝"毋荒"匾額:轉角過廊,漢畫像石與敦煌殘卷對話;二進倒座,隋唐門神同明清金石交相輝映。半閑閣上,蝌蚪文瓦當承露;摩詰竹里,瘦金體殘碑聽雨,更有奇石異木羅列其間,恍然古之士大夫林園。最妙是"荒"字缺末筆,效仲尼諱日之禮,寓"學不可荒"之誡。
世德之基,見"祖功"磚雕:君乃親撰家訓,采《尚書》"允執厥中"為梁,取《周易》"自強不息"為柱。治家條規,字字若《周禮》彝器銘文;處世箴言,句句如《春秋》微言大義。孩童開蒙,先撫商鼎饕餮紋;弟子及笄,必習《毛詩鹿鳴》章。《家訓》碑之書丹,秀雅清逸,平添幾縷翰墨馨怡;鐵筆精雕,玉畫銀鉤,又增幾分肅穆莊嚴。
贊曰:
反哺之心,如砥如矢(《小雅·大東》)
慶合之堂,如跂斯翼(《小雅·斯干》)
杞梓之材,如圭如璋(《大雅·卷阿》)
世德之風,如松之盛(《小雅·天保》)
耕讀不輟,如南山壽(《小雅·天保》)
三進九轉,如月之恒(《小雅·天保》)
詩書永繼,如川之至(《詩經·天保》)
四合八荒,如日之升(《小雅·天保》
乙巳正月寫于一瓢居
作者簡介
張華中,筆名古月、倩夫,號美髯公、兩宛居士。齋號:聽濤齋、一瓢居。1956年生于河南淮陽。主任編輯。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等職。書法作品入選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蘭亭書法展等,出版有詩集五種;書法理論集《一瓢居書話》、《一瓢居書舉》;書法集《大道翰墨》、《百花詩書》、《百鳥詩書》、《百山詩書》、《百水詩書》、《百樹詩書》、《弦歌大雅》;詩書文集《陳風大雅》等,其中《弦歌大雅》和《陳風大雅》被國家圖書館和省市文史館收藏。
跨 | 界
關|注|美|好 | 分|享|價|值
人 文|美 學|圖 像|藝 術|文 本
踐 行 時 代 人 文 使 命
文化策展|項目推廣
出版|評論|IP
聯系管理員|YOUGUANAR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