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的小伙伴非常不解,為什么心理咨詢師的個案記錄中,開場白都是:來訪者,男/女,XX歲;
而精神科醫生的病例個案記錄中,開場白都是:患者,男/女,XX歲;
難道,來訪者和患者不同嗎?這兩者又有什么區別呢?
是不是在大家的眼中,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都是一個行業?
這也許是大家對于心理咨詢的一個最大誤區。
其實,從稱呼上就不難發現,這兩者的區別非常大。
來訪者:是指訪客,來到我里的客戶。這個來訪指的是:健康、無精神疾病、軀體疾病的正常人群。不是病理上、醫院范疇內的病人。
只不過是健康人心理有困惑而已。
所以也不難理解,心理咨詢師所面對的客戶,其實就是健康人群的心理亞健康狀態。
就是一個客戶接待、客戶對接的流程。
患者:是指患病的人群,來到醫院需要通過醫生診斷、檢查、服藥、治療的人群。這類人群是有明確診斷、病理意義、醫院范疇內的病人。
就是被醫生明確診斷,并需要治療的精神病患者。
所以也不難理解,精神科醫生面對的客戶,就是精神病患者。
像臨床確診的抑郁癥、焦慮癥、雙向情感障礙都是精神病的疾病范疇。
所以,對于一些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包括外行對于臨床疾病不太了解的人群,不要再覺得抑郁癥、焦慮癥、雙向情感障礙只是心情不好,只是不開心。這可是被醫院明確診斷的精神病。嚴重的是需要服藥、治療的。
這種疾病等同于精神分裂癥,只是臨床表現不同而已。
只是有很多魚龍混雜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營銷團隊,為了收錢,為了夸張心理咨詢的效果,沒有底線的亂代節奏說:“這類疾病不要聽精神科醫生的,通過長期的心理咨詢就能好。”
這種非法執醫,就等同于,你告訴新冠重癥的患者,他只需要喝生姜紅糖水,靠體力抗過去,不需要去醫院治療一樣。
這會非常要命的。
就像很多來訪者,也會分不清: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手上不都有SAS(焦慮癥)、SDS(抑郁癥)測評量表嗎?那有這量表的,都是叫醫生吧!
在這里我也來進行一下避謠和更正。
對,心理咨詢師手上確實也有非常多的量表。甚至量表是和精神科醫生是一模一樣的,也會發給你做。
但我想說,同樣的量表,心理咨詢師發給你和精神科醫生發給你,效果、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心理咨詢師發給你心理量表測評,是沒有法律效應、沒有執業效應、沒有診斷效應的。即使量表是一模一樣的,但是法律上,壓根就沒有把心理咨詢師認定為醫技人員、醫生工作者。
除非這名心理咨詢師是在醫院有精神科醫生資質或心理治療師資質的。
所以,你從心理咨詢師手上拿的量表做題,那就是等同于你在某寶、某網買的心理趣味測試、心理量表是一樣一樣的。
這種相同的量表由心理咨詢師發出,那就是在自娛自樂,沒有任何的權威依據。
就算你做出來是重度抑郁癥或正常的,我告訴你,這個結果也是不準確的。只要是接受過正規培訓的心理咨詢師,看到你的量表結果,都會告訴你,如果不放心,一定要去公立三甲醫院精神科或心理科找醫生去做。
因為找精神科醫生做題,那就有法律效應了。那份量表,就不是叫趣味測試或做題,那就是量表的檢測。具有醫療機構的鑒定和檢查結果報告的。
所以,如果你懷疑自己心理有問題的,可以向心理咨詢師要量表,也可以讓心理咨詢師替你大概解讀一下量表。但是這份解讀和做題的結果,僅供參考。最終還是要去醫院確診的。
就像,你用自測的核酸檢測工具和去醫院進行核酸檢測,結果肯定不一樣的,最終還是以醫院開具的診斷書才有法律的效應。
所以,當你懷疑自己可能有心理疾病但又不確定是看精神科醫生還是心理咨詢師的時候,你又害怕去醫院,可以先咨詢一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方不是給你做檢查,而是給你做科普和就醫流程解讀的。因為要確診還是要去醫院的。
最后要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視的是,不要為了害怕患者這個稱呼,有了病恥感就不去正規公立三甲醫院心理科、精神科就診,卻去找了可以包你療愈抑郁癥、焦慮癥,那些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試圖通過長程心理咨詢就想達到緩解、治愈效果,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
尤其對于正處在患病的患者來說,很有可能你為了得到來訪者這個稱呼,遠離患者這個稱呼而錯過了最佳的自救時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身傷害。
所以,有病的要去看醫生,有心理困惑但沒精神病的才是看心理咨詢師。
想要確診的,也是看精神科醫生。
想要了解相關科普知識或娛樂做量表的,才是看心理咨詢師。
這條保命指南和就醫、咨詢流程請收藏好。
作者:心理咨詢師紅衫倩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