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因為有點兒空了,所以和羅羅姐交流小七的數學啟蒙比較多,羅羅姐經常提到小七的數學啟蒙效果不好,原因是小七計算不好,覺得速度慢,且計算的數字范圍小。
我停更專欄照顧父親的這一年半,也沒怎么見過小七,羅羅姐說小七啟蒙效果不好后,我也很想知道是怎么個不好法,以及問題出在哪里,于是就盡可能抽出一些時間去找小七玩數學游戲。連續幾次的深入互動后,我發現小七的觀察能力,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等都很強,而且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表示出來,這對于很多同齡的孩子來說是很難的。
而且小七的計算也并不差,只是沒有邏輯能力出眾。四五歲的孩子,能準確完成二十以內加減計算,偶爾需要借助手指,其實單純說計算這一點,已經超過了一年級上學期孩子的標準。
所以,羅羅姐在判斷小七數學能力時也踩坑了,這也是很多家長會走入的誤區:單純以計算水平的高低來判斷孩子的數學能力。
經常有朋友咨詢我孩子幼小銜接的問題:
我們家孩子已經能數數到一百了,數學肯定沒問題吧!
他現在一百以內的加減法算的特別快,一年級學數學肯定很輕松吧!
孩子現在五分鐘能做100道口算,可厲害了!
我想告訴大家,真不是那回事,數學能力遠比單純的算術要復雜和廣泛。它包括了邏輯思維、問題解決、模式識別、空間觀念、邏輯推理等多個方面。一個孩子在算術上表現出色,只能說明他在這一特定領域有一定的技能,但并不能全面反映他的數學素養。
· 一、計算方法容易掌握,計算速度容易提升·
我教學十幾年,還真沒遇到過一個掌握不住計算方法的孩子。不管學齡前是否接觸計算,跟著學校教學任務走,按照老師要求進行練習,計算方法都能掌握。這是因為計算方法的掌握是相對低階的要求,甚至不需要思考太多,即使不做任何理解,單純模仿老師給的模版,反復練習也能掌握。
比如湊十法,9+5,把5分成1和4,9+1=10,10+4=14,統一的方法就是看大數分小數,把大數湊十,然后十加幾等于十幾。哪些數字能湊十,湊十法的熟練掌握,通過背誦和反復練習,就能提高速度和準確率。
這些都是短時間內勤加練習就能提高的,而且孩子在5歲左右,每天拿出大量的時間成本,一兩個月才能掌握,但到了7歲,每天練習十幾分鐘,一兩周能就異常熟練了。
然而,在孩子年幼時期,當他們反復練習某一項技能時,可能會感到數學枯燥無味,認為數學僅僅依賴于機械的練習,無需深入思考,若因此過早地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二、理解算理是重難點·
掌握計算方法容易,但理解其背后的算理對孩子來說是個難點,但又對后續的學習尤為重要。
算理即這樣計算背后的道理,它決定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和運用計算方法。 如果孩子只是機械地記憶和模仿,而沒有深入理解算理,遇到稍微復雜或新的問題時,就會感到困惑和無從下手。有經驗的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計算方法的傳授,更重視算理的解釋和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起扎實的數學基礎。但一些年輕老師,包括很多家長則關注孩子是否會計算,忽略了是否理解為什么這樣算。
說回前面提到的湊十法,孩子不理解算理的話,9加幾講過了還要講8加幾的方法,7加幾等,每次遇到湊十法的題目,都要重新講方法。而理解算理的孩子,知道要先湊十,因為把9加幾變為10加幾,更好計算,這樣遇到8加幾,7加幾的題目,就會主動拆數湊十,不僅如此,到了高年級計算幾十九加一個數時,也會選擇湊十的簡便計算。
理解后就能很快的舉一反三,解決同類更多題目,但機械的掌握方法則只會解決一道題,需要大量的重復記憶和練習,自然耗費的時間更多,更枯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當遵循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理論,他將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期、前運算期、具體運算期以及形式運算期。
在每個階段,孩子都有不同的認知特點和能力發展。學齡前孩子處于前運算期,開始理解并使用符號,比如數字,但他們還無法進行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到了具體運算期,才能處理具體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并開始理解守恒和可逆性。簡單點說,讓孩子做符合自己認知能力范圍內的事。
家長不了解孩子能力發展的特點,因為他們“算的慢”而產生焦慮、生氣,甚至質問、懲罰,會讓孩子形成負面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學不好數學,甚至產生自卑情緒。一旦這種感覺就形成條件反射,孩子看到數學就認為難,覺得自己學不好。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會極大地阻礙他們在數學領域的學習和發展,孩子可能會避免參與數學相關的活動,甚至對學校的整體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極少數天賦特別突出的孩子,計算方面不需要大量練習也能達到超齡的結果,但如果家長認為那種情況才是常態,讓自己孩子花大量時間刷題去趕那個進度,就真得不償失了。有限的時間,讓孩子去培養更重要的能力,才事半功倍。
· 三、欠缺的能力才是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因素 ·
我們學齡前到底做哪些準備?難道真的零基礎入學嗎?
有的孩子學齡前耗費大量的時間練習計算,但一年級數學成績并不好,也有的孩子零基礎入學,有好的習慣和能力加持,成績優異。
這其中的差異,往往不在于他們掌握了多少計算技巧,而在于是否具備了學習數學所必需的一些基礎能力。比如,專注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對于孩子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至關重要,這才是我們幼小銜接的關鍵。
專注力強的孩子,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注意力集中,從而更好地跟著老師理解所學知識。 很多家長都聽說過三年級現象,即一二年級成績不錯的孩子,到了三年級會突然出現成績下滑且越來越差,其主要原因就是低年級所學知識簡單,孩子憑借生活中的積累和所謂的小聰明還能應付,但到了中年級,隨著知識變難,需要多步思考,他們從小沒有養成專注聽老師講的習慣,沒有養成專心讀題做題的習慣,成績自然跟不上。
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快找到問題的本質,進行邏輯推理,從而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 經常有孩子遇到多步思考的問題,會搞不清其內在聯系,原因就在于此。而 空間想象能力則有助于孩子理解幾何圖形和空間關系,對于學習幾何知識尤為重要, 高年級數學學習三視圖,遇到困難的都是小時候沒玩過積木的孩子。
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從學齡前就要關注,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戲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 和孩子一起搭積木時,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搭建才能更高更穩, 或者 讓他們嘗試用有限的積木搭建出不同的形狀和結構,這樣的游戲不僅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力。
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如繪本、科普書籍等,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閱讀過程中和孩子一起討論書中的內容,引導他們思考書中的問題,并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這樣的閱讀不僅能拓寬孩子的知識面,還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在學前就奠定了這些能力,即使不會計算,他也能在入學后輕松理解并掌握各種數學知識,并通過適量練習提升速度和精度。只有全面提升了孩子的學習能力,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學習的挑戰,取得更好的成績。
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應當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學習能力,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灌輸。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深度的交流互動,如游戲、閱讀討論等,有效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表達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提升,將為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暑假在我家看到大七數學啟蒙的效果,知道大七的數學完全是大七媽媽跟著小周老師的分享來做的啟蒙后,我是非常開心且踏實的。因為從小周老師六年多前在公號做第一篇分享,我就是第一位讀者,且因為要審稿,還是最認真的讀者,我覺得自己在數學啟蒙方面應該也不會出啥錯。
可最終在判斷標準上,我還是掉坑里了,因為計算的掌握程度最直觀。我已經屏蔽網上的各種神童了,可依然會被身邊的各種孩子暴擊,比如四歲自己推算掌握一百以內加減法的,大班能算出從1加到100等于5050這種題目的,我跟小周說小七計算不行時,是真覺得他不行。
但好在,我雖然覺得小七計算不行,也沒在行為上去逼他進行很多刻意練習,不夠熟練地掌握20以內加減法,也是三歲半后為了英語啟蒙在實踐中運用語言,會做一些原版練習冊、思維游戲書,里面有少量計算題,從而逐漸掌握的。也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在計算上大量浪費時間,所以他才會有時間去鍛煉其他的能力,現在有一個總體還不算差的啟蒙效果。
而我同事,是在判斷標準陷入誤區,并且在行動上也走了彎路的。她就是學齡前數學啟蒙,死磕計算,把計算搞到100以內加減法送進的一年級,結果發現不比零基礎好多少,每天雞飛狗跳。
所以, 小周老師這篇,也是給學齡前孩子家長提個醒。學齡前數學啟蒙,有很多比單純的計算能力重要,對數字的興趣,對形狀、空間、模式的認知,以及邏輯思維的培養等,這些能力雖然不如計算能力那樣直觀,但卻能為孩子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前段時間在群里看大家討論寒假學習,發現有一些還是比較喜歡刷題。之所以會有這種突擊式的學習,是因為之于數學來說,計算能力是短期內最容易提升,是最為直觀的檢驗方法。其他 更重要的諸如邏輯思維、問題解決、模式識別、空間觀念、邏輯推理等,卻很難得到具象化的呈現。但是,需要我們清醒認知的是,這種靠積累才能出效果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最近幾個月,AI在全球范圍內都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包括過年期間DeepSeek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出圈,我們可以明確得到一個信號,AI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生活。可是,如果對于未來孩子數學能力只是局限于計算的話,肯定拼不過AI超強的數據處理速度,拼基礎解題可能也拼不過,因為AI的大模型會極其標準化的解題。但是如果涉及到深度推理,邏輯思維,應變能力,以及需要融會貫通知識點去解題的時候,即便是AI,也無法媲美人類的靈感和創造的。
所以,如果我們對于數學這門在未來生活應用極其廣泛的學科,我們對孩子啟蒙搞錯了方向的話,那就有點背道而馳。
家長們在啟蒙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興趣和潛力,而不是單純地追求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同時,也要避免盲目跟風,不要看到別人家孩子學得快、學得好,就心急如焚,催促自己的孩子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學習方式,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差異,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鼓勵。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真正愛上數學,學好數學。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