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到一位自稱是名校畢業的家長發視頻說:千萬不要帶孩子去看哪吒,因為餃子導演在家啃老三年,以及電影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這些東西孩子們會輕信的!然后她引用周國平老師的話說:人生有三次成長,從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再到接受自己的平凡。所以她不讓自己孩子看哪吒,是因為她希望孩子將來如果發現自己是個平凡人的時候還可以為別的不平凡的人鼓掌。
之后她發視頻說,她長見識了,自己竟然被網暴了。
我呢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去網暴別人。
其次,我也堅決不同意說一部電影就不能被大家批評,但我希望聽到有理有據邏輯清晰的評論。
第三,我覺得,這種家長吧……被大家討厭倒是也不冤。因為她們的觀點實在是漏洞百出,事實不清,邏輯不通,還亂用名人名言,而最后的主題升華又特別莫名其妙,非常詭異……
所以恍惚之間我在她身上看到了無量仙翁的影子:表面上金光閃閃正氣凜然的,但實際上,兜里要么是天元鼎,要么滅魂丹,要么是穿心咒……
首先,她用周國平老師的名言,論證說,我們最終都要接受自己是平凡人,所以她不希望自己孩子看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要學會做一個平凡人,學會挺起胸膛為那些不平凡的人鼓掌。
但這種引經據典教育孩子從小認栽的思維,怎么顯得那么的靈異呢?
在我看來,這種想法充滿了自戀和自以為是。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人嘴上掛著名人名言,但這其中的論證過程他們好像是完全不在乎的。這些名人名言好像只是為他們篤信的某個荒謬結論做注解而已。
我們大部分人注定都是平凡人,這是沒有錯的。就像那個家長說的,周國平老師說過,人生有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當我們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是我們發現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無能為力,第三次是我們接受自己是平凡并且這樣生活下去。
但周國平老師的前兩句怎么就被這位家長那么不平凡的忽視了呢?
這種家長好像抓住了世界的真理一樣:哦,人最終的成長是要接受自己的不平凡啊!
她好像是懂了。于是她就讓自己孩子強行去懂。
可是,步子邁的這么大,真不怕給孩子扯著蛋嗎?
周國平老師說的人的三次成長,那是線性的有序發展!人生不是玩跳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任何人一生下來首先會形成的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所以,如果你沒有經歷過發現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以及發現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無能為力的情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步,接受自己就是個無能為力的世間小嘍啰的事實呢?
所以,這種家長表面上很開明的表明自己要讓自己孩子接受自己是個平凡人而且還要很豁達的為別人鼓掌。但事實上,她只是沉浸在自我覺醒的高級感中,在利用剝奪孩子真實經驗的代價,來向大眾表演自己的豁達和開明而已。
說白了,她這種做法并不在乎孩子的成長和真實感受,她只在乎別人可以夸她一句“你真棒”而已。
其次,這種家長之所以令人討厭,那是因為他們就是那種典型的“游戲動漫籃球小說害了我們家孩子”的那種家長。
我在看到這件事的時候,正巧在我上個講“滅魂丹式教育”的視頻評論區,有個自稱是家長的網友表達了和那個名校家長類似的觀點。
那個網友的大致意思就是: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害,所以孩子交什么朋友,抽煙喝酒,事無巨細,家長都應該進行管控。
在這種家長看來,因為孩子容易輕信,所以孩子看個電影,交個朋友,抽煙喝酒,孩子就有可能變壞,甚至有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他們要做好家長的職責,一定要把世間的所有黑白替孩子分辨清楚!于是他們特別努力的所謂的為了孩子好而要從這個渾濁的世界里挑出那些可能會污染孩子的墨和有可能傷害孩子的刺。
可問題就是,一個孩子除了輕信之外,他就不會成長嗎?
而對于孩子來講,他們希望自己父母做這種挖掉孩子眼睛又寄生在孩子身上充當孩子眼睛的行為嗎?
這些家長以為,憑他們自己的智慧,他們可以告訴孩子一個黑白分明的標準的世界。
可是,只要一個孩子他不是傻子,他用自己最樸素的眼睛就能看到,這個世界不是只有墨和朱兩種色彩。所以,父母那些強烈個人色彩的標準答案,只會干擾一個正常成長的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的判斷。
所以,一個好的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的不應該是那些永無止境的而且有可能是錯的黑與白的標準答案。而應該是要讓孩子學會自我判斷的能力,檢索信息的能力,探索真相的能力,遵紀守法的品格。
只有讓孩子裝上這些軟件,他才能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不斷成長的人。
否則,一個只會挑刺怕黑拿著父母指令當拐杖的人,那他充其量就只是一臺刀削面機器人而已。
而那些“我這是為你好”的父母,他們覺得自己是在做全天下最好的家長,他們這么做是在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殊不知,他們這么做,只是在用犧牲孩子自我感知自我成長自我經驗的代價來自我感動而已。他們只是在努力表演一個他們認為的好家長而已。
可是一個真正的好家長應該去做的事,他們不會去做,不想去做,也不愿意去做。因為,也許他們是擔心,孩子一旦有了能看清世界的眼睛之后就會看清楚他們的不堪和沒用吧。
最后,我們大家都可以用我們自己明亮的眼睛,來分辨一下,《哪吒之魔童鬧海》這部電影到底有沒有那位家長說的那么不堪應該被抵制呢?
第一,那個名校家長說,餃子導演在家啃老三年,孩子如果看了電影可能會受到餃子導演的影響。
我首先想提醒的是,這部電影叫《哪吒之魔童鬧海》,不叫《餃子導演逆襲記》。
其次,整天在家吃著父母用著父母卻無所事事,這叫做啃老。
餃子導演在家蟄伏的那三年,他有自己清晰的目標,每天都在精心打磨劇本、自學動畫技術,最終以《打,打個大西瓜》一戰封神。
這種“耐住寂寞、追求熱愛”的精神,難道不是教育孩子堅持夢想的絕佳案例嗎?而那三年,你不能粗暴的把他定義成是啃老,而應該叫做閉關修煉,韜光養晦。
有人也許會說:可是如果餃子導演最后不成功的話,那在旁人看來,那他就是在家啃老三年啊!
這種“唯成功論”的審判確實會讓一個人抬不起頭來。
但作為孩子的家長,作為孩子最親最信任的人,你需要做的,難道不應該是去了解孩子的處境,去幫孩子阻擋那些流言蜚語的傷害,去為孩子遮風擋雨或者去幫孩子找出路嗎?!你作為家長為什么也要站在外人的立場,拿著旁觀者的利劍去捅自己家孩子給他們造成二次傷害呢?
餃子導演的成功,包括李安導演的成功,這些事在一些人解讀看來,這是啃老撞大運的結果。但如果我們是有自我判斷能力有探索真相能力的明白人的話,我們都應該知道,這樣的故事在告訴大眾的是家人的支持對一個人是有多么的重要。
可為什么某些家長卻總是看不到故事當中孩子需要的支持卻能精準挑出故事中的“啃老”這個偽命題呢?
第二,電影中的英雄會讓孩子輕信,然后讓孩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嗎?
毫無疑問,當然會啊!
我們小時候看過動畫片都以為自己是孫悟空都以為自己是奧特曼可以去拯救世界啊!
那這對當年幼小的我們到底有什么不良的影響呢?我想了想,這對我有過的最不好的影響就是:小時候我會拿著棍子追著打我弟弟,還會說一些特別中二的令人尷尬的臺詞。
那因為這些需要被家長教訓糾正的破壞和尷尬,所以文藝作品中的英雄就應該被消失,而千篇一律的去描寫那些毫無波瀾的土撥鼠嗎?
拜托,這是文藝作品啊!電影文藝作品當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英雄和主角,那是因為英雄身上有一些特別突出的品質。比如,聰明,勇敢,善良,溫柔,努力,勤奮,……而我們之所以喜歡英雄和主角,就是因為我們喜歡或者至少篤信英雄身上這些優秀的品格可以驅散世間的不公和陰霾,我們也因此希望自己能有這些美好的品格。
而我們當然知道,生活不可能是電影,我們也不可能永遠是生活的主角。但只要我們身上有那些耀眼的品質,那我們在生活的某個片段里我們就是自己的主角。
就好像一只土撥鼠,他只要可愛,那一刻他就是主角。
所以,雖然我們大部分人注定平凡,但你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平凡。
而作為家長,你當然可以教會孩子,要自信,讓他明白,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并不比那些英雄主角就差,甚至要學會挺起胸膛欣賞英雄和主角。但你不可能通過無視和抵制英雄主角的方式來讓孩子做到真正的豁達。那樣的豁達一定是一種虛偽。
只有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后明白,英雄主角其實說到底也是平凡人的一部分,他才能夠做到坦然接受平凡,并且真心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優秀。
那位自稱名校畢業的家長,她在回懟網友的時候又引用了佛印的那句名人名言說:你心中有佛那看什么都是佛,你心中有屎那就看什么都是屎。
說的挺對的。只不過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這位家長身上。尤其是,當這樣一部好電影都能被她看的這么一無是處的話,那說明她心中那坨一定是坨大的吧。
最后我想說,作為家長,一定要明白,教育從來不是一場“無菌室實驗”,而是一場與復雜世界共處的修行。
如果你因為擔心你自己心中臆想的那根刺就試圖滿世界找釘子,那你的孩子恐怕到最后也只能活成個錘子。
電影中申公豹的那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如果家長用自己精神的裹腳布給孩子畫一張張認命符,讓孩子連一座虛擬的“山”都不敢去翻越的話,又如何期待他們未來去征服現實的高峰呢?
本期推薦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