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在談及AI教育時談到,國內校園教授的內容相對陳舊,許多教材和課程仍停留在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前的水平,而相比之下,海外教育則更注重引入最前沿的技術和知識。這一觀點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據中科院報告顯示,我國教材平均更新周期為 5.8 年,部分內容滯后科技發展十年之久。在計算機領域,當產業界已經在云原生、大模型等方面飛速發展時,計算機等級考試重點卻仍停留在C 語言,量子計算在教學體系中也未能形成獨立系統內容。這一現狀與王興興說的基本相符。
此外,AI教育還遇到很多挑戰。如實踐與理論脫節,國內傳統教學側重理論,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實踐機會匱乏。比如工科學生可能能熟練背誦理論公式,卻在面對實際工程問題時束手無策,而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則有大量參與企業項目的機會,能夠學以致用。
跨學科培養不足,現代社會問題往往需要跨學科知識來解決,但國內校園教育學科界限明顯,學生缺少跨學科實踐機會。例如設計智能產品,需要機械、電子、計算機、設計等多學科知識協同,可在校園教育中,學生很難獲得這類實踐機會。教師知識更新滯后,45 歲以上教師掌握生成式 AI 工具的比例不足 7%,元宇宙教學場景覆蓋率僅 3.2%,部分教師長期脫離行業一線,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
當然,也有網友提出,大學的培養計劃是學生入學前制定的,課程大綱是根據培養計劃制定的。專業課是在大三或大四開設,所以你學的知識是三、四年前,入學時確定的。即使那時候是最新的,等你學的時候已經過時了。何況,還不一定是當時最新的。
針對王興興提出的問題,要解決高校 知識老化的問題,需要教育部門、學校、教師、企業和學生等各方共同努力。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快教材更新,改革教學方法,推動教師知識更新,完善評價機制,加強產學協同,學生自身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主動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
其實,針對上述問題,能從最新公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找到回應。如,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推出“中國系列”原創教材,打造自主教材體系,建設一批本科和研究生一流核心教材,遴選引進一批理工農醫學科前沿優質教材。
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