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安上望街道的望東東路上,有一處綠化隔離帶,前段時間這里被安裝上了第三層隔離欄桿。這可能是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但我想借機談一談。
望東東路,是瑞安東西向的主干道,往西與隆山路相連,直抵瑞安老城區,往東則一直延伸到東海之濱。那么,這條路上一處僅有十余米的隔離帶,為什么要裝上三層欄桿呢?
其實最早的時候,這處隔離帶本是一個通道,可以供車輛掉頭,行人也可以在此過馬路。或許是發生過交通事故,幾年前這里設置起了較矮的隔離欄桿,不允許車輛掉頭,行人如要過馬路可以勉強跨欄桿通行。再后來,行人也不讓通行了,設立起了較高的欄桿來隔離。估計是發現欄桿一直遭破壞,于是有關部門又架起了第三層更高的欄桿,以阻止行人通行。
最近路過此處發現,這新設立的欄桿沒被破壞,但旁邊的綠化帶被踩出了一條路。
破壞公共設施、亂穿馬路固然是不應該,但是有關部門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這條路上的隔離總是遭到破壞?有沒有閃過一絲念頭,這里的居民也是需要過馬路的?
仔細看一下望東東路,從東新路到港口大道,這兩個交叉口之間接近900米的距離是完全隔離的,車輛和行人均不得跨越。
900米,對于行人少的區域,這個隔離不算長。但對于兩邊都有居民區的道路,這個距離就十分不合理。
十多年前,望東東路這一路段在建設之初,沿線只有農田和一些老村居,人口確實不多,以前也還留有路口供兩側通行。如今,路的兩側已經建成了好幾個小區,還有S2站點、農貿城、醫院、學校等多個公共配套,人口越來越聚集,交流需求越來越多,路口反倒越封越嚴了。
望東東路兩側的小區與公共設施
過長的隔離,人為地造成了一道天塹,隔絕著兩側的交流。道路中間段的居民,想要過馬路到對面,30米的距離要走上將近1公里。過于費時費力,就沒有人愿意這樣做。因此,在這段路上,你會發現至少被附近居民弄出了四個缺口,用以橫穿馬路。這些缺口被破壞出后,又會被修補,修補后沒多久又會被破壞,反反復復。無論怎么攔,附近居民都要想辦法弄出缺口通行。
隔離帶上的幾個缺口,以及正在通行的行人
設置三層欄桿,禁止行人通行,初衷是為了維持秩序,保障安全。但實際上,這些措施把行人推向了更不安全的處境。沒有正規清晰的通行標識,從這些缺口躥出來的行人,更不被來往車輛所注意,安全隱患要大的多。其中的一個缺口,直接臨河,行人稍有不慎還有栽入河里的危險。在這些通行者當中,很多是不會使用交通工具的老年人,看他們過馬路遲緩又無助的情形,更令人擔憂。
望東東路兩側近年建起的多個小區
缺少路口,不僅行人出行難,對各色車輛的出行也造成了諸多不便。瑞安農貿城的繁榮和S2上望站的設立,讓這條道路愈加繁忙。農貿城進進出出的汽車、三輪車、電動車都非常多。但如果從農貿城出來要往西行,按規矩正常行駛的話,就得繞上很遠的路。比如從農貿城去對面的村子,300米的距離,繞行得長達2.5公里。毫無疑問,這會讓幾乎所有的三輪車和電動車都選擇逆行。
距離300米,需要繞行2.5公里
屢屢不斷的逆行,導致這里成了事故頻發的路段。交警經常會在路口抓逆行,但依然改變不了人們逆行的決心。
逆行的三輪車和電動車大軍
缺少路口,給汽車帶來的問題同樣麻煩。雖說多行駛幾公里對汽車來說不費太多力氣,但過長的隔離也使左轉和掉頭的車輛累積成多,集中在一個路口排成長隊。特別是高峰期的路口,異常擁堵,通行效率十分低下。
望東東路路口排長隊現象
望東東路由于路口少,造成通行不便。與它相交的港口大道,則呈現出了另一副截然相反的狀況。
2023年通車的港口大道(龍瑞公路),是連接瑞安和龍灣的重要干道,通車至今,車流量越來越多。
我們來看看這條路,在萬松東路和望東東路之間約1.5公里的距離,設置的紅綠燈多達7個,平均250米一個紅綠燈。如果經過的是居民聚集區,這樣的紅綠燈間距也并非不合理。但現在的港口大道兩旁是怎樣的呢?基本都是農田,人煙稀少,與之交叉的也都是低等級的村道,這樣的現狀到底有沒有必要設置如此多的紅綠燈?
港口大道紅綠燈設置現狀
與村道交叉設置紅綠燈可以理解,但其中的一個口目前沒有與任何道路交叉(僅作預留),離另外的兩個路口都很近,也要設置紅綠燈,實在是有些多此一舉。過多的紅綠燈設置,一方面造成車輛通行緩慢,另一方面促成闖紅燈的三輪車與電動車比比皆是,更多了一分安全隱患。
田野中沒有道路交叉的紅綠燈,離下一個紅綠燈也很近
港口大道的紅綠燈,密集如路燈(攝于2023年剛開通時,車流量稀少)
2025年2月的港口大道,交通流量已比較大
人多的地方沒有路口,人少的地方全是路口,從而產生一系列的交通問題。這就是望東東路和港口大道的現狀,亟待有關部門的解決。科學合理地布置路口和紅綠燈,既方便居民出行,又保障通行安全和效率。
城市交通的不合理狀況,不是瑞安這一地獨有,而是廣泛存在于我們的日常出行中。行路難也一直是我比較關注的問題。在我剛開始寫公眾號的時候,列舉了一些溫州行人通行難的區域,現在來看,其中的有些區域有了明顯改善,比如甌海的溫州南站站前區域,打造了溫州最長的人行系統,大大方便了行人的通行。有些區域則仍然維持著老樣子。
交通的人性化,是體現城市文明和發達的重要標志。希望城市管理者們能多去體驗了解,多發現問題,多去優化改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