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以來,狗街鎮21個村(社區)活躍著的23支銀發文藝隊便忙碌起來,這群平均年齡61歲的文化使者,已奉獻了35場精彩演出,吸引了3.7萬人次共享文化盛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的文化動能,讓藝術甘露浸潤在鄉土中國。
乙巳新春,狗街鎮群眾性文化系列活動全面啟動。圍繞“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旅居云南”等主題,銀發藝術家們精心籌備了19個節目。西村社區老年學校的開心姐妹文藝隊的隊長陳玉林邊示范舞蹈動作邊激勵隊員們:“姐妹們,咱們的《和諧中國》排練了這么久了,接下來的演出定能驚艷全場!”李大姐雙手叉著腰自豪地接著話說:“那可不,一想到舞臺下的歡呼聲,真是十分期待!”那架勢宛如大明星登上舞臺吸引眾多粉絲一般,給排練現場帶去陣陣歡笑聲。
除了西村社區老年學校的文藝隊,還有龍保村、中營社區、馬軍社區等社區老年學校文藝隊也不甘落后,各類文藝節目在緊鑼密鼓中編排出來了,單是看節目單就能感受到村里村外的新變化新氣象。編排出的每個節目都鐫刻著鄉村振興的時代印記,有展現時代風貌的原創歌舞,如《和諧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舞蹈,如《彝族洗麻舞》《土家摔三碗》《歡歡喜喜跳起來》;龍山社區的銀發藝術隊還精心創作了《反詐騙快板》,用方言俚語演繹防騙妙招……銀發文藝隊們用靈動的舞姿、深情的歌聲、詼諧的語言,為鄉親們送去歡樂、送去滿滿的新春氣息,展現出一幅幅“百姓演、百姓看、百姓樂”的和諧景象。
除文藝匯演外,狗街鎮的各支銀發文藝隊還參與了傳統體育賽事。正月里的槽溝村牛王爭霸賽現場,銀發文藝隊的《新農村建設開新花》與激烈的斗?,F場交響成趣;化所村的傳統摔跤擂臺邊,《老豬背媳婦》花燈小品巧妙地化解賽事緊張。這種“文藝+體育”的創新融合,既保留斗牛、摔跤等非遺項目的原始野性,又賦予其現代審美意蘊,吸引了1.2萬人次游客見證傳統文化的新生。
在“感黨恩·憶鄉愁”文明實踐活動中,銀發文藝隊化身文化紐帶。燈謎會上,七旬王大爺手書10余副方言謎聯;游園茶敘時,古稀藝人周大娘帶著小孫孫重拾傳統茶調;春聯派送中,銀發書法隊3天揮毫上百幅作品。這些鐫刻著歲月智慧的文化符號,讓年輕游子觸摸到鄉愁的溫度,使古老村落煥發新的生機。
如今的狗街鎮,銀發文藝隊已超越普通文藝團體范疇,成為基層治理的創新力量。他們組建的“銀齡調解隊”用文藝化解鄰里矛盾,還培育出20余名鄉村文藝骨干。當龍保村已過六旬的李樹華帶領著年輕一代重振《好日子》龍獅隊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正在這片沃土上奏響和諧交響。
這群銀發藝術家用舞步丈量鄉村振興的維度,以歌聲譜寫文化自信的樂章。他們為鄉村注入濃郁的文化氣息,點亮著村民對生產的期待、對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憧憬。在他們身上,我們不僅看見“老有所樂”的幸福圖景,更觸摸到文化基因代際傳承的強勁脈動——這是對“云南生活”最美妙的詮釋,更是獻給新時代最動人的桑榆禮贊。
(供稿:中共宜良縣委組織部 撰稿人:劉微 審核人:陳海珂 終審人:楊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